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583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所述粒化室包括环形的顶板、上锥体、内锥体、中环段以及下锥体,风道结构包括设置于中环段的第一鼓风口,用于向粒化室内送入第一冷却风,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二鼓风口,第二鼓风口位于下锥体上,下锥体是向中心逐渐降低的环形锥台状,且下锥体是百叶窗结构,所述百叶窗结构包括沿圆周方向逐层部分压叠的板件,且压叠处具有缝隙,各缝隙作为第二鼓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粒化室内形成旋转风场带动熔渣颗粒形成环形颗粒流,形成持续稳定的降温效果。百叶窗结构对飘落下来的熔渣颗粒继续吹动防止颗粒堆积粘连。粘连。粘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冶炼熔渣处理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钢铁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余热余能,绝大多数的余热余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但高温液态熔渣的显热和低温余热资源至今未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高温液态熔渣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其排出温度高达1500℃,蕴含大量高温余热。
[0003]当前的一种余热回收方法是采用干法粒化,利用粒化室内的高速旋转的转盘,将从转盘上方流入的高温液态熔渣由向四周扩展甩出,高温液态熔渣在离开转盘边缘的瞬间,在粘滞力、表面张力、重力及空气阻力等多重作用下,破碎、撕裂、收缩成细小液态颗粒,液态颗粒在飞行的过程中与其周围冷空气进行换热并凝固,形成固态颗粒或半固态颗粒。在这过程中换热的空气吸收了高温液态熔渣的热量,从而进行余热回收。
[0004]然而目前的干法粒化中,对于冷却风的风道设计比较单一,仅是将冷却风输送入粒化室内,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以及冷却效果并没有更合理的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所述粒化装置包括粒化室,所述粒化室包括环形的顶板、上锥体、内锥体、中环段以及下锥体,在内锥体与上锥体、中环段和下锥体之间形成环形空间,风道结构包括设置于中环段的第一鼓风口,用于向粒化室内送入第一冷却风,
[0006]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二鼓风口,所述第二鼓风口位于下锥体上,所述下锥体是向中心逐渐降低的环形锥台状,且下锥体是百叶窗结构,所述百叶窗结构包括沿圆周方向逐层部分压叠的板件,且压叠处具有缝隙,各缝隙作为第二鼓风口。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鼓风口沿圆周向设置为多个,并且各第一鼓风口与粒化室的径向以一定的角度连接,从而向粒化室内以一定的角度送入第一冷却风。
[0008]可选地,在百叶窗外侧还设置有外层壁,在外层壁上沿圆周向均匀布设有多个送风管道,通过送风管道输送的冷却风经所述缝隙向粒化室内送入第二冷却风。
[0009]可选地,第一冷却风与第二冷却风的供风管路上分别设置有流量监测装置,按照设定流量比例范围调节两路气流管道上的阀门开度,使得两路气流量平衡。
[0010]可选地,所述上锥体与内锥体都是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的锥体,上锥体与内锥体同轴上下间隔布置,顶板用于封堵上椎体的顶端,并在顶板设置开口以供熔渣进入粒化室,下锥体围绕在内锥体的外侧,且与内锥体之间连接有供粒化渣冷却排出的初冷段,在下锥体与上锥体之间是中环段,转盘向上穿出内锥体,其顶面接收熔渣并将熔渣甩出。
[0011]可选地,在初冷段的内环壁面以竖向间隔向下倾斜延伸出多个折板,在初冷段的外环壁面也以竖向间隔向下倾斜延伸出多个折板,且内环壁面的折板与外环壁面的折板在
竖向上是相互错开的。
[0012]可选地,初冷段的下方连通有排料段,所述排料段的下端是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上方侧壁设置有排风管道。
[0013]可选地,所述排风管道与引风机连接,使得排料段的气流压力为微负压。
[0014]本技术的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第一鼓风口与粒化室径向以一定的角度连接,从而可以向粒化室内以一定的角度送入第一冷却风,在粒化室内形成旋转风场,此旋转风场与转盘甩出的高温熔渣颗粒形成横向交叉,第一冷却风带动熔渣颗粒形成环形颗粒流,形成持续稳定的降温效果。
[0016](2)下锥体采用百叶窗结构,各缝隙作为第二鼓风口,经缝隙向粒化室内送入第二冷却风。可以对飘落下来的熔渣颗粒继续吹动与粒化室进风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热空气和颗粒的混合的环形流,继续吹动粒化室飘落下来的高温颗粒做环形运动,防止颗粒堆积粘连。
[0017](3)第一冷却风与第二冷却风在控制上采取动态控制,按照设定流量比例范围来自动调节两路气流管道上的阀门开度,防止发生气流短路现象。
[0018](4)排料段上的气流压力采用微负压控制,既可以防止粒化室产生烟尘又可以防止排料段内的热空气夹带过多细颗粒渣。
附图说明
[0019]通过结合下面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20]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粒化装置的半剖示意图;
[0021]图2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冷却风的气流示意图;
[0022]图3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冷却风的气流示意图;
[0023]图4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百叶窗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或其组合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0025]本实施例的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用于向粒化室2内送入冷却风,图1为粒化室的一半的剖视图,另一半与其关于中心轴101对称。所述粒化室2包括环形的顶板3、上锥体4、内锥体5、中环段6以及下锥体8,所述上锥体4与内锥体5都是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的锥体,上锥体4与内锥体5同轴上下间隔布置,顶板3用于封堵上椎体的顶端,并在顶板设置开口以供熔渣进入粒化室。下锥体8围绕在内锥体5的外侧,且与内锥体5之间连接有供粒化渣冷却排出的初冷段11。在下锥体8与上锥体4之间是中环段6,在内锥体5与上锥体5、中环段6和下锥体8之间形成环形空间。转盘1向上穿出内锥体5,围绕中心轴101旋转,其顶面用于接收熔渣200,从而将熔渣甩出,甩出的熔渣颗粒在粒化室2内直线飞行。
[0026]风道结构包括设置于中环段6的第一鼓风口7,用于向粒化室2内送入第一冷却风。
图1中,虚线箭头为熔渣的路径,实线箭头为冷却风的路径。所述第一鼓风口7沿圆周向设置为多个,并且优选地,如图2所示,各第一鼓风口7与径向以一定的角度连接,从而可以向粒化室内以一定的角度送入冷却风,在粒化室内形成旋转风场,此旋转风场与转盘甩出的高温熔渣颗粒形成横向交叉,
[0027]熔渣颗粒与第一冷却风之间发生换热,熔渣开始降温、结壳,当颗粒飞行到上锥体的内表面时,熔渣颗粒发生破碎并与上锥体之间发生接触换热,之后第一冷却风带动熔渣颗粒形成环形颗粒流。更优选地,第一鼓风口7的安装角度使得旋转风场的旋转方向与转盘1的旋转方向相同,使得冷却风能够与高温熔渣平稳接触。
[0028]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二鼓风口81,所述第二鼓风口81位于下锥体8上,熔渣颗粒在粒化室内随旋转风场运动并逐渐飘落,大部分会落到下锥体8的位置。所述下锥体8可以是百叶窗结构,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所述百叶窗结构是沿圆周方向逐层部分压叠的板件9,且压叠处具有缝隙的结构。各缝隙作为第二鼓风口81,在百叶窗外侧还设置有外层壁,在外层壁上沿圆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所述粒化装置包括粒化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化室包括环形的顶板、上锥体、内锥体、中环段以及下锥体,在内锥体与上锥体、中环段和下锥体之间形成环形空间,风道结构包括设置于中环段的第一鼓风口,用于向粒化室内送入第一冷却风,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二鼓风口,所述第二鼓风口位于下锥体上,所述下锥体是向中心逐渐降低的环形锥台状,且下锥体是百叶窗结构,所述百叶窗结构包括沿圆周方向逐层部分压叠的板件,且压叠处具有缝隙,各缝隙作为第二鼓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鼓风口沿圆周向设置为多个,并且各第一鼓风口与粒化室的径向以一定的角度连接,从而向粒化室内以一定的角度送入第一冷却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百叶窗外侧还设置有外层壁,在外层壁上沿圆周向均匀布设有多个送风管道,通过送风管道输送的冷却风经所述缝隙向粒化室内送入第二冷却风。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化装置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却风与第二冷却风的供风管路上分别设置有流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富信朱立江张金良黄超费利东张磊黄忠源刘猛柏赟薛曼龄陈欣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