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8733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包括掘进装置、挂载件和多节排土机构,在运输过程中,各排土机构呈层叠状态,在掘进时,最上层的排土机构通过挂载件与掘进装置连接,掘进装置带动最上层的排土机构向掘进方向移动,而后上层的排土机构带动相邻下层的排土机构向掘进方向移动驱使各节排土机构依次首尾对接形成从隧道内至隧道外的排土输送线。该排土装置具有利于叠放装卸、能实现自动铺排、可提高排土效果和排土效率的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抢险过程中的小型隧道施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及世界各国多有山区,在山区附近发生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造成人员被困或被埋不能及时救援引起的重大人员伤亡,如我国2016年1月发生在深圳的山体滑坡事故,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许多伤亡是因为人员被埋在土中,因为没有快速的施工装备开通抢险救援通道而错失救援的黄金时间;严重的地震灾害常造成楼房倒塌在废墟中的人员急需救援,也是因为无快速开通直达人员被困地点的救援装备而增大了人员的伤亡危害;地下工程的大量修建不时发生很大的塌方引起的“关门事故”等地质类灾害事故,造成人员被困于塌方体后方急需救援抢险通道的快速开通装备。目前,发生上述事故的抢险救援通道仅在隧道发生大型塌方发生“关门事故”,隧道塌方体的工作面前方有人员被困的情况下,为尽快解救被困人员采用了把市政小型隧道施工中的后方顶进管道的方法应用到救援通道的施工中,该方法非专用的救援通道施工机械,因此受到顶进距离偏短和必须直线顶进及现场塌方不断进行等因素影响的制约,还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专用的施工机械。
[0003]在小型隧道施工过程中,后续要采用圆管道跟进铺设,而小型隧道施工又会产生大量的土渣需要排出,现有技术中,往往土渣的排出费时费力,因此延误了宝贵的抢险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于叠放装卸、能实现自动铺排、可提高排土效果和排土效率的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包括掘进装置、挂载件和多节排土机构,在运输过程中,各排土机构呈层叠状态,在掘进时,最上层的排土机构通过挂载件与掘进装置连接,所述掘进装置带动最上层的排土机构向掘进方向移动,而后上层的排土机构带动相邻下层的排土机构向掘进方向移动驱使各节排土机构依次首尾对接形成从隧道内至隧道外的排土输送线。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所述排土机构包括带轮输送机,所述带轮输送机的前后端两侧均安装有滚轮。
[0009]所述带轮输送机的后端两侧均安装有支腿,后端的两个滚轮安装在相应的支腿上,在各排土机构展开形成排土输送线的过程中,上层的带轮输送机通过其支腿带动下层的带轮输送机向掘进方向移动。
[0010]所述带轮输送机前端的两个滚轮均通过轮轴安装在带轮输送机上,所述轮轴伸出至相应滚轮的外壁,在各排土机构展开形成排土输送线的过程中,上层的带轮输送机的支
腿与下层的带轮输送机的轮轴的伸出部分接触以带动其向掘进方向移动。
[0011]两根所述支腿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前端两个滚轮外壁之间的间距。
[0012]所述带轮输送机前端轮轴的端部位于前端滚轮和后端滚轮之间。
[0013]所述挂载件上设有挂载部和拖拽部,所述挂载部挂装在掘进装置上,所述拖拽部与最上层的排土机构前端连接。
[0014]所述挂载部设置在挂环,所述挂环与掘进装置套接。
[0015]所述拖拽部设置为门架结构,所述门架结构与最上层的排土机构前端轮轴的伸出部分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本技术的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该排土装置包括掘进装置、挂载件和多节排土机构,在运输过程中,各排土机构呈层叠状态,在掘进时,最上层的排土机构通过挂载件与掘进装置连接,掘进装置带动最上层的排土机构向掘进方向移动,而后上层的排土机构带动相邻下层的排土机构向掘进方向移动驱使各节排土机构依次首尾对接形成从隧道内至隧道外的排土输送线。使用时,最上层的排土机构通过挂载件与掘进装置连接,掘进装置边掘进边带动最上层的排土机构向掘进方向移动,而后上层的排土机构带动相邻下层的排土机构向掘进方向移动驱使各节排土机构依次首尾对接形成从隧道内至隧道外的排土输送线,掘进装置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土渣通过排土输送线排出至隧道外。该排土装置的各排土机构在运输过程中呈层叠状态,节省了装载空间,利于装卸;而多节排土机构通过掘进装置的动力实现由上至下的依次释放展开,形成了排土输送线的自动铺排,同时还实现了实时排土效果,大大提高了排土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中挂载件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中排土机构层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中排土机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中相邻排土机构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各标号表示:
[0024]1、掘进装置;2、挂载件;21、挂载部;22、拖拽部;3、排土机构;31、带轮输送机;311、支腿;32、滚轮;33、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图1至图5示出了本技术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的一种实施例,该排土装置包括掘进装置1、挂载件2和多节排土机构3,在运输过程中,各排土机构3呈层叠状
态,在掘进时,最上层的排土机构3通过挂载件2与掘进装置1连接,掘进装置1带动最上层的排土机构3向掘进方向移动,而后上层的排土机构3带动相邻下层的排土机构3向掘进方向移动驱使各节排土机构3依次首尾对接形成从隧道内至隧道外的排土输送线。使用时,最上层的排土机构3通过挂载件2与掘进装置1连接,掘进装置1边掘进边带动最上层的排土机构3向掘进方向移动,而后上层的排土机构3带动相邻下层的排土机构3向掘进方向移动驱使各节排土机构3依次首尾对接形成从隧道内至隧道外的排土输送线,掘进装置1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土渣通过排土输送线排出至隧道外。该排土装置的各排土机构3在运输过程中呈层叠状态,节省了装载空间,利于装卸;而多节排土机构3通过掘进装置1的动力实现由上至下的依次释放展开,形成了排土输送线的自动铺排,同时还实现了实时排土效果,大大提高了排土效率。
[0027]本实施例中,排土机构3包括带轮输送机31,带轮输送机31的前后端两侧均安装有滚轮32。该结构中,带轮输送机31用于对土渣进行输送排出,前后端的滚轮32便于自动铺排以形成排土输送线。
[0028]本实施例中,带轮输送机31的后端两侧均安装有支腿311,后端的两个滚轮32安装在相应的支腿311上,在各排土机构3展开形成排土输送线的过程中,上层的带轮输送机31通过其支腿311带动下层的带轮输送机31向掘进方向移动。该结构中,后端两侧的支腿311与带轮输送机31一同构成了一种骑跨式结构,即上层的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掘进装置(1)、挂载件(2)和多节排土机构(3),在运输过程中,各排土机构(3)呈层叠状态,在掘进时,最上层的排土机构(3)通过挂载件(2)与掘进装置(1)连接,所述掘进装置(1)带动最上层的排土机构(3)向掘进方向移动,而后上层的排土机构(3)带动相邻下层的排土机构(3)向掘进方向移动驱使各节排土机构(3)依次首尾对接形成从隧道内至隧道外的排土输送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土机构(3)包括带轮输送机(31),所述带轮输送机(31)的前后端两侧均安装有滚轮(3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轮输送机(31)的后端两侧均安装有支腿(311),后端的两个滚轮(32)安装在相应的支腿(311)上,在各排土机构(3)展开形成排土输送线的过程中,上层的带轮输送机(31)通过其支腿(311)带动下层的带轮输送机(31)向掘进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新开救援隧道时的排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轮输送机(31)前端的两个滚轮(32)均通过轮轴(33)安装在带轮输送机(31)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秀娟高广军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