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70706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水下清淤系统还包括船体、设置于所述船体上以对水域区域的垃圾进行回收储藏的垃圾回收仓、对水域区域的垃圾进行截留并转移至所述垃圾回收仓的转移模块、和将所述垃圾回收仓内的回收垃圾进行淤泥脱落处理的去泥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水域区域的水面上的漂浮垃圾和水面下的水下垃圾进行分别收集处理,有效提高对水域的垃圾清理回收的效率。理回收的效率。理回收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
,尤其涉及一种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下垃圾是指水体环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经加工的固体废弃物。垃圾影响景观,威胁航行安全,并对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影响。
[0003]本实验团队长期针对的相关技术进行大量相关记录资料的浏览和研究,同时依托相关资源,并进行大量相关实验,经过大量检索发现存在的现有技术如现有技术公开的WO2015154546A1、WO2014038732A1、WO2014111258A3、和CN108791732B,如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海漂垃圾打捞船及海漂垃圾打捞方法,其中海漂垃圾打捞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上设有垃圾回收系统,所述垃圾回收系统包括单点系泊装置,所述单点系泊装置与船体的首部连接,所述船体的首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船体的首部设置有两个垃圾拦截板,所述船体的首部还设有脱水机,所述船体中设有压缩装置,所述船体中还设有垃圾输送装置,所述船体中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所述光电传感器连接有Wifi模块,所述船体上设有信号接收器;海水及垃圾共同进入到船体中经过脱水后通过压缩装置压缩,然后通过垃圾输送装置运送。
[0004]为了解决本领域普遍存在船体对水域垃圾的回收效率低、船体对水域的垃圾的收集范围小、不能针对水域垃圾的情况进行收集速度的适应调节等等问题,作出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本邻域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所述水下清淤系统包括船体、设置于所述船体上以对水域区域的垃圾进行回收储藏的垃圾回收仓、对水域区域的垃圾进行截留并转移至所述垃圾回收仓的转移模块、和将所述垃圾回收仓内的回收垃圾进行淤泥脱落处理的去泥模块,其中,所述转移模块包括对漂浮于水域区域的水面的漂浮垃圾进行回收处理的漂浮垃圾回收单元、以及对水域区域的水面下的水下垃圾进行回收处理的水下垃圾回收单元,所述垃圾回收仓包括设置于所述船体的至少一个储放箱、与所述储放箱同轴套设且其外壁与所述储放箱的内壁以预设距离相对设置的内筒箱、均匀分布设定至于所述内筒箱的筒壁上的渗漏孔、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内筒箱的底筒面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储放箱子的底箱壁的支撑柱、将所述储放箱架设于所述船体上的支撑架、和其中一端与所述储放箱的底箱壁连通设置且另一端延伸至船体的外界以将所述储放箱内的水液排除的排液管。
[0008]进一步的,所述漂浮垃圾回收处理单元包括配合设置于所述船体的相对侧端的环状闭合结构的回收环、分别驱动各所述回收环相对所述船体进行转动以对漂浮于水面的漂浮垃圾进行圈拦的回收驱动机构、围绕配合于所述回收环的其中一端且具有均匀漏孔结构
的拦截网、和将圈拦进入所述回收环的内环区域的漂浮垃圾单向驱动至所述拦截网内的单向回收机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水下垃圾回收单元包括对所述船体附近的水下生物进行声波信号驱逐的驱逐单元、配合于所述船体且对水下垃圾进行拦截并且转移收集至船体上的转移机构、和对所述水下垃圾进行识别进一步控制所述转移机构的转移速度的速度控制单元。
[0010]进一步的,所述单向回收机构包括从所述回收环的内环壁朝所述拦截网水平延伸设置的筒状结构的配合筒件、与所述配合筒件的延伸末端的底端的部分开口沿进行密闭连接的遮挡板、与所述配合筒件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且其两末端分别贯穿配合于所述配合筒件的相对设置的筒壁区域的转动轴、其中一端以预设间隔距离依次围绕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外轴壁且另一端与所述配合筒件的筒壁配合设置的弧形结构的转动叶、配合设置于所述配合筒件的筒外壁以与所述转动轴的末端转动配合的轴承件、驱动所述转动轴进行转动作业以将堆积于所述回收环附近的漂浮垃圾转移至所述拦截网内的转动驱动机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去泥模块包括由至少三个单元管道互相连通配合的引流管、将所述引流管活动配合于所述船体的活动固定机构、配合设置于所述引流管内以对进入所述引流管的水液进行过滤作业的过滤机构、和配合设置于所述引流管以对水域区域的水源进行抽取的抽取泵,其中,所述引流管的其中一端末的管口伸入至水面下且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的管口朝所述转移机构的传送带相对设置进而对所述传送带上运输的垃圾进行淤泥冲刷。
[0012]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固定机构包括其两侧端分别固定配合于两个不同的所述单元管道的至少部分管外壁上且其中部至少配合有三个不同的所述单元管道的开口框架结构的固定框架、活动配合于所述固定框架的中部开口区域且对其中一个完全位于所述固定框架的开口区域的单元管道的两端附近的外管道壁进行固定配合的环状的固定环、将所述固定环的其中两侧分别活动配合于所述固定框架的相对两侧的固定件、和驱动所述固定环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进行转动进而将位于所述固定环固定配合的单元管道的两端进行换向的旋转驱动机构,其中以所述固定环固定配合的所述单元管道为活动管道,且所述过滤机构配合于所述活动管道内部。
[0013]本专利技术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数据计算处理程序,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的控制方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的处理步骤。
[0014]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专利技术基于所述单向回收机构以有效将所述漂浮垃圾转移至所述拦截网内,并且在所述遮挡板的阻拦下避免所述漂浮垃圾从所述拦截网内溢出至所述回收环的外界,以有效提高对水域区域的漂浮垃圾的持续收集的效率。
[0016]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水下垃圾进行统一回收至垃圾回收仓,同时基于所述速度控制单元对所述船体附近的预设范围区域的水下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进一步获得相应范围区域的水下垃圾分布密度,进一步根据所述垃圾分布密度获得各转动辊进行转动作业时的转速,以实现自动控制水下垃圾回收单元的作业强度,提高对水下垃圾的收集效率。
[0017]3.本专利技术通过活动固定机构对引流管的部分区域的活动配合固定,进而在所述过
滤机构连续作业相应时间,实现将所述过滤机构的两侧进行换向以对堆积于相应过滤网的一侧的淤泥进行反向冲刷,以保证所述过滤机构的连续过滤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8]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水下清淤系统的模块化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单向回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活动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分析处理单元的流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体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清淤系统包括船体、设置于所述船体上以对水域区域的垃圾进行回收储藏的垃圾回收仓、对水域区域的垃圾进行截留并转移至所述垃圾回收仓的转移模块、和将所述垃圾回收仓内的回收垃圾进行淤泥脱落处理的去泥模块,其中,所述转移模块包括对漂浮于水域区域的水面的漂浮垃圾进行回收处理的漂浮垃圾回收单元、以及对水域区域的水面下的水下垃圾进行回收处理的水下垃圾回收单元,所述垃圾回收仓包括设置于所述船体的至少一个储放箱、与所述储放箱同轴套设且其外壁与所述储放箱的内壁以预设距离相对设置的内筒箱、均匀分布设定至于所述内筒箱的筒壁上的渗漏孔、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内筒箱的底筒面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储放箱子的底箱壁的支撑柱、将所述储放箱架设于所述船体上的支撑架、和其中一端与所述储放箱的底箱壁连通设置且另一端延伸至船体的外界以将所述储放箱内的水液排除的排液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垃圾回收处理单元包括配合设置于所述船体的相对侧端的环状闭合结构的回收环、分别驱动各所述回收环相对所述船体进行转动以对漂浮于水面的漂浮垃圾进行圈拦的回收驱动机构、围绕配合于所述回收环的其中一端且具有均匀漏孔结构的拦截网、和将圈拦进入所述回收环的内环区域的漂浮垃圾单向驱动至所述拦截网内的单向回收机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垃圾回收单元包括对所述船体附近的水下生物进行声波信号驱逐的驱逐单元、配合于所述船体且对水下垃圾进行拦截并且转移收集至船体上的转移机构、和对所述水下垃圾进行识别进一步控制所述转移机构的转移速度的速度控制单元。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回收机构包括从所述回收环的内环壁朝所述拦截网水平延伸设置的筒状结构的配合筒件、与所述配合筒件的延伸末端的底端的部分开口沿进行密闭连接的遮挡板、与所述配合筒件的中心轴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瑞峰孙基男谢广明王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