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组件及具有轴承组件的旋转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0996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组件及具有轴承组件的旋转驱动装置,该轴承组件不会发生润滑油泄漏,可靠性优良,并且可以可靠地而且低成本地解决由一对动压发生槽的不平衡产生的转子旋转时的轴上浮问题。为此,包括:具有露出端部(160)、设置在露出端部(160)的相反一侧的外径尺寸小的内端部(162)、在露出端部(160)和前述内端部(162)之间的位置上形成的外径尺寸小的中间台阶状变形部(170)的轴(100);在推力方向上可转动地支承轴(100)的内端部(162)的推力轴承(130);在保持部件(120)内,填充在轴(100)和径向轴承(110)、推力轴承(130)之间的润滑油(150),并且,轴(100)的内端部(162)的轴向长度(m)比从保持部件(120)的外表面到包含轴(100)的中间台阶状变形部(170)的部分的轴向长度(n)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旋转地支承轴的轴承组件及具有该轴承组件的旋转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轴承组件是可旋转地支承轴的轴承组件,该轴承组件设置在例如盘片装置的马达中。这种构造的轴承组件的轴的形状为I字型(也称为直线型),并使用润滑油可转动地被支承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特开2002-27703号公报(第1页,图1、图2)特开平8-335366号公报(第1页,图1、图2)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专利文献2的图2所示,搭载在专利文献2的马达上的轴承组件的特征在于,马达的搭载有转子部的一侧的动压发生槽的宽度B1比非转子部搭载侧的动压发生槽的宽度B2大。目的在于通过增大转子部一侧的动压发生槽的宽度B1,来提高转子旋转时的刚性,但是也能得到其他的效果。其他的效果如下所述。在轴(该情况下为固定轴,不旋转)和动压轴承相对地旋转,动压发生槽产生动压的情况下,轴从静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移动。换言之,轴从动压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移动,所以,在马达的情况下,轴从宽度小的动压发生能力低的动压发生槽向宽度大的动压发生能力高的动压发生槽的方向移动。即,轴通过与动压轴承的相对的旋转,被推压到推力轴承上,从而刚性增加。在专利文献2的马达中,为得到转子旋转时的刚性,图1(b)所示的轴承组件也是转子部一侧的动压发生槽的宽度B1比非转子部一侧的动压发生槽的宽度B2宽地构成。但是,在该马达的情况下,如果轴旋转,就会如前述的那样,轴从动压低的一侧移动到高的一侧,从而造成轴在旋转的同时上浮。动压的力大,会较高地提升转子部,所以,在例如HDD(硬盘驱动器)用的马达中,不能维持安装在马达上的盘片和记录头的机械精度。因此,产生不能进行正常的记录再生的故障。而且,在风扇马达等中,还存在引起风扇与周围的零件的接触的危险性。专利文献2的图1和图2所示的轴承组件在使动压发生槽的宽度相对地变化、以谋求马达刚性的提高方面是优良的,但尽管在轴固定的情况下没有问题,而在轴旋转型的情况下,就有转子部和轴一起上浮的缺点。即,轴从动压轴承露出的一侧的动压必须始终是低的。专利文献1的动压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轴露出侧的动压发生槽为人字形形状,而且露出侧一半的槽深比非露出侧的槽深大。并且,记载有下述优点,即,通过将槽的变化设置在一个动压发生槽中,来将润滑油吸引到轴承组件内部,从而防止润滑油的泄漏。如前所述,轴从动压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移动,换言之,使轴向内部方向移动,所以专利文献1在轴的吸引方面也发挥了效果。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必须用滚轧成形方式或转印方式、蚀刻、放电加工等来对加工的动压发生槽的槽深进行高精度的管理,实际上是困难的,如果实施则存在成本增高的缺点。于是,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组件及具有轴承组件的旋转驱动装置,该轴承组件解决了上述问题,不会发生润滑油的泄漏,可靠性优良,并且可以可靠地而且低成本地解决由一对动压发生槽的不平衡产生的转子旋转时的轴上浮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轴承组件,其可旋转地支承轴,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露出端部、设置在前述露出端部的相反一侧的外径尺寸小的内端部、在前述露出端部和前述内端部之间的位置上形成的外径尺寸小的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轴;使前述轴的前述露出端部穿过前述空隙露出到外部并具有无缝构造的保持部件;配置在前述保持部件的内部,并在与前述轴相对面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前述露出端部侧的第1动压发生槽和前述内端部侧的第2动压发生槽,并且在径向上可转动地支承前述轴的轴承;形成在前述保持部件的内部,并且在推力方向上可转动地支承前述轴的前述内端部的推力轴承;在前述保持部件内,填充在前述轴和前述径向轴承、前述推力轴承之间的润滑油,前述轴的前述内端部的轴向长度m比从前述保持部件的外表面到前述轴的包含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部分的轴向长度n小。在本专利技术中,轴具有露出端部、内端部及中间台阶状变形部。内端部是设置在露出端部的相反一侧的外径尺寸小的部分。中间台阶状变形部是位于露出端部和内端部之间的外径尺寸小的部分。保持部件使轴的露出端部穿过空隙露出到外部并具有无缝构造。轴承具有第1动压轴承和第2动压轴承,在径向上可旋转地支承轴。推力轴承形成在保持部件的内部。该推力轴承在推力方向上可转动地支承轴的内端部。润滑油在保持部件内,填充在轴和径向轴承、推力轴承之间。轴的内端部的轴向长度m比从保持部件的外表面到轴的包含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部分之间的轴向长度n小。由此,非轴露出侧的轴的内端部的动压可以设定为,比轴露出侧的露出端部的动压大。由此,轴可以容易地作成,并且轴会被吸引到保持部件的内部,从而可以可靠地而且低成本地解决轴上浮的问题。而且,将润滑油也始终引入保持部件的内部,并且,保持部件是无缝构造,所以,可以可靠地而且低成本地提供不会发生润滑油的泄漏问题的优良的轴承组件。又,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的轴承组件中,前述内端部是前端细的锥形部或者外形尺寸小的台阶状变形部。在本专利技术中,内端部是前端细的锥形部或者外形尺寸小的台阶状变形部。又,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的轴承组件中,前述内端部的外形尺寸D比前述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外形尺寸的d大。在本专利技术中,内端部的外径尺寸D比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外径尺寸d大。由此,可以使非轴露出侧的动压比轴露出侧的动压大,所以,可以进一步解决轴的上浮问题和润滑油的泄漏问题。又,本专利技术在上述轴承组件中,前述中间台阶状变形部是使与前述第1动压发生槽相对面的前述轴的外周部以前述露出端部侧变小的方式形成的台阶状变形部。又,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的轴承组件中,前述第1动压发生槽和前述第2动压发生槽为人字形槽,前述第1动压发生槽的流入角度α比前述第2动压发生槽的流入角度β大。在本专利技术中,第1动压发生槽的流入角度α比第2动压发生槽的流入角度β大,所以,可以使非轴露出侧的动压发生槽的动压比轴露出侧的动压大。又,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轴承组件的旋转驱动装置,具有可旋转地支承轴的轴承组件的旋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露出端部、设置在前述露出端部的相反一侧的外径尺寸小的内端部、在前述露出端部和前述内端部之间的位置上形成的外径尺寸小的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轴;使前述轴的前述露出端部穿过前述空隙露出到外部并具有无缝构造的保持部件;配置在前述保持部件的内部,在与前述轴相对面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前述露出端部侧的第1动压发生槽和前述内端部侧的第2动压发生槽,并且在径向上可转动地支承前述轴的轴承;形成在前述保持部件的内部,并且在推力方向上可转动地支承前述轴的前述内端部的推力轴承;在前述保持部件内,填充在前述轴和前述径向轴承、前述推力轴承之间的润滑油,前述轴的前述内端部的轴向长度m比从前述保持部件的外表面到前述轴的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轴向长度n小。在本专利技术中,轴具有露出端部和内端部及中间台阶状变形部。内端部是设置在露出端部的相反一侧的外径尺寸小的部分。中间台阶状变形部是位于露出端部和内端部之间的外径尺寸小的部分。保持部件使轴的露出端部穿过空隙露出到外部并具有无缝构造。轴承具有第1动压轴承和第2动压轴承,在径向上可旋转地支承轴。推力轴承形成在保持部件的内部。该推力轴承在推力方向上可转动地支承轴的内端部。润滑油在保持部件内,填充在轴和径向轴承、推力轴承之间。轴的内端部的轴向长度m比从保持部件的外表面到轴的包含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部分的轴向长度n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组件,是可旋转地支承轴的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露出端部、设置在前述露出端部的相反一侧的外径尺寸小的内端部、在前述露出端部和前述内端部之间的位置上形成的外径尺寸小的中间台阶状变形部的轴;使前述轴的前述露出端部 穿过前述空隙露出到外部并具有无缝构造的保持部件;配置在前述保持部件的内部,并在与前述轴相对面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前述露出端部侧的第1动压发生槽和前述内端部侧的第2动压发生槽,并且在径向上可转动地支承前述轴的轴承;形成在前述保持部 件的内部,并且在推力方向上可转动地支承前述轴的前述内端部的推力轴承;在前述保持部件内,填充在前述轴和前述径向轴承、前述推力轴承之间的润滑油,前述轴的前述内端部的轴向长度(m)比从前述保持部件的外表面到前述轴的包含中间台阶状变 形部的部分的轴向长度(n)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宍户祐司矢泽健一郎高田清幸桥本寿雄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