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4116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拉力调节单元和连杆单元均基于支撑单元的主杆对称布置,连杆单元连接于拉力调节单元与支撑单元之间,线辊上的绕线经拉力调节单元进入绕线机;支撑单元的第一~二支撑杆各有两根,第三支撑杆有五根,第一支撑杆垂直设置于地面上,一根为主杆,第二支撑杆水平安装于两根第一支撑杆的上部及中部,形成开字形支架,五根第三支撑杆竖直安装于两根第二支撑杆之间,其中四根以主杆对称安装,一根安装于次杆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避免多次启停对导线的伤害,使绕线受力均匀,绕紧度均匀,解决了线圈绕制过程中的导线拉力突变导致的一系列质量隐患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变压器线圈质量。线圈质量。线圈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工装,具体为一种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配电变压器绕线机绕制线圈时,导线由线辊直接连接到绕线机绕线模具处。在绕制时由于调整绕线姿态、增加绝缘(层间绝缘、端绝缘)、续线、换位等诸多因素会产生多次启停的动作,每次启停的动作都会引起导线瞬间拉力增大的情况,由于没有缓冲装置,此拉力瞬间增大即为拉力突变,较大的拉力突变直接被导线吸收容易导致导线严重变形,同时拉力突变容易导致线圈绕紧的程度存在差异,配电变压器高压线圈导线截面积通常较小,在绕制过程中导线拉力突变易导致线圈质量问题,如果没有一种拉力补偿装置来调节导线绕制突变拉力,会导致一台变压器三组线圈局部电阻不均匀,线圈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进而无法保证变压器的运行质量。同时还存在导线损伤问题,会严重影响变压器电气性能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配电变压器绕线机绕制线圈时变压器三组线圈局部电阻不均匀,线圈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进而不利于变压器运行质量等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使绕紧程度保持均匀,保证绕线质量的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安装于绕线机与线辊之间,包括支撑单元、拉力调节单元以及连杆单元,拉力调节单元和连杆单元均基于支撑单元的主杆对称布置,连杆单元连接于拉力调节单元与支撑单元之间,线辊上的绕线经拉力调节单元进入绕线机。
[0006]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第一~三支撑杆,第一~二支撑杆各有两根,第三支撑杆有五根,其中第一支撑杆垂直设置于地面上,一根为主杆,另一根则为次杆,第二支撑杆水平安装于两根第一支撑杆的上部及中部,形成开字形支架,五根第三支撑杆竖直安装于两根第二支撑杆之间,其中四根以主杆对称安装,一根安装于次杆外侧。
[0007]所述拉力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弹簧盒、第二弹簧盒、第一~三滚轮以及第一~二弹簧,其中第一弹簧盒、第二弹簧盒分别以主杆为对称中心安装于两个外侧第三支撑架上;第一~二弹簧套装于次杆外侧的一根第三支撑架上,第一~二弹簧之间设有第四滑块,该第四滑块上安装第三滚轮;第一滚轮安装于第一弹簧盒底端,第二滚安装于第二弹簧盒顶端。
[0008]第一弹簧盒包括螺杆、第一螺纹堵头、第三弹簧、第一筒体、第四弹簧、第二筒体以及第一螺纹支撑杆,其中,第三弹簧内置于第一筒体中,第一筒体上部设有第一螺纹堵头,螺杆由第一螺纹堵头穿过并进行传动螺纹连接,第一螺纹堵头通过外螺纹与第一筒体上端内螺纹固定连接;第二筒体由第一筒体底端伸入内部,第二筒体的上部端面向外延伸与第一筒体内壁配合接触的同时与第三弹簧下端和第四弹簧的上端接触,第四弹簧设于第一筒
体和第二筒体之间;第一螺纹支撑杆由第二筒体底端进入并与第二筒体的内螺纹固定连接;第一螺纹支撑杆底端的U形凹口处连接第一滚轮;
[0009]第一螺纹堵头上端、第一螺纹堵头与第三弹簧之间、第一筒体底部与第四弹簧底部之间分别设有第一~三止推轴承。
[0010]第二弹簧盒包括第二螺纹支撑杆、第三筒体、第五弹簧、第四筒体以及第二螺纹堵头,其中小直径的第三筒体同轴安装于大直径的第四筒体上端,第二螺纹支撑杆由第三筒体上端进入并进行螺纹固定连接,由第四筒体下端伸出;第四筒体第二螺纹支撑杆之间的空间内设有第五弹簧第四筒体端设有第二螺纹堵头,第二螺纹堵头与第四筒体螺纹固定连接,与第二螺纹支撑杆动连接;第一螺纹支撑杆顶端的U形凹口处连接第二滚轮。
[0011]连杆单元为一以主杆为对称中心对称布置于主杆、四个第三支撑杆上的杠杆结构,连杆单元包括第一~三滑块、连杆以及固定支架,其中连杆为两根,每根连杆均有一端通过第一滑块对称滑动安装于主杆上,两根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滑块及第三滑块滑动安装于两个第三支撑杆上,两根连杆的中间部分与另外两个第三支撑杆通过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做为支点。
[0012]第二滑块通过角质孔用螺栓铰接与第一螺纹支撑杆固定连接,第三滑块通过角质孔用螺栓铰接与第二螺纹支撑杆固定连接。
[0013]两个连杆的两端均具有长圆孔。
[0014]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及优点:
[0015]1.本专利技术是一套适用于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用的拉力补偿器,与绕线机配合使用;力补偿器布置在绕线机和线辊之间,三个滚轮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在绕线时无附加受力;在拉力补偿器和连杆系统作用下滚轮运动位置成正弦波变化,受力与运动速度成正弦波变化;该装置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避免多次启停对导线的伤害,使绕线受力均匀,绕紧度均匀,解决了线圈绕制过程中的导线拉力突变导致的一系列质量隐患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变压器线圈质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正面视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背面视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连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弹簧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弹簧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为绕线机,2为拉力补偿器,201为第一弹簧盒,20101为螺杆,20102为第一止推轴承,20103为第一螺纹堵头,20104为第二止推轴承,20105为第三弹簧,20106为第一筒体,20107为第四弹簧,20108为第三止推轴承,20109为第二筒体,20110为第一螺纹支撑杆,202为第二弹簧盒,20201为第二螺纹支撑杆,20202为第三筒体,20203为第五弹簧,20204为第四筒体,20205为第二螺纹堵头,203a~203c为第一~三滚轮,204为第一弹簧,205为第二弹簧,206为第一支撑杆,207为第二支撑杆,208为第三支撑杆,209为第一滑块,
210为第二滑块,211为固定支架,212为连杆,213为第三滑块,214为第四滑块,3为线辊。215~217为第一~第三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0025]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安装于绕线机1与线辊3之间,包括支撑单元、拉力调节单元以及连杆单元,拉力调节单元和连杆单元均基于支撑单元的主杆对称布置,连杆单元连接于拉力调节单元与支撑单元之间,线辊3上的绕线经拉力调节单元进入绕线机1。
[0026]支撑单元包括第一~三支撑杆206~208,第一~二支撑杆206~207各有两根,第三支撑杆208有五根,其中第一支撑杆206垂直设置于地面上,一根为主杆,另一根则为次杆,第二支撑杆207水平安装于两根第一支撑杆206的上部及中部,形成开字形支架,五根第三支撑杆208竖直安装于两根第二支撑杆之间,其中四根以主杆对称安装,一根安装于次杆外侧。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其特征在于:安装于绕线机与线辊之间,包括支撑单元、拉力调节单元以及连杆单元,拉力调节单元和连杆单元均基于支撑单元的主杆对称布置,连杆单元连接于拉力调节单元与支撑单元之间,线辊上的绕线经拉力调节单元进入绕线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第一~三支撑杆,第一~二支撑杆各有两根,第三支撑杆有五根,其中第一支撑杆垂直设置于地面上,一根为主杆,另一根则为次杆,第二支撑杆水平安装于两根第一支撑杆的上部及中部,形成开字形支架,五根第三支撑杆竖直安装于两根第二支撑杆之间,其中四根以主杆对称安装,一根安装于次杆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弹簧盒、第二弹簧盒、第一~三滚轮以及第一~二弹簧,其中第一弹簧盒、第二弹簧盒分别以主杆为对称中心安装于两个外侧第三支撑架上;第一~二弹簧套装于次杆外侧的一根第三支撑架上,第一~二弹簧之间设有第四滑块,该第四滑块上安装第三滚轮;第一滚轮安装于第一弹簧盒底端,第二滚安装于第二弹簧盒顶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高压线圈绕线拉力补偿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弹簧盒包括螺杆、第一螺纹堵头、第三弹簧、第一筒体、第四弹簧、第二筒体以及第一螺纹支撑杆,其中,第三弹簧内置于第一筒体中,第一筒体上部设有第一螺纹堵头,螺杆由第一螺纹堵头穿过并进行传动螺纹连接,第一螺纹堵头通过外螺纹与第一筒体上端内螺纹固定连接;第二筒体由第一筒体底端伸入内部,第二筒体的上部端面向外延伸与第一筒体内壁配合接触的同时与第三弹簧下端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思远高键张天笑商伟锋吴天德
申请(专利权)人: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