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066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子的改良结构,至少包含有一轮毂及一壳体,其中该轮毂具有一封闭端及一开放端,且该封闭端外表面设有第一透孔,该封闭端内表面设有第二透孔,且该第一透孔连通该第二透孔并形成有流道,其特征在于:该流道是呈倾斜状,借以用来增进流体流动及防止异物从该第一透孔进入,继而通过流道及第二透孔侵入轮毂及壳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扇的转子改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对转子运作时产生的热量提供解热的风扇转子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现有技术一般风扇转子散热结构,如图1所示具有一轮毂11及一设于轮毂11内的壳体12,其中该轮毂11具有一封闭端111及一开放端112,且设有一侧壁113连接于该封闭端111与该开放端112之间,且所述的封闭端111开设有至少一透孔114,该透孔114的内壁为轴向平直状,而该壳体12紧邻于该侧壁113的内面,该壳体12紧邻于该轮毂11的封闭端111设有一顶壁121,并于顶壁121对应于该轮毂11的透孔114处开设有内壁成轴向平直状的贯穿孔122,而一轴心13设于该壳体12的顶壁121内;此外,如图2所示其整体结构大致与所述的图1的结构相同,其不同处为该轮毂21具有一侧壁213,该侧壁213紧邻该壳体12的顶壁121的一端设有往轮毂21中心凸伸的肩部211,该肩部211的凸伸端不超过该壳体12的贯穿孔122,即该轮毂21紧邻于该壳体12的顶壁121处具有一透空区212,以令该壳体12的顶壁121及贯穿孔122露出;又如图3所示其整体结构大致与所述的图1的结构相同,其不同处为该壳体22紧邻于该轮毂11的封闭端111设有往壳体22中心凸伸的唇部221,且该唇部221的凸伸端不超过封闭端111的透孔114,而该轴心23设于该轮毂11的封闭端111。上述三种现有技术式样皆为当轮毂11、21及壳体12、22运转时,使存在于轮毂11、21及壳体12、22内的流体能从该透孔114及贯穿孔121向外流出,以求降低轮毂11、21及壳体12、22内的流体温度,但所述的现有技术在实施上有其问题所在,当轮毂11、21及壳体12、22转动时,该轮毂11、21与壳体12、22内的流体跟随其转动而成离心式流动,即该流体的径向压力增加,并使得靠近轮毂11、21的侧壁113、213的壳体12、22内侧处的流体密度增加,而当流体密度大于透孔114及贯穿孔121外的流体密度时,该流体流动通过该透孔114及贯穿孔121得以向外流出,即该流体因径向压力增大而改变流体的流动路径,而当流体通过该透孔114及贯穿孔121时,因该内壁成轴向平直状的透孔114及贯穿孔121使得该流体需改变径向压力成轴向压力才能通过该透孔114及贯穿孔121进而向外流出,以致于造成该流体在向外流动时形成一阻碍,进而使得流体的速率降低,即该热对流效率降低,导致无法有效的彰显散热效果。再者如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第2004/0075356号的风扇转子,及中国台湾专利公报公告号第566751号的转子组合结构、公告号第568508号的自我散热良好的风扇,前揭诸案所公开技术中,皆于轮毂或壳体,又或轮毂及壳体上开设有透孔企以解决马达转子与马达定子所产生的热量,但技术中所述的透孔的内壁与前述三种现有技术结构的透孔相同皆为轴向平直,故无法有效的令流体顺畅的向外流出。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毂的封闭端外第一透孔的第一侧边至少正对应或X轴方向超过该封闭端内表面的第二透孔的第四侧边,以防止异物落入,并令流体能顺畅无碍经过该第一透孔、第二透孔及通道。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扇转子的改良结构,其至少包含有一轮毂及一壳体,其中该轮毂具有一封闭端及一开放端,且该封闭端外表面设有第一透孔,该封闭端内表面设有第二透孔,且该第一透孔连通该第二透孔并形成流道,其特征在于该流道呈倾斜状,可令流体能顺畅无碍经过该第一透孔、第二透孔及通道,并可借以防止异物从该第一透孔进入,继而通过流道及第二透孔侵入轮毂及壳体内。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附图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种现有技术转子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第二种现有技术转子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第三种现有技术转子结构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7为图6的透孔及贯穿孔的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风扇马达的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轮毂封闭端的透孔另一实施方案的剖视图;图10为图9的透孔及贯穿孔的局部剖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标号说明11轮毂;111封闭端;112开放端;113侧壁;114透孔;12壳体;121顶壁;122贯穿孔;21轮毂;211肩部;212透空区;213侧壁;22壳体;221唇部;23轴心;31轮毂;311封闭端;312开放端;313侧壁;314透孔;3141第一侧边;3142第二侧边;315第二透孔;3151第三侧边;3152第四侧边;316流道;32壳体;321顶壁;322贯穿孔;33轴心;34扇框;341支撑座;342轴筒;343轴承;344扣环;35马达定子;36马达转子;37扇叶;42壳体;421凸部;514透孔。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子的改良结构,附图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4、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至少包含有一轮毂31及一壳体32,其中该轮毂31具有一封闭端311、一开放端312及一连接于该封闭端311及开放端312之间的侧壁313,且该封闭端311的外表面开设有至少第一透孔314,该封闭端311的内表面开设有至少第二透孔315,且该第一透孔314与第二透孔315之间连通有一流道316,而该流道316的内壁呈倾斜状,而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透孔314及该第二透孔315及该通道316是呈径向排列且该通道316的内壁是朝轮毂31外侧倾斜,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仅局限朝轮毂31外侧倾斜,也可朝任意方向倾斜;而该壳体32紧挨着设于轮毂31内,其紧邻该轮毂31的封闭端311具有一顶壁321,并于其上开设有对应于封闭端311的第二透孔315的贯穿孔322,且该贯穿孔322的内壁亦如同该通道316的内壁呈向外侧倾斜状,而一轴心33接设于该壳体32的顶壁321中心。如图6、图7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孔314的剖面靠近轮毂31的中心一侧具有第一侧边3141,而靠近轮毂31外侧具有第二侧边3142,该第二透孔315的剖面靠近轮毂31的中心一侧具有第四侧边3152,而靠近轮毂31外侧具有第三侧边3151,且该第一透孔314的第一侧边3141至少对应或X轴方向超过该第二透孔315的第三侧边3151(如图7所示),即由该轮毂31外表面的第一透孔314无法视得该轮毂31内表面第二透孔315,借以防止异物直接由该第一透孔314及第二透孔315落入轮毂31及壳体32内。请再参阅图4、图7、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风扇马达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其具有一扇框34,该扇框34内形成有一支撑座341,该支撑座341上设有一中空的轴筒342,该轴筒342内设有一轴承343及一扣环344,而于该轴筒342外套设一马达定子35,并于该壳体32内设有一马达转子36,且于该轮毂31外设有数个向外延伸的扇叶37,将该设于壳体32内的轴心33贯穿轴承343并顺势令该扣环344扣设于该轴心33上,进而使该轮毂31及壳体32可活动的枢接于支撑座341上于扇框34内,且令该马达定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子的改良结构,至少包含有一轮毂及设于轮毂内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轮毂具有一封闭端及一开放端,且该封闭端外表面设有第一透孔,该封闭端内表面设有第二透孔,且该第一透孔及第二透孔间连通有一倾斜的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豪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