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精轧板形的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3138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冶金科学技术类冶金轧钢技术领域,一种改善精轧板形的窜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每两次换辊之间为一个轧制单位,换辊后第一块钢窜辊位置为0;步骤二:从第二块钢开始,以初始步长开始窜辊;步骤三:判断下一步步长内轧辊磨损极限;步骤四:当正向窜辊位置≥正极限值时,正向窜辊位置等于正极极值;步骤五:开始负向变步长窜辊;步骤七:负向窜辊位置等于负极限值;步骤八:开始正向变步长窜辊;步骤九:不断循环步骤三到步骤八直至该轧制单位完成。该项技术对改善板形、增加劳动生产率等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推广应用价值显著。著。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精轧板形的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科学技术类冶金轧钢
,尤其涉及一种改善精轧板形的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本专利技术是针对太钢1549热连轧生产线平辊轧制时生产单位轧制后期精轧板形不良现象而专利技术的一种通过变步长窜辊轧制技术。热连轧轧线设备布置图如图1所示,分为炉区、粗轧区、精轧区、卷取区。
[0003]该热连轧生产线的主要生产过程为板坯首先在加热炉按照工艺规定的温度进行加热,加热至目标温度后首先进入粗轧机进行轧制,其中粗轧立辊控制宽度,平辊控制厚度,经过粗轧机组的轧制,使带钢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厚度、宽度及温度。之后再进入精轧机组进行七机架连轧轧制,使带钢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厚度、温度。最后通过卷取机将带钢成形为钢卷。
[0004]在太钢热连轧1549生产线,精轧七机架分别为F0、F1、F2、F3、F4、F5、F6,七机架均采用平辊轧制,未采用CVC轧辊或PC轧辊等板形控制轧辊,但后三个机架F4~F6平辊安装了窜辊装置,目的是通过窜辊改善轧辊磨损情况,从而改善板形,提升单位轧制量。在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精轧板形的窜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每两次换辊之间为一个轧制单位,换辊后第一块钢窜辊位置为0;步骤二:从第二块钢开始,以初始步长开始窜辊,即每块钢在上一块钢基础上窜辊一个初始步长,向正方向窜辊,即正向窜辊,正向窜辊指一对工作辊中,上工作辊向传动侧方向移动,下工作辊向工作侧方向移动,移动距离均为初始步长;步骤三:正向窜辊每窜辊一步长完成后,均要判断下一步步长内轧辊磨损极限,判断下一步区域磨损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否已达到轧辊磨损极限,如达到或超过磨损极限,则下一块进行反向窜辊;步骤四:当正向窜辊位置≥正极限值时,正向窜辊位置等于正极极值;步骤五:正极限值或下一步步长内磨损极限达到极限值的情况下,下一块钢步长按公式进行变化,开始向负方向并变步长窜辊,即负向变步长窜辊,负向窜辊指一对工作辊中,上工作辊向工作侧方向移动,下工作辊向传动侧方向移动,移动距离均为按公式变化后的步长;步骤六:负向每窜辊一步长完成后,均要判断下一步步长内轧辊磨损极限,判断下一步区域磨损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否已达到轧辊磨损极限,如达到或超过磨损极限,则下一块进行反向窜辊;步骤七:当负向窜辊位置≤负极限值时,负向窜辊位置等于负极限值;步骤八:负极限值或下一步步长内磨损极限达到极限值的情况下,下一块钢步长按公式进行变化,开始向正方向并变步长窜辊,即正向变步长窜辊;步骤九:不断循环步骤三到步骤八的窜辊过程,直至该轧制单位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善精轧板形的窜辊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初始步长的标准为:硅钢单位的初始步长为12mm,碳钢单位的初始步长为16mm,花纹板单位的初始步长为12mm,CR不锈钢单位的初始步长为13mm,NI不锈钢单位的初始步长为1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善精轧板形的窜辊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和步骤六中判断下一步区域磨损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华东陈欣陈艳芳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