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M4激动剂的2-氮杂螺[3.4]辛烷衍生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259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05
本文提供了根据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1、R2、R3、R5和R7是本文定义的。本文还提供了包含具有式(I)的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此类化合物作为M4受体激动剂的用途。用途。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为M4激动剂的2

氮杂螺[3.4]辛烷衍生物
[0001]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0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号62/912,980的优先权权益,其披露内容通过援引以其全文并入本文。
2.

[0003]本文提供了充当M4受体激动剂的新颖的2

氮杂螺[3.4]辛烷化合物,以及其药物组合物,用于治疗与M4受体相关的病症、疾病和障碍,其包括但不限于精神病、运动机能亢进的运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
3.
技术介绍

[0004]乙酰胆碱是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主要神经递质,通过激活其离子移变(烟碱)受体和G蛋白偶联(毒蕈碱)受体来发出信号。已经鉴定了具有差异表达和信号传导的五种毒蕈碱受体(M1

M5)。M1、M3和M5受体与激活磷脂酶C的Gq蛋白偶联。磷脂酶C将膜磷酸肌醇水解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AG),其升高细胞内钙并激活许多信号通路。M2和M4受体与G
i/o
蛋白偶联,这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产生并降低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对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M1受体主要地在前脑(皮质、海马体、纹状体和丘脑)中和在唾液腺上表达(Brain Res Mol Brain Res[脑研究与分子脑研究]2005,133(1):6

11;Br.J.Pharmacol[英国药理学杂志]2006,148,565

578;Pharmacol Ther[眼科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2008,117:232

243)。M2受体在大脑中表达,并且还在心脏中高度表达,它们介导迷走神经支配并可能影响心率(Br.J.Pharmacol[英国药理学杂志]2006,148,565

578;Pharmacol Ther[眼科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2008,117:232

243)。M3受体主要在周围组织的平滑肌(包括胃肠道、膀胱、眼睛、汗腺和唾液腺)中表达(Br.J.Pharmacol[英国药理学杂志]2006,148,565

578)。M4受体在大脑中富集,并主要在纹状体中表达,纹状体是参与多巴胺释放和信号传导的大脑区域(J Neurosci[神经科学杂志]1994 14(5):3351

3363;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9,96(18):10483

10488;Pharmacol Ther[眼科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2008,117:232

243)。M5受体在脉管(包括脑血管)的系统上表达(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1,98(24):14096

14101)。
[0005]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已经示出毒蕈碱受体在认知和多巴胺能信号传导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Neuron[神经元]2017,94(3):431

446)。特别感兴趣的是在纹状体中高度表达的M4受体。M4受体的基因缺失在啮齿动物中引起过度多巴胺能表型。已经示出M4敲除小鼠具有升高的纹状体多巴胺水平和增加的运动活性(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9,96(18):10483

10488.;FASEB J[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会志]2004,18(12):1410

1412)。与这些观察一致,M4受体的药理激活降低了苯丙胺诱导的多巴胺释放并逆转了小鼠中苯丙胺的过度运动(Neuropsychopharm[神经精神药理学杂志]2004,39:1578

1593)。因此,这些结果表明,M4受体可以充当纹状体中多巴胺释放和信号传导的负调节剂。
[0006]纹状体中多巴胺张力的增加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疾病的精神病症状密切相关,其他疾病包括精神病性抑郁症、双相障碍、亨廷顿氏病和阿尔茨海默病(Lancet[柳叶刀]1988,2:119

125;Schizophr Bull[精神分裂症通报]2009,35:549

562)。当前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地通过阻断多巴胺对D2受体的作用起作用。然而,它们具有有限的功效和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药物诱发的帕金森症、迟发性运动障碍、Q

Tc延长,体重增加和代谢综合征,这些导致患者依从性差(N Engl J Med[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5,353:1209

23)。
[0007]已示出毒蕈碱M4受体的激活可下调纹状体多巴胺信号传导并且从而可以提供治疗精神病的替代性方式。支持这一概念的是,当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rch Neurol[精神病学档案]1997,54(4):465

473)和精神分裂症患者(Am J Psychiatry[精神病学美国精神病学杂志]2008,165(8):1033

1039)的两项临床试验中测试时,毒蕈碱激动剂呫诺美林示出强劲的抗精神病功效。然而,它的治疗与许多副作用相关,包括恶心、呕吐、过度流涎、消化不良和发冷,这停止了其临床研究。呫诺美林是泛毒蕈碱激动剂,激活所有毒蕈碱受体亚型。研究表明,呫诺美林的抗精神病功效主要由M4受体的激活介导。M4受体在人纹状体中高度表达(Schizophr Res[精神分裂症研究]2015,169:83

88.)并且在M4敲除小鼠中,呫诺美林对多巴胺介导的行为的抗精神病样作用被消除(Eur J Pharmacol[欧洲药理学杂志]2009,603:147

149;J Neurosci[神经科学杂志]2011,31(16):5905

5908.)。相比之下,呫诺美林的副作用最可能是由于激活了在心脏、消化道和唾液腺中表达的M2和M3受体(CNS Drug Rev[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评论]2003,9:159

186;Br.J.Pharmacol[英国药理学杂志]2006,148,565

578)。因此,M4选择性激动剂可以保留呫诺美林的抗精神病功效,而不会引起胆碱能副作用。
[0008]因此,充当M4受体激动剂的化合物可用于治疗M4相关的病症。
4.
技术实现思路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文提供了根据式(I)的化合物
[0010][0011]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
[0012]R1是卤素或氢;
[0013]R2是卤素或氢;
[0014]R3是
[0015]C1‑6烷基,所述烷基任选地被一个或两个独立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取代基取代:4至6元杂环烷基和

OH,
[0016]5至6元杂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根据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1是卤素或氢;R2是卤素或氢;R3是C1‑6烷基,所述烷基任选地被一个或两个独立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取代基取代:4至6元杂环烷基和

OH,5至6元杂芳基,3至6元环烷基,所述环烷基任选地被一个

OH取代,5至6元杂环烷基,所述杂环烷基任选地被一个

OH取代,或

OR4;R4是

CF3,

CF2H,C1‑6烷基,所述烷基任选地被一个或两个R6取代,3至6元环烷基;4至7元杂环烷基,所述杂环烷基任选地被一个R6取代,5至6元杂芳基,或者R4是以下基团之一:R5是卤素或氢;每个R6独立地是卤素,

OH,

CF3,

CF2H,氰基,

OCF3,

OCH3,

O

杂环烷基,
C1‑
C4烷基,4至7元杂环烷基,所述杂环烷基任选地被一个或两个独立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取代基取代:卤素、

OH和C1‑3烷基,5至6元杂芳基,所述杂芳基任选地被一个或两个C1‑3烷基取代,3至6元环烷基,所述环烷基任选地被一个

CF3取代,或者每个R6独立地是以下基团之一:独立地是以下基团之一:R7是5至6元杂芳基,所述杂芳基任选地被一个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取代基取代:C1‑
C6烷基、

CF3和卤素,或C(O)R8;以及R8是3至6元环烷基,所述环烷基任选地被一个卤素取代,或4至6元杂环烷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a)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立体异构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b)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立体异构体。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H、氯和氟。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2是H或氟。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5是H或氟。
7.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R2和R5是H。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3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9.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3是

OR4。10.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4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

CH3、

CF3、

CF2H、

CH2CH3、

CH(CH3)2、

CH2CF2H、

CH2CH2F、

(CH2)2CF3、

CH2C(CH3)2F、

(CH2)2OCF3、

(CH2)2OH、

(CH2)2OCH3、

CH2C(CH3)2OH、

(CH2)2C(CH3)2OH、

(CH2)2C(CH3)2OCH3、

CH2C(CH3)2OCH3、

(CH2)2CN和

CH2CH(CH3)2。11.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4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12.根据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7是5至6元杂芳基,或

C(O)R8。13.根据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7是14.根据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7是

C(O)R8。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8是4至6元杂环烷基或3至6元环烷基。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8是4至6元杂环烷基。17.根据权利要求14

16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8是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8是3至6元环烷基,所述3至6元环烷基被一个卤素取代。19.一种化合物,其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R)
‑2‑
(6

(4

(2

((2

氧杂螺[3.3]庚烷
‑6‑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2‑
(6

(4

(2

((2

氧杂螺[3.3]庚烷
‑6‑
基)氧基)
‑5‑
氟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2

((R)
‑6‑
(4

(2

(((R)

1,4

二噁烷
‑2‑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
(R)
‑2‑
(6

(4

(2

(氧杂环丁烷
‑3‑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2

((R)
‑6‑
(4

(2

(((S)

1,4

二噁烷
‑2‑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5‑
(6

(4

(2

羟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
‑2‑
甲酸乙酯;(R)
‑2‑
(6

(4

(2

(氧杂环丁烷
‑3‑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R)
‑2‑
(6

(4

(2

((3

氟氧杂环丁烷
‑3‑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R)
‑2‑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R)
‑2‑
(6

(4

(2

((4

氟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R)
‑6‑
(4

(2

(氧杂环丁烷
‑3‑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嘧啶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嘧啶
‑5‑
基)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嘧啶
‑5‑
基)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氧杂环丁烷
‑3‑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嘧啶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2

氧杂螺[3.3]庚烷
‑6‑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嘧啶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嘧啶
‑5‑
基)
‑6‑
(4

(2

(((R)

四氢呋喃
‑3‑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1‑
(2

(1

(2

(1,3,4

噁二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
‑2‑
甲基丙
‑2‑
醇;2

((R)
‑6‑
(4

(2

(((R)

四氢呋喃
‑3‑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5‑
(6

(4

(2

(2

甲氧基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
‑2‑
甲酸乙酯;(R)
‑2‑
(6

(4

(2

((4

氟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2‑
(6

(4

(2

((4

甲基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2‑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2‑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

‑2‑
基)

1,3,4

噁二唑;(R)
‑2‑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2‑
(6

(4

(5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2

((6R)
‑6‑
(4

(5


‑2‑
(四氢呋喃
‑3‑
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2

((6R)
‑6‑
(4

(2

(四氢呋喃
‑3‑
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2‑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R)
‑2‑
(6

(4

(2

(噁唑
‑2‑
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噁二唑;(1S,4s)
‑4‑
(2

(1

((R)
‑2‑
(1,3,4

噁二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基)环己烷
‑1‑
醇;(1R,4r)
‑4‑
(2

(1

((R)
‑2‑
(1,3,4

噁二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基)环己烷
‑1‑
醇;(1s,4r)
‑4‑
(2

(1

((R)
‑2‑
(1,3,4

噁二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基)环己烷
‑1‑
醇;(1r,4r)
‑4‑
(2

(1

((R)
‑2‑
(1,3,4

噁二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基)环己烷
‑1‑
醇;(R)
‑2‑
(6

(4

(2

(氧杂环丁烷
‑3‑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2

((R)
‑6‑
(4

(2

(((R)

1,4

二噁烷
‑2‑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2

((R)
‑6‑
(4

(2

(((S)

1,4

二噁烷
‑2‑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R)
‑2‑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R)
‑2‑
(6

(4

(3


‑2‑
(氧杂环丁烷
‑3‑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R)
‑2‑
(6

(4

(2

(2

甲氧基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3,4

噻二唑;(R)
‑1‑
(2

(1

(2

(1,3,4

噻二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
‑2‑
甲基丙
‑2‑
醇;(R)
‑4‑
(2

(1

(2

(1,3,4

噻二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
‑2‑
甲基丁
‑2‑
醇;(R)
‑5‑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异噻唑;(R)
‑5‑
(6

(4

(2

(2

甲氧基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
2,4

噻二唑;(R)
‑1‑
(2

(1

(2

(1,2,4

噻二唑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
‑2‑
甲基丙
‑2‑
醇;(R)
‑4‑
(2

(1

(2

(1,2,4

噻二唑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
‑2‑
甲基丁
‑2‑
醇;(R)
‑5‑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3‑
甲基

1,2,4

噻二唑;(R)
‑1‑
(5


‑2‑
(1

(2

(4

甲基噁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
‑2‑
甲基丙
‑2‑
醇;(R)
‑2‑
甲基
‑1‑
(2

(1

(2

(4

甲基噁唑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丙
‑2‑
醇;(R)
‑3‑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1,2,4

噁二唑;(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嘧啶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甲酸盐;(R)
‑2‑
甲基
‑1‑
(2

(1

(2

(嘧啶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丙
‑2‑
醇甲酸盐;(R)
‑2‑
甲基
‑1‑
(2

(1

(2

(4

甲基嘧啶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丙
‑2‑
醇甲酸盐;(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6

甲基吡啶
‑3‑
基)
‑2‑
氮杂螺[3.4]辛烷甲酸盐;(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2

甲基嘧啶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5

氟吡啶
‑3‑
基)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6

甲基吡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吡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3

(三氟甲基)吡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3

甲基吡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吡啶
‑3‑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6

甲基吡啶
‑3‑
基)
‑6‑
(4

(2

(((R)

四氢呋喃
‑3‑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4

甲基

1,3,5

三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6

氯哒嗪
‑3‑
基)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哒嗪
‑3‑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5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哒嗪
‑4‑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1,3,5

三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3,6

二氯哒嗪
‑4‑
基)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哒嗪
‑4‑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甲基
‑1‑
(2

(1

(2

(3

甲基吡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丙
‑2‑
醇;(R)
‑1‑
(2

(1

(2

(1,3,5

三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
‑2‑
甲基丙
‑2‑
醇;(R)
‑6‑
(4

(5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哒嗪
‑4‑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3


‑2‑
(氧杂环丁烷
‑3‑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嘧啶
‑5‑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2

甲氧基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哒嗪
‑3‑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2

甲氧基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5

甲基吡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2

甲氧基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哒嗪
‑4‑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5

氟吡啶
‑3‑
基)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嘧啶
‑5‑
基)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2‑
(6

氟吡啶
‑3‑
基)
‑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5

甲基吡嗪
‑2‑
基)
‑2‑
氮杂螺[3.4]辛烷;(R)

(6

(4

(5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二氟甲氧基)
‑4‑
氟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4


‑2‑
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4


‑2‑
异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环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2


‑2‑
甲基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氧杂环丁烷
‑3‑
基(6

(4

(2

(噻唑
‑2‑
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R)
‑3‑
(2

(1

(2

(氧杂环丁烷
‑3‑
羰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丙腈;氧杂环丁烷
‑3‑
基((R)
‑6‑
(4

(2

(((R)

四氢呋喃
‑3‑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
(R)

(6

(4

(2

异丁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环戊基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环丁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环丙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异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6

(4

(2

(2

羟基
‑2‑
甲基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酮;(R)

(1

氟环丙基)(6

(4

(2

(嘧啶
‑2‑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S)

(1

氟环丙基)(6

(4

(2

(嘧啶
‑2‑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R)

(1

氟环丙基)(6

(4

(2

(2

羟基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S)

(1

氟环丙基)(6

(4

(2

(2

羟基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R)

(6

(4

(2

(环丙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1

氟环丙基)甲酮;(R)

(6

(4

(2

(环丙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1

氟环丙基)甲酮;(R)
‑1‑
(2

(2

(1

(2

(1

氟环丙烷
‑1‑
羰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乙基)吡咯烷
‑2‑
酮甲酸盐;(S)
‑1‑
(2

(2

(1

(2

(1

氟环丙烷
‑1‑
羰基)
‑2‑
氮杂螺[3.4]辛烷
‑6‑
基)哌啶
‑4‑
基)苯氧基)乙基)吡咯烷
‑2‑
酮甲酸盐;(R)

(1

氟环丙基)(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S)

(1

氟环丙基)(6

(4

(2

((四氢

2H

吡喃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R)

(1

氟环丙基)(6

(4

(2

((5

甲基

1,3,4

噻二唑
‑2‑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S)

(1

氟环丙基)(6

(4

(2

((5

甲基

1,3,4

噻二唑
‑2‑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R)

(6

(4

(2

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1

氟环丙基)甲
酮;(S)

(6

(4

(2

乙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1

氟环丙基)甲酮;(R)

(6

(4

(2

(环丙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1

氟环丙基)甲酮;(R)

(6

(4

(2

(环丙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1

氟环丙基)甲酮;(R)

(6

(4

(2

((3,5

二甲基异噁唑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1

氟环丙基)甲酮;(S)

(6

(4

(2

((3,5

二甲基异噁唑
‑4‑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1

氟环丙基)甲酮;(R)

(1

氟环丙基)(6

(4

(2

((2

甲基噁唑
‑5‑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甲酮;(S)

(1

氟环丙基)(6

(4

(2

((2

甲基噁唑
‑5‑
基)甲氧基)苯基)哌啶
‑1‑
基)
‑2‑
氮杂螺[3.4]辛烷
‑2‑
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
申请(专利权)人:诺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