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定子组件、定子、电机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机
,具体涉及一种定子组件、具有其的定子、电机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对其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速化、轻量化、高效率已经成为驱动电机发展趋势,对电机的功率密度、高效区、散热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0003]定子组件可分为圆线和扁线,与圆线绕组相比,扁线绕组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机槽满率,降低电机铜耗从而提高电机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小电机绕组端部高度,从而减小电机体积,提高功率/转矩密度。但扁线绕组存在固有的集肤效应现象,特别是高速电机,集肤效应尤为明显。为降低集肤效应,现有技术的做法是增加铁芯槽内导体数,如4层、6层、8层等偶数层,或者3层、5层、7层等奇数层。
[0004]但由于奇数层排列方式复杂多变、支路对称难度更大等问题,使得目前市场上采用奇数层的电机极少。而且目前所存在的奇数层电机中绕组排列方式单一,且各个并联支路的导体存在分布于定子槽的不同位置的情况,造成支路不严格对称的现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相相绕组,各所述相绕组包括多组并联的绕组支路,每组绕组支路包括两个并联的支路,各所述支路均包括多个在定子铁芯(7)的周向铁芯槽(71)上依次布置且相互串联的线圈,且每组绕组支路中的两个所述支路之间的线圈布置在相邻铁芯槽(71)内;每组绕组支路中的两个支路的首端和尾端均为单根线圈,且两个支路的首端和尾端均位于铁芯槽(71)的槽底最内层或槽口最外层;每组绕组支路中的两个支路中均包括跨距均为y的线圈,且其中一个支路中还包括跨距为y+1的线圈,另一个支路中还包括跨距为y
‑
1的线圈,跨距为y+1的线圈和跨距为y
‑
1的线圈分别位于两个支路的中点位置;每组绕组支路中的其中一个支路中跨距为y+1的线圈与相邻的另一个支路中跨距为y
‑
1的线圈布置在相邻铁芯槽内,且均位于铁芯槽(71)的槽口最外层,以实现两个支路的线圈换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距为y+1的线圈和跨距为y
‑
1的线圈均包括上边层和下边层,跨距为y
‑
1的线圈位于所述跨距为y+1的线圈的内侧,两线圈之间同心布置,且跨距为y+1的线圈的下边层位于铁芯槽(71)的槽口最外层中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距为y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1),所述第一线圈(1)包括第一线圈主体(11)和第一弯折部(12),所述第一线圈主体(11)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杆(111)和连接两根第一支杆(111)一端的第一头部(112),所述第一弯折部(12)位于两根第一支杆(111)的另一端以形成焊接端,两根第一支杆(111)上的第一弯折部(12)均沿所述第一线圈主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弯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距为y的线圈还包括第二线圈(2),所述第二线圈(2)包括第二线圈主体(21)和第二弯折部(22),所述第二线圈主体(21)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二支杆(211)和连接两根第二支杆(211)一端的第二头部(212),所述第二弯折部(22)位于两根第一支杆(211)的另一端,且两根第二弯折部(22)的端部沿相反方向弯折并重合固接以形成焊接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距为y的线圈还包括第五线圈(5),所述第五线圈(5)包括第五线圈主体(51)和第五弯折部(52),所述第五线圈主体(51)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五支杆(511)和连接两根第五支杆(511)一端的第五头部(512),所述第五弯折部(52)位于两根第五支杆(511)的另一端以形成焊接端,两根第五支杆(511)上的第五弯折部(52)均沿所述第五线圈主体(51)的宽度方向,且于远离第五线圈主体(51)的方向弯折。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距为y
‑
1的线圈和跨距为y+1的线圈均包括第三线圈(3),所述第三线圈(3)包括第三线圈主体(31),所述第三线圈主体(31)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三支杆(311)和连接两根第三支杆(311)一端的第三头部(312),两根第三支杆(3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弯折部(32)以形成焊接端,两根第三支杆(311)上的所述第三弯折部(32)均沿所述第三线圈主体(3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弯折。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根线圈包括第四线圈(4),所述第四线圈(4)包括第四线圈主体(41)和第四弯折部(42),所述第四线圈主体(41)包括第四支杆(411),所述第四支杆(411)两端分别设有第四头部(412)和第四弯折部(42),所述第四弯折部(42)形成焊接端。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线圈的中性点
通过铜母排(6)进行连接,其高度不超过所述线圈焊接端的高度。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每组绕组支路中的两个所述支路之间的并联形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俊旭,陈致初,胡勇峰,罗晓祎,吴辉忠,王明辉,杨斌,江昕,阮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