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64615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包括依序连接并且可分离的车载输送装置A、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和车载输送装置C,所述车载输送装置A包括第一车架和设于第一车架上的第一系列辊轴;所述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包括第二车架和设于第二车架上的第一液压破碎机;所述车载输送装置C包括第三车架和设于第三车架上的第二系列辊轴和第一皮带输送机,第一皮带输送机位于第二系列辊轴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液压机原理的静压破碎系统,将废旧混凝土构件输送装置、液压破碎装置、混凝土输送装置分别布置到可移动的货车车架上,通过安装各种设备的货车车架的组合,构成移动式静压破碎系统,实现快速地搭建静压破碎系统处置废旧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破碎
,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今城镇建设高速发展,建筑固废产生量逐年快速增加,其中废旧钢筋混凝土构件资源化价值较高,如果不作及时有效的处理并实现再生利用,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0003]目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先用炮头机破碎,将钢筋和混凝土分离,然后废混凝土经进一步的破碎、筛分制成再生骨料。然而,炮头机破拆钢筋混凝土构件时噪音大,方圆几公里都能听到,粉尘产生量也非常大。由于大型废混凝土支撑梁处置难度大,噪音粉尘污染均较严重,所以目前的处置工厂往往远离市区,所以需要将废旧钢筋混凝土构件运送到远离市区的工厂处置,制得的再生骨料再运回市区使用,所产生的来回运输的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已有相关企业开发了基于液压机的静压式破碎系统,但是由于设备自重特别大,某些单机就达到50吨,系统达150吨以上,设备安装调试成本高,所以不便于靠近市区建立临时处置点。以上两方面原因是造成目前大型废混凝土支撑梁处置能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和方法。
[0005]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包括依序连接并且可分离的车载输送装置A、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和车载输送装置C,所述车载输送装置A包括第一车架和设于第一车架上的第一系列辊轴;所述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包括第二车架和设于第二车架上的第一液压破碎机;所述车载输送装置C包括第三车架和设于第三车架上的第二系列辊轴和第一皮带输送机,第一皮带输送机位于第二系列辊轴下方。
[0007]作为改进方案,该系统还包括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和车载输送装置E,车载输送装置C、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和车载输送装置E依序连接并且可分离,所述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包括第四车架和设于第四车架上的第二液压破碎机,第四车架下方还设有第二皮带输送机,且呈倾斜安装,使其入料口高度低于出料口高度;所述车载输送装置E包括第五车架和设于第五车架上的第三系列辊轴和第三皮带输送机,第三皮带输送机位于第三系列辊轴下方,第五车架下方还设有第四皮带输送机,且呈倾斜安装,使其入料口高度低于出料口高度;第一皮带输送机的出料口与第二皮带输送机的入料口衔接,第二皮带输送机的出料口与第四皮带输送机的入料口衔接,且高度大于第四皮带输送机的入料口。
[0008]其中,第二皮带输送机和第四皮带输送机倾斜安装的目的是为了两车架之间的衔
接,前车架的皮带输送机出料口高于下一个车架的皮带输送机入料口,从而可以衔接更多的车架,而不会因为皮带输送机安装位置越来越低,无法衔接更多的车架。
[0009]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在构件输送方向上,所述车载输送装置E后还依序连接有若干套车载液压破碎装置和车载输送装置,其结构和连接方式与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和车载输送装置E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均相同。
[0010]优选的,该系统中的系列辊轴及皮带输送机均自带动力装置,液压破碎机的压头均含齿状锥头。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方法,包括将安装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输送装置、液压破碎装置和碎混凝土输送装置的车架依序进行拼接,通过钢筋混凝土构件输送装置将废旧钢筋混凝土构件输送给液压破碎装置进行破碎,破碎后的构件输送到碎混凝土输送装置,碎混凝土输送装置将碎混凝土输送出或输送到下一道破碎装置。
[0012]作为改进方案,在构件输送方向上,所述碎混凝土输送装置后还连接有一套分别设置在车架上的液压破碎装置和输送装置,液压破碎装置在前,输送装置在后,并且车架下方都设有倾斜安装的皮带输送机,其入料口高度低于出料口高度,其能够接收前一装置上掉落的碎混凝土,并将其继续向后输送。
[0013]优选的,在构件输送方向上,第一个液压破碎装置的破碎压力大于第二个液压破碎装置的破碎压力。
[0014]作为其他改进方案,在构件输送方向上,所述碎混凝土输送装置后还依序连接有若干套分别设置在车架上的液压破碎装置和输送装置,每套液压破碎装置和输送装置中,液压破碎装置在前,输送装置在后,并且车架下方都设有倾斜安装的皮带输送机,其入料口高度低于出料口高度,其能够接收前一装置上掉落的碎混凝土,并将其继续向后输送。
[0015]优选的,在构件输送方向上,第一个液压破碎装置的破碎压力最大,后面液压破碎装置的破碎压力依序减小,最后一个液压破碎装置的破碎压力最小。
[0016]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根据液压机原理的静压破碎系统,将废旧混凝土构件输送装置、液压破碎装置、混凝土输送装置分别布置到可移动的货车车架上,通过安装各种设备的货车车架的组合,构成移动式静压破碎系统,实现快速地搭建静压破碎系统处置废旧钢筋混凝土构件。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7]1、将输送装置和液压破碎装置分别安装到车架上,实现液压机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系统的快速搭建,方便更换场地,实现可移动性。
[0018]2、车载输送装置和车载液压破碎装置可以方便地随意组合。对于小型构件,钢筋和混凝土也容易分离的情况,可以选择仅配制车载输送装置A+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车载输送装置C,且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的液压机提供较小压力即可。对于中型构件可以选择配制车载输送装置A+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车载输送装置C+车载输送装置D+车载液压破碎装置E,其中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提供较大压力,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提供较小压力即可。对于大型构件可以选择在中型构件配制基础上再配制一套输送装置和液压破碎装置,该液压破碎装置提供的压力值可根据构件尺寸确定。
[0019]3、控制了噪声及粉尘的污染,破碎中产生的噪音和粉尘污染均达到了国家标准的中优良等级,从而减少了废混凝土工厂的选址限制,从而避免长途驳运,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系统改进方案的结构示意图(顶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系统改进方案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专利技术。
[0027]实施例1
[0028]对于小型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和混凝土也容易分离的情况,譬如钢丝混凝土预制楼板,可以选择仅配制车载输送装置A+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车载输送装置C,且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的液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序连接并且可分离的车载输送装置A、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和车载输送装置C,所述车载输送装置A包括第一车架(1)和设于第一车架(1)上的第一系列辊轴(2);所述车载液压破碎装置B包括第二车架(3)和设于第二车架(3)上的第一液压破碎机(4);所述车载输送装置C包括第三车架(5)和设于第三车架(5)上的第二系列辊轴(6)和第一皮带输送机(7),第一皮带输送机(7)位于第二系列辊轴(6)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和车载输送装置E,车载输送装置C、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和车载输送装置E依序连接并且可分离,所述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包括第四车架(8)和设于第四车架(8)上的第二液压破碎机(9),第四车架(8)下方还设有第二皮带输送机(13),且呈倾斜安装,使其入料口高度低于出料口高度;所述车载输送装置E包括第五车架(10)和设于第五车架(10)上的第三系列辊轴(11)和第三皮带输送机(12),第三皮带输送机(12)位于第三系列辊轴(11)下方,第五车架(10)下方还设有第四皮带输送机(14),且呈倾斜安装,使其入料口高度低于出料口高度;第一皮带输送机(7)的出料口与第二皮带输送机(13)的入料口衔接,第二皮带输送机(13)的出料口与第四皮带输送机(14)的入料口衔接,且高度大于第四皮带输送机(14)的入料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静压破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构件输送方向上,所述车载输送装置E后还依序连接有若干套车载液压破碎装置和车载输送装置,其结构和连接方式与车载液压破碎装置D和车载输送装置E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均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善军周良诚胡家兵刘琼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