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昆明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植物病原菌分离表面消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2353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植物病原菌分离表面消毒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消毒桶,消毒桶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消毒桶内于第一转盘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上端开口的网筛桶,网筛桶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网筛桶内于第二转盘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若干成等间距分布的载物网片,消毒桶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密封盖的上端向下凹陷有凹槽,凹槽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外壁与凹槽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外套于第二连接杆的发条,凹槽的开口端覆盖有用于盖住凹槽的挡盖,消毒桶外壁的下方连通有排液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行植物表面消毒时,不仅可以控制消毒植物的数量,在控制时间的同时还能进行搅拌,增加消毒及清洗的全面性。洗的全面性。洗的全面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植物病原菌分离表面消毒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植物病原菌分离纯化
,特别涉及一种植物病原菌分离表面消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影响都很大,植物病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当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病害特征明显,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实验室采集植物病组织样本后,为了诊断其病害,往往需要将病原菌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为了成功分离得到病原菌,需要对其病组织表面进行消毒。
[0003]但现有的消毒装置在进行大批量的表面消毒时,植物组织在消毒容器中容易漂浮堆积,不能精准控制消毒时间,消毒结束后,还需将各植物组织清洗,得多次打开盖子加入消毒液和清洗液,效率低下,且植物组织分离过程容易导致植物组织受损并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病原菌分离表面消毒装置,进行植物表面消毒时,不仅可以控制消毒植物的数量,以节约消毒液,在消毒和清洗的过程中不需要一次次的打开盖子,节约时间,控制时间的同时还能进行搅拌,增加消毒及清洗的全面性。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植物病原菌分离表面消毒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消毒桶,所述消毒桶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消毒桶内于所述第一转盘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上端开口的网筛桶,所述网筛桶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的上端向下开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网筛桶内于所述第二转盘的上端从下至上可拆卸连接有若干成等间距分布的载物网片,每一载物网片的下端均向下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均卡接的第一连接杆,每一载物网片的上端均向下开设有与每一第一连接杆均卡接的第二固定槽;
[0007]所述消毒桶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用于盖住所述消毒桶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上端向下凹陷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与每一第二固定槽均卡接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外套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发条,所述凹槽的开口端覆盖有用于盖住所述凹槽的挡盖,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凹槽的底部及所述挡盖的上下两端,所述消毒桶外壁的下方连通有排液阀,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端盖。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先打开密封盖,将要消毒的植物组织放置在载物网片上并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卡接放在网筛桶内,保证第一连接杆与每一第二固定槽均卡接,盖上密封盖,让第二连接杆的下端与最上端的载物网片的第二固定槽卡接,打开端盖,将消毒液从第二连接杆的上端通过通孔注入消毒桶内,盖上端盖,转动第二连接杆,带动发条收紧,随即松开第二连接杆,发条回弹带动所有的载物网片及第二转盘转动,第二转盘则
可以起到一个减少发条消耗的作用,让整体起到一个搅拌的作用,让每一植物组织都能充分消毒,第一转盘在发条的会弹作用下则会带动网筛桶转动,发条回弹完毕,则消毒结束,打开端盖及排液阀,让空气流通,加快消毒液的排出;
[0009]消毒液排出后,关闭排液阀,将清洗液倒入消毒桶内,盖上端盖,拧动第二连接杆,发条带动载物网片进行搅拌清洗,通过排液阀将清洗液排出,重复多次以后,清洗完成,再次拧动第二连接杆,通过发条的回弹,将植物组织上的清洗液甩掉,由于此时消毒桶内没有清洗液,阻力变小,发条的回弹速度加快,以达到将清洗液从植物组织上甩下来的效果,打开密封盖,将清洗过后的植物组织用滤纸吸干多于的水分并转移到无菌操作台上,进行后续的实验。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毒桶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取出所述载物网片的提杆,所述提杆的下端设置有永磁铁,每一第二固定槽的底部均能被所述永磁铁吸附。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提杆将消毒桶底部的载物网片提出来,避免直接接触。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盖的上端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固定所述载物网片的伸缩固定杆,所述伸缩固定杆成十字型设置。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消毒的植物组织较少时,可通过伸缩固定杆连接第二连接杆与对应的载物网片。
[0014]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连接杆及所述第二连接杆均成十字型设置。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其一、本技术不仅可以控制消毒植物组织的数量,在消毒与清洗的过程中不需要频繁打开密封盖,避免其它杂菌污染;
[0017]其二、本技术的发条不仅能提供动力来源,还能起到计时的作用;
[0018]其三、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杆不仅可以带动载物网片转动,还能通过第二连接杆往消毒桶内加消毒液和清洗液,避免多次打开密封盖;
[0019]其四、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杆不仅可以固定相邻的载物网片,还能让相邻的载物网片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
[0020]其五、本技术的提杆可以轻松将网筛桶底部的载物网片取出,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污染植物组织。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主要是用于展示各部件的位置连接关系;
[0023]图3主要是用于展示第一固定槽。
[0024]图中:1、消毒桶;11、第一转盘;12、网筛桶;13、第二转盘;14、第一固定槽;15、载物网片;16、第一连接杆;17、第二固定槽;18、排液阀;2、密封盖;21、凹槽;22、第二连接杆;23、发条;24、挡盖;25、伸缩固定杆;26、提杆;27、永磁铁;28、端盖;2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实施例,参照图1

3,一种植物病原菌分离表面消毒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消毒桶1,消毒桶1底部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一转盘11,消毒桶1内于第一转盘1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个上端开口的网筛桶12,网筛桶12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二转盘13,第二转盘13的上端向下开设有一个第一固定槽14,网筛桶12内于第二转盘13的上端从下至上可拆卸连接有若干成等间距分布的载物网片15,每一载物网片15的下端均向下设置有一根与第一固定槽14均卡接的第一连接杆16,每一载物网片15的上端均向下开设有一个与每一第一连接杆16均卡接的第二固定槽17。
[0027]消毒桶1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个用于盖住消毒桶1的密封盖2,所密封盖2的上端向下凹陷设置有一个凹槽21,凹槽2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一根与每一第二固定槽17均卡接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第二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2的外壁与凹槽21的内壁之间连接有一根外套于第二连接杆22的发条23,凹槽21的开口端覆盖有一块用于盖住凹槽21的挡盖24,第二连接杆22的两端分别伸出凹槽21的底部及挡盖24的上下两端,消毒桶1外壁的下方连通有一个排液阀,第二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物病原菌分离表面消毒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消毒桶(1),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桶(1)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11),所述消毒桶(1)内于所述第一转盘(1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上端开口的网筛桶(12),所述网筛桶(12)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13),所述第二转盘(13)的上端向下开设有第一固定槽(14),所述网筛桶(12)内于所述第二转盘(13)的上端从下至上可拆卸连接有若干成等间距分布的载物网片(15),每一载物网片(15)的下端均向下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槽(14)均卡接的第一连接杆(16),每一载物网片(15)的上端均向下开设有与每一第一连接杆(16)均卡接的第二固定槽(17);所述消毒桶(1)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用于盖住所述消毒桶(1)的密封盖(2),所述密封盖(2)的上端向下凹陷设置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与每一第二固定槽(17)均卡接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第二连接杆(22),所述第二连接杆(22)的外壁与所述凹槽(21)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外套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2)的发条(23),所述凹槽(2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薇徐胜光曹艳茹卢俊陈泽斌刘佳妮范志伟洪文杰番华采钟宇钟丽伟谭鸿升魏环宇樊炳君余磊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