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胜雄专利>正文

无刷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6361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无刷马达,包含一线圈组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其上下两端的矽钢片,线圈组体具有上端片及下端片,且於线圈组体中央开设有通孔;其特征在於: 该线圈组体的上、下端片上分别开设有嵌槽,而上、下矽钢片对应於上、下端片的嵌槽处则延伸出上、下嵌片,该上、下嵌片嵌置於该对应的嵌槽内,上、下矽钢片组装定位於线圈组体的上、下端片上,该上、下矽钢片的外侧缘并延伸出激磁片。(*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无刷马达。无刷马达在现今的产业界中是一种使用机率越来越高的必备附属产品,通常都使用在小型化的电器用品上,例如V8摄影机、电子式相机、桌上型电脑以及笔记型电脑…等等,尤其,在未来走向电子、资讯的世界中,电子资讯化用品将会越来越多,其型式也会越来越小,而几乎每一用品就会使用上一个或多个无刷马达以产生推动力,并可达到散热的效果。事实上,在电脑中的每一个中央处理器(CPU)都需要一个无刷马达所组成的风扇来加以散热。由前述说明让我们更加了解,无刷马达的发展将是一相当重要的产业,但是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无刷马达,大都有不尽完善的缺憾。有鉴於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功能甚至更优良的产品,如能在产品的零组件变换设计,减少零组件使用数量,减少作业制程,将会有很强的竞争力。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与2所示,以往无刷马达1包含一线圈组体11,设於线圈组体11上下两端面的矽钢片13、14,以及穿置於上下矽钢片13、14与线圈组体11中央的金属管12,该线圈组体11的中央开设有一通孔111,而上下矽钢片13、14对应於该通孔111处亦开设有接合孔131、141,金属管12置於线圈组体11的通孔111中,并藉上矽钢片13与下矽钢片14分别以迫紧方式套置於金属管12外缘面,使上下矽钢片13、14与金属管12定位於线圈组体11上,且上下矽钢片13、14平面片体,其外缘面与线圈组体11的外缘切齐,磁力线作用仅藉矽钢片的厚度产生。上述以往无刷马达,中心通孔套置一金属管,会对於一小小无刷马达增加不少成本,且於线圈组体上下两端面,金属管外缘面分别以迫紧方式固结上、下矽钢片,其组装过程中增加迫紧的机械装置、增加制程的步骤,相对的也增加人力、增加制造成本。同时,上下矽钢片13、14是平面片体,其外缘面与线圈组体11的外缘切齐,磁力线作用仅藉矽钢片13、14的厚度产生,其矽钢片厚度面的面积很小,因此同样电能的输入,因作用的面积小,其相对产生的磁力线作用弱。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刷马达,不仅可节省零件使用数量,且可减少组装制程的步骤,降低生产成本,更可藉增加磁力面积以能增强磁力线作用。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刷马达,包含一线圈组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其上下两端的矽钢片,线圈组体具有上端片及下端片,且於线圈组体中央开设有通孔;其特征在於该线圈组体的上、下端片上分别开设有嵌槽,而上、下矽钢片对应於上、下端片的嵌槽处则延伸出上、下嵌片,该上、下嵌片嵌置於该对应的嵌槽内,上、下矽钢片组装定位於线圈组体的上、下端片上,该上、下矽钢片的外侧缘并延伸出激磁片。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於该线圈组体上、下端片上的嵌槽可以等距交错排列成环状,而上、下矽钢片的上、下嵌片亦与嵌槽相对应设置。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於该上、下矽钢片中央可开设有圆孔,於圆孔的内缘侧凸设有挡片。本技术的无刷马达包含一线圈组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其上下两端面以产生磁力线作用的矽钢片,该线圈组体上下两端面各开设有嵌槽,上下矽钢片的端面各自延伸形出嵌片,矽钢片的嵌片插入并固紧於线圈组体的嵌槽内,并且在上下两端面的矽钢片外侧缘延伸出多数片激磁片。如此,不仅可节省材料、减少制程、降低成本,更可藉矽钢片延设的激磁片增加磁力面积,达到增强磁力线作用。以下通过最隹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的无刷马达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以往无刷马达立体分解图。图2是以往无刷马达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隹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一较隹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一较隹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首先,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所显示的无刷马达2包含一线圈组体3,以及两分别设置於线圈组体3上下端的矽钢片4、5等主要构件。其中,线圈组体3具有一上端片31及一下端片32,并於线圈组体3的中央开设有贯穿上、下端片31、32的一通孔33,另於上端片31上设有多数个嵌槽311(本实施例中有三个嵌槽),下端片32上亦开设有多数个嵌槽321,且下端片32的嵌槽321与上端片31的嵌槽311数目相等并以等距交错方式排列成环状,而上、下端片31、32间可供线圈34绕设。上、下矽钢片4、5分别设置於线圈组体3的上、下端片31、32上,且上、下矽钢片4、5中心对应於通孔33处各开设有一圆孔41、51,该上矽钢片4的外缘形成有多数个等距间隔的突片42,该突片42外侧缘向下垂直延伸出激磁片45,於上矽钢片4对应於上端片31的端面上凸伸出与嵌槽311相对的上嵌片43。该下矽钢片5的外缘亦形成有多数个等距间隔的突片52,突片52外侧缘向上垂直延伸出激磁片55,而於下矽钢片5对应於下端片32的端面上亦凸伸出与嵌槽321相对的下嵌片53。请参阅图4与5,本实施例所显示的上、下矽钢片4、5,其上、下嵌片43、53分别插入线圈组体3上、下端片31、32的嵌槽311、321内,使得上、下矽钢片4、5可组合定位於线圈组体3的上下端,而上、下嵌片43、53相对於矽钢片4、5的面端可为非直角设计,以利用上、下嵌片43、53本身的弹性作用,而与嵌槽311、321相迫紧。再者,嵌槽311、321的深度超过线圈组体3上下端片31、32距离的一半,上、下矽钢片4、5的上、下嵌片43、53套入长度亦超过线圈组体3上下端片31、32距离的一半,不致影响磁力线作用所需的切面积。前述上矽钢片4的激磁片体45与下矽钢片5的激磁片55呈相对方向设置,并形成等距交错的排列。另外,在上、下矽钢片4、5中央圆孔41、51的内缘侧凸设有挡片44、54,以使轴承(图中未显示)设於线圈组体3的通孔33内时,可受挡片44、54的阻挡而稳固定位而不致向外脱落。仍请参阅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显示的无刷马达2,其线圈组体3外围绕以线圈34,将线圈34通电以产生磁力线作用,磁力线分别经由上、下矽钢片4、5的上、下嵌片43、53,而产生S极、N极的磁力并集中於凸片42、52外侧缘的激磁片45、55,以与设於线圈组体3外的磁性件6(如图中假想线所示)产生相互排斥的推力,并藉由S极、N极的变换而产生持续推动力,以推动磁性件6转动,由於上、下矽钢片4、5的突片外侧缘延伸出激磁片45、55,使得上、下矽钢片4、5与磁性件6间的磁力面积增大,因此其相互间的磁力线作用可增强,如此,凡是V8摄影机的动力、风扇的推力、以及电子式自动照相机的推动力…等等,皆可应用本技术无刷马达,可见本技术无刷马达应用相当的广泛。由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可知,本技术藉由上、下嵌片的设计,以取代以往无刷马达中的金属管构件,免除金属管材料成本,减少金属管的组装步骤,更在上、下矽钢片外缘延伸出激磁片,以增加磁力面积、增强磁力线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无刷马达,包含一线圈组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其上下两端的矽钢片,线圈组体具有上端片及下端片,且於线圈组体中央开设有通孔;其特征在於该线圈组体的上、下端片上分别开设有嵌槽,而上、下矽钢片对应於上、下端片的嵌槽处则延伸出上、下嵌片,该上、下嵌片嵌置於该对应的嵌槽内,上、下矽钢片组装定位於线圈组体的上、下端片上,该上、下矽钢片的外侧缘并延伸出激磁片。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於该线圈组体上、下端片上的嵌槽等距交错排列成环状,而上、下矽钢片的上、下嵌片亦与嵌槽相对应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胜雄
申请(专利权)人:陈胜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