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动压轴承装置及轴回转型电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2550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油动压轴承装置,包括:具有相对于回转轴的外周面隔有径向轴承间隙并呈对向的径向轴承面的径向轴承,支承所述回转轴下端面的径向轴承面,以及充填于所述径向轴承间隙的润滑油;在所述回转轴的外周面或所述径向轴承面形成有动压发生槽,同时所述回转轴的下端部从所述径向轴承的下端面以所定尺寸伸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环状的间隙调整部,该环状的间隙调整部相对于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面隔有第1间隙并呈对向,同时在与径向轴承的下端面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并且, 所述间隙调整部的所述径向轴承间隙、所述第1间隙、所述第2间隙的尺寸分别为A、B、C时,A、B、C的关系满足A<B<C。(*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动压轴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轴回转型电机。
技术介绍
在多面反射镜5回转驱动用、ODD用、FDD用等中使用的轴回转型电机中,回转轴可回转地支承在图5(A)、(B)所示的油动压轴承装置10上。一般来讲,油动压轴承装置10包括具有相对于回转轴3的外周面隔有径向轴承间隙111并呈对向的径向轴承面110的径向轴承11,支承回转轴3的下端面38的推力轴承12,以及充填于径向轴承间隙111中的润滑油;在回转轴3的外周面或径向轴承面110形成有动压发生槽。其中,回转轴3的下端面38加工成球面,用于与推力轴承面120的接触滑动。当回转轴3的下端面38加工成球面时,在回转轴3的下端部34,球面与圆棒部分的边界部分形成有边缘30,当与该边缘30相当的部分位于径向轴承11的内部时,会损伤径向轴承面110。为此,将回转轴3的下端部34加工成从径向轴承11的下端面114以所定尺寸伸出,以使与回转轴3的边缘30相当的部分位于径向轴承11的外部。然而,若回转轴3的下端部34从径向轴承11的下端面114伸出,则回转轴3的下端部34周围产生了大的空间E。虽然在该空间E中也充填有润滑油,但空间E增大后,积存于该处的空气成为障碍,润滑油不能完全充填,存在容易形成仍残留有空气状态的问题。在这种状态下,一旦环境温度起变化,则空气膨胀或收缩,故存在着润滑油从径向轴承间隙111中排出、造成不能获得原先设计寿命的问题。又,一旦在回转轴3的下端部34周围积存空气,则回转轴3回转时空气可能进入径向轴承11的内部,这种状态下,轴承损耗转矩和轴承刚性起变化、晃动和轴摆动起变化,结果是使电机特性不稳定。特别是在回转轴3的外周面或径向轴承面110形成有人字形槽和轴向锥状凹凸的油动压轴承装置中,因利用润滑油的压力来获得电机特性,故容易发生上述问题。并且,在轴向形成有槽、周向呈锥状的动压槽中,因润滑油容易沿轴向移动,故这种问题更加容易表面化。又,在油动压轴承装置10中,为了确保其寿命而进行润滑油的补给,但即使进行这种补给,若回转轴3的下端部34的周围存在着大空间,则补给的润滑油大部分被积存于该处,不能向径向轴承间隙111供给,结果是不能确保原先设计的寿命。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径向轴承间隙中可充分确保润滑油并可防止空气向径向轴承间隙侵入、由此可提高电机特性和可靠性的油动压轴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对向的环状的间隙调整部,该对向的环状的间隙调整部相对于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面隔有第1间隙并呈对向,同时在与径向轴承的下端面之间形成第2间隙,并且,所述间隙调整部的所述径向轴承间隙、所述第1间隙、所述第2间隙的尺寸分别作为A、B、C时,A、B、C应满足A<B<C。本专利技术可适用于所述回转轴的下端面或该回转轴的下端面呈球状的油动压轴承装置,但也可有效地将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所述回转轴的下端面呈球面、而所述推力轴承的支承该回转轴的球状下端面的部分呈球面的油动压轴承装置。在本专利技术中,设置有与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面及径向轴承的下端面对向的环状间隙调整部,利用该间隙调整部,仅在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侧形成了第1间隙,空间不大。这样,即使是回转轴的下端部从径向轴承的下端面伸出,回转轴的下端部周围也无大的空间,故在润滑油充填后的状态下,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侧(第1间隙)不积存空气。由此,在回转轴的外周面或径向轴承面形成有人字形槽和锥状凹凸的场合,即使发生环境温度的变化,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侧的空气也不会膨胀或收缩,故润滑油不会从径向轴承间隙中排出。又,因空气不进入径向轴承的内部(径向轴承间隙),因此电机特性稳定。又,即使在补给了润滑油之后,因回转轴的下端部周围无大的空间,故补给的润滑油的大部分不会积存在该部分。并且,径向轴承的外周侧通过第2间隙及第1间隙与径向轴承间隙连通,但由于这些间隙的尺寸具有上述的大小关系,因此积存于径向轴承外周侧的润滑油利用毛细管现象经第2间隙被引入第1间隙,被引入第1间隙的润滑油利用毛细管现象被引入径向轴承间隙。这样,在径向轴承间隙中的润滑油一直处于充填后的状态,故可靠性高。本专利技术中,在形成所述第2间隙时,可在所述间隙调整部的上端面形成深度为尺寸C的槽。采用这种结构,即使径向轴承的上端面形成有构成油通路的槽,径向轴承的下端面本身也不需要形成油通路的槽。这样,组装油动压轴承装置时,因可根据有无槽对径向轴承作出上下的判别,故可避免将径向轴承上下反向配置。本专利技术中,在形成所述第2间隙时,可在所述径向轴承的下端面也形成深度为尺寸C的槽。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径向轴承最好是安装在配置于其外周侧的轴承座的轴承安装孔中,同时在所述径向轴承的外周面与所述轴承安装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尺寸D的第3间隙,并且,该第3间隙的尺寸D应满足C≤D。采用这种结构,积存在形成于径向轴承与轴承座间的第3间隙中的润滑油利用毛细管现象顺利地被引入第2间隙,故润滑油经由第2间隙和第1间隙可顺利地向径向轴承间隙供给。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间隙调整部最好是由配置成围住所述回转轴的下端部周围形状的衬垫构件构成。采用这种结构,只要在原有的结构中添加衬垫构件即可,可提高电机特性和可靠性。本专利技术中,径向轴承面形成的动压发生槽若是轴向形成有其凹凸的轴向动压发生槽时特别有效。在此场合,润滑油回转时虽然容易向轴向外侧移动,但因具有上述结构,故可将润滑油顺利地向径向轴承间隙供给。所述油动压轴承装置尤其适用于轴回转型电机。综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中,环状间隙调整部设置成与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面及径向轴承的下端面对向,利用该间隙调整部,仅在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侧形成第1间隙,空间不大。这样,即使是回转轴的下端部从径向轴承的下端面伸出,回转轴的下端部周围也无大的空间,故在润滑油充填后的状态下,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侧(第1间隙)不积存空气。由此,在回转轴的外周面或径向轴承面形成有人字形槽和锥状凹凸的场合,即使发生环境温度的变化,回转轴下端部的外周侧的空气也不会膨胀或收缩,故润滑油不会从径向轴承间隙中排出。又,因空气不进入径向轴承的内部(径向轴承间隙),因此电机特性稳定。又,即使在补给了润滑油之后,因回转轴的下端部周围无大的空间,故补给的润滑油的大部分不会积存在该部分。并且,径向轴承的外周侧通过第2间隙及第1间隙与径向轴承间隙连通,但由于这些间隙的尺寸具有上述的大小关系,因此积存于径向轴承外周侧的润滑油利用毛细管现象经第2间隙被引入第1间隙,被引入第1间隙的润滑油利用毛细管现象被引入径向轴承间隙。这样,在径向轴承间隙中的润滑油一直处于充填后的状态,故可靠性高。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油动压轴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轴回转型电机的剖视图。图2(A)、(B)、(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油动压轴承装置剖视图,回转轴的下端部分周边的放大半剖视图、以及其中使用的衬垫的立体图。图3(A)、(B)、(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油动压轴承装置剖视图,回转轴的下端部分周边的放大半剖视图、以及其中使用的衬垫的立体图。图4(A)、(B)、(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油动压轴承装置剖视图,回转轴的下端部分周边的放大半剖视图、以及其中使用的衬垫的立体图。图5(A)、(B)分别为传统的油动压轴承装置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泷泽道明野川朋子黑泽博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