一种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3061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单位面积中,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层后在正视角下的聚光强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层后在正视角下的聚光强度;改善现有技术中非平面显示区相对用户具有一定视角造成的不良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感。升用户体验感。升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有机发光二极管(英文全称: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一种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易形成柔性结构、广视角、电压需求低、省电效率高、反应快、重量轻、厚度薄,构造简单,成本低、几乎无穷高的对比度、较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已经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显示技术之一。
[0003]为了降低OLED显示装置的功耗,提高OLED显示装置的显示发光效率,目前一般在显示装置的发光单元的出光侧设置聚光结构,对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提高出光强度。目前,聚光结构的材质比较脆弱。在非平面显示区中,聚光结构处形貌突变,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聚光结构脱落、产生裂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存在的聚光结构处形貌突变,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聚光结构脱落、产生裂纹等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平面显示区和非平面显示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子像素;第一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在对应于所述子像素的位置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在对应于所述子像素的位置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以及第二光学膜层,覆盖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延伸填充于所述第一开口内以及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单位面积中,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层后在正视角下的聚光强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层后在正视角下的聚光强度。
[0006]进一步的,在垂直于所述基板的一截面中,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的切线与所述基板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的切线与所述基板的夹角。
[0007]进一步的,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最小厚度为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非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最大厚度的10%

30%。
[0008]进一步的,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最小厚度的范围为0.3um

0.7um;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非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最大厚度范围为1.5um

2.5um。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口为未贯穿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凹槽,且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一开口贯穿所述第一光学膜层。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的切线与所述基板的夹角的范围为20
°‑
50
°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贯穿所述第一光学膜层;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的截面形状均为倒梯形,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的切线与所述基板的夹角的范围为65
°‑
75
°

[0012]进一步的,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密度小于或等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一开口的密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以及蓝色子像素;其中,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对应于所述绿色子像素的第二开口的密度为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对应于所述绿色子像素的第一开口的密度的0%

75%。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折射率的范围为1.3

1.6;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折射率的范围为1.5

1.9。
[0015]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单位面积中,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层后在正视角下的聚光强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层后在正视角下的聚光强度;改善现有技术中非平面显示区相对用户具有一定视角造成的不良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感。
[0016]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的切线与所述基板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的切线与所述基板的夹角,由此可以减小非平面显示区的应力,降低非平面显示区的应力集中效应,避免第一光学膜层及第二光学膜层的脱落,防止第一光学膜层及第二光学膜层产生裂纹;还可以降低非平面显示区的聚光效果,改善现有技术中非平面显示区相对用户具有一定视角造成的不良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感。
[0017]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所述第二开口为未贯穿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凹槽,且截面形状为弧形,由此可以减小非平面显示区的应力,降低非平面显示区的应力集中效应,避免第一光学膜层及第二光学膜层的脱落,防止第一光学膜层及第二光学膜层产生裂纹;还可以降低非平面显示区的聚光效果,改善现有技术中非平面显示区相对用户具有一定视角造成的不良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感。
[0018]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密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一开口的密度,即降低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密度,由此可以减小非平面显示区的应力,降低非平面显示区的应力集中效应,避免第一光学膜层及第二光学膜层的脱落,防止第一光学膜层及第二光学膜层产生裂纹;还可以降低非平面显示区的聚光效果,改善现有技术中非平面显示区相对用户具有一定视角造成的不良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弯曲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显示装置弯曲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0、显示装置;
ꢀꢀꢀꢀꢀꢀꢀꢀꢀꢀꢀꢀꢀꢀꢀꢀꢀꢀꢀꢀꢀ
101、平面显示区;
[0027]102、非平面显示区;
[0028]1、基板;
ꢀꢀꢀꢀꢀꢀꢀꢀꢀꢀꢀꢀꢀꢀꢀꢀꢀꢀꢀꢀꢀꢀꢀꢀꢀꢀꢀ
2、发光层;
[0029]3、封装层
ꢀꢀꢀꢀꢀꢀꢀꢀꢀꢀꢀꢀꢀꢀꢀꢀꢀꢀꢀꢀꢀꢀꢀꢀꢀꢀ
4、第一光学膜层;
[0030]5、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显示区和非平面显示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子像素;第一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在对应于所述子像素的位置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在对应于所述子像素的位置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以及第二光学膜层,覆盖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延伸填充于所述第一开口内以及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单位面积中,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层后在正视角下的聚光强度,小于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层后在正视角下的聚光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基板的一截面中,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的切线与所述基板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的切线与所述基板的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最小厚度为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非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最大厚度的10%

3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非平面显示区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最小厚度的范围为0.3um

0.7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卓璠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