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472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包括:底座;充电桩外壳,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蓄水箱,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一侧;制冷设备,安装在所述蓄水箱内,且制冷头延伸进所述蓄水箱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使水泵持续的工作,即可使冷水在上环形管、下环形管、竖管内循环的进行流动,对充电桩进行循环的换热,从而达到对充电桩散热的效果,通过将上环形管、下环形管、竖管套接在充电桩上,可以对充电桩的四周进行均匀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对充电桩的散热效率,且散热速率快,保证了充电桩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工作,实用性较高,适于推广使用。适于推广使用。适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动汽车逐渐开始普及,电动汽车在使用时,若遇到电量不足的情况,需要使用充电桩对其进行充电,充电桩在使用过程中,会散热热量,若温度过高,容易加剧其内部结构的老化,因此,对充电桩进行散热尤为重要。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充电桩稳定的工作,会在充电桩外壳上设置散热孔,然后再通过风机来提高充电桩外壳内部空气的流动速率,从而对充电桩进行散热处理,此种散热方式较为单一,虽然可以通过设置滤网来防止灰尘进入到充电桩外壳内,但是在长时间使用后,仍会有灰尘进入充电桩外壳内,久而久之,灰尘在充电桩内部模块上堆积,容易导致模块故障,且使用寿命也会缩短,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散热方式较为单一,长时间使用后仍会有灰尘进入,从而导致充电桩寿命缩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包括:底座;充电桩外壳,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蓄水箱,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一侧;制冷设备,安装在所述蓄水箱内,且制冷头延伸进所述蓄水箱内;上环形管、下环形管,分别安装在所述充电桩外壳内部的上下两端,其中,所述上环形管、下环形管上分别设有多个竖直相对应的连接孔,所述上环形管、下环形管相对应的连接孔之间通过竖管连接;水泵,固定连接在所述充电桩外壳靠近蓄水箱的一侧,其中,所述水泵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延伸进蓄水箱内,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与上环形管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下环形管的出水口与蓄水箱的回水口通过回水管相连接。
[0007]为了便于提高对充电桩的散热效果,且便于对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进行过滤,优选地,所述充电桩外壳的下端两侧均匀分布有多个通风孔,所述充电桩外壳靠近通风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滤网。
[0008]为了便于加快充电桩外壳内气体流动的速度,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桩外壳的两侧上端设有吸风口,所述吸风口内安装有吸风机。
[0009]为了防止雨水通过吸风口进入到充电桩外壳内,对充电桩造成损坏,更进一步地是,所述充电桩外壳靠近吸风口的外侧设有防护圆筒,所述吸风机安装在防护圆筒内。
[0010]为了便于对充电桩进行全方位的散热,优选地,所述上环形管与下环形管之间连接的竖管均匀的分布一圈。
[0011]为了便于对充电桩外壳内的温度进行监控,优选地,所述充电桩外壳上固定连接有温度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通过使水泵持续的工作,即可使冷水在上环形管、下环形管、竖管内循环的进行流动,对充电桩进行循环的换热,从而达到对充电桩散热的效果;
[0014]2、该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通过将上环形管、下环形管、竖管套接在充电桩上,可以对充电桩的四周进行均匀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对充电桩的散热效率,且散热速率快,保证了充电桩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工作。
[0015]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使水泵持续的工作,即可使冷水在上环形管、下环形管、竖管内循环的进行流动,对充电桩进行循环的换热,从而达到对充电桩散热的效果,通过将上环形管、下环形管、竖管套接在充电桩上,可以对充电桩的四周进行均匀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对充电桩的散热效率,且散热速率快,保证了充电桩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工作,实用性较高,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中充电桩外壳、通风孔、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中上环形管、下环形管、连接管、回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中上环形管、下环形管、连接管、回水管、竖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底座;2、充电桩外壳;3、蓄水箱;4、制冷设备;5、水泵;6、通风孔;7、滤网;8、防护圆筒;9、吸风机;10、上环形管;11、下环形管;12、竖管;13、输水管;14、连接管;15、回水管;16、温度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实施例1:
[0024]参照图1

图4,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包括:底座1;充电桩外壳2,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蓄水箱3,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一侧;制冷设备4,安装在蓄水箱3内,且制冷头延伸进蓄水箱3内;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分别安装在充电桩外壳2内部的上下两
端,其中,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上分别设有多个竖直相对应的连接孔,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相对应的连接孔之间通过竖管12连接;水泵5,固定连接在充电桩外壳2靠近蓄水箱3的一侧,其中,水泵5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有输水管13,输水管13远离水泵5的一端延伸进蓄水箱3内,水泵5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14与上环形管10的进水口相连接,下环形管11的出水口与蓄水箱3的回水口通过回水管15相连接。
[0025]在使用时,工作人员首先将该充电桩安装在充电桩外壳2内,然后再将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竖管12组成的散热结构套接在充电桩的外侧,安装好后,再将其整体移动到工作指定位置后即可投入使用,当充电桩对汽车进行充电导致内部过热时,此时启动制冷设备4对蓄水箱3内的水进行制冷,然后再启动水泵5,使水泵5通过输水管13将蓄水箱3内的冷水抽出,然后再将冷水通过连接管14输送进上环形管10内,进入到上环形管10内的冷水则会被分配到多个竖管12内,多个竖管12内的冷水向下流动进下环形管11内,然后再通过回水管15回流进蓄水箱3内,其中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竖管12周围的温度则会在冷水的作用下变低,从而将充电桩散发出的热量吸走,通过使水泵5持续的工作,即可使冷水在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竖管12内循环的进行流动,对充电桩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的循环多通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充电桩外壳(2),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蓄水箱(3),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1)的一侧;制冷设备(4),安装在所述蓄水箱(3)内,且制冷头延伸进所述蓄水箱(3)内;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分别安装在所述充电桩外壳(2)内部的上下两端,其中,所述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上分别设有多个竖直相对应的连接孔,所述上环形管(10)、下环形管(11)相对应的连接孔之间通过竖管(12)连接;水泵(5),固定连接在所述充电桩外壳(2)靠近蓄水箱(3)的一侧,其中,所述水泵(5)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有输水管(13),所述输水管(13)远离水泵(5)的一端延伸进蓄水箱(3)内,所述水泵(5)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14)与上环形管(10)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下环形管(11)的出水口与蓄水箱(3)的回水口通过回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超袁海龙金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助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