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851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5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包括:驱动叶轮,驱动叶轮用于设置在汽车的尾排管内;传动机构,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驱动叶轮传动连接;以及散热叶轮,散热叶轮与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散热叶轮用于设置在汽车的舱室内;其中,舱室具有散热口,散热叶轮面向散热口设置。上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可以利用尾排废气解决舱室内的高温问题,并且,利用废气的能量不会耗费电能,能够有效节约资源。约资源。约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以及燃料电池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能量利用
,尤其是涉及一种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以及燃料电池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氢能现今被视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并被认为是“终极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伴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以及氢能源汽车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氢能源汽车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0003]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散热问题一直被业内视为困扰之一,主要因为燃料电池系统的发热量特别大。有些车为了解决燃料电池系统的散热问题,会将散热器布置在汽车的舱室内,从而导致热风(70

80℃)都往舱内吹,使得舱室的温度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用以解决汽车的舱室温度过高的问题。
[0005]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的燃料电池汽车。
[000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包括:驱动叶轮,所述驱动叶轮用于设置在汽车的尾排管内;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叶轮传动连接;以及散热叶轮,所述散热叶轮与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散热叶轮用于设置在所述汽车的舱室内;其中,所述舱室具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叶轮面向所述散热口设置。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08]上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中,尾排管为汽车内燃料电池系统的尾排管,用于排放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尾气。驱动叶轮设置于尾排管内,尾排管在排放废气时,废气可以带动驱动叶轮转动。传动机构用于将驱动叶轮通过废气获得的动能传递给散热叶轮,以使散热叶轮转动,散热叶轮转动时可以将舱室内的热空气通过舱室的散热口排至外界。上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可以利用尾排废气解决舱室内的高温问题,并且,利用废气的能量不会耗费电能,能够有效节约资源。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叶轮包括第一安装轴、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上的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安装轴用于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尾排管的管壁,并使所述第一叶片置于所述尾排管内,且所述第一安装轴与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传动连接。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两端均穿过所述尾排管;
[0011]所述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组件以及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其中一端外,且所述第一轴承组件用于设置在所述尾排管的外部,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另一端外,且所述第二轴承组件用
于设置在所述尾排管的外部。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尾排管的上侧设有第一轴孔,所述尾排管的下侧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安装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以及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固定于所述尾排管的上侧壁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上端外,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固定于所述尾排管的下侧壁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下端外。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轴承组件还用于密封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一安装轴之间形成的第一泄漏间隙,所述第二轴承组件还用于密封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一安装轴之间形成的第二泄漏间隙。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以及传动组件,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散热叶轮固定连接。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一锥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散热叶轮固定连接。
[0016]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燃料电池汽车,包括:舱室,所述舱室的侧壁设有散热口;尾排管;以及如上所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所述驱动叶轮设置于所述尾排管内,所述散热叶轮设置于所述舱室内,并面向所述散热口设置。
[00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燃料电池汽车,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8]上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中,尾排管为汽车内燃料电池系统的尾排管,用于排放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尾气。驱动叶轮设置于尾排管内,尾排管在排放废气时,废气可以带动驱动叶轮转动。传动机构用于将驱动叶轮通过废气获得的动能传递给散热叶轮,以使散热叶轮转动,散热叶轮转动时可以将舱室内的热空气通过舱室的散热口排至外界。上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可以利用尾排废气解决舱室内的高温问题,并且,利用废气的能量不会耗费电能,能够有效节约资源。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还包括车底盘,所述车底盘上固定设置有安装架,所述散热叶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还包括抱箍,所述抱箍套设于所述尾排管外并与所述车底盘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0021]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使用场景图一;
[0023]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使用场景图二;
[0024]图3是图2所示图形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与尾排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0、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11、驱动叶轮;111、第一安装轴;112、第一叶片;12、
传动机构;121、传动轴;122、传动组件;1221、第一锥齿轮;1 222、第二锥齿轮;13、散热叶轮;131、第二安装轴;132、第二叶片;14、第一轴承组件;141、第一安装件;15、第二轴承组件;151、第二安装件;
[0028]20、舱室;20a、散热口;
[0029]30、尾排管;31、第一轴孔;
[0030]40、安装架;
[0031]50、车底盘;
[0032]60、抱箍;
[0033]70、弹性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叶轮,所述驱动叶轮用于设置在汽车的尾排管内;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叶轮传动连接;以及散热叶轮,所述散热叶轮与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散热叶轮用于设置在所述汽车的舱室内;其中,所述舱室具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叶轮面向所述散热口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叶轮包括第一安装轴、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上的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安装轴用于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尾排管的管壁,并使所述第一叶片置于所述尾排管内,且所述第一安装轴与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两端均穿过所述尾排管;所述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组件以及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其中一端外,且所述第一轴承组件用于设置在所述尾排管的外部,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另一端外,且所述第二轴承组件用于设置在所述尾排管的外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排废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排管的上侧设有第一轴孔,所述尾排管的下侧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安装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以及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固定于所述尾排管的上侧壁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上端外,所述第二轴承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必典曹桂军潘艳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