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覆造粒反应釜生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56262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覆造粒反应釜生产系统,它包括机架,在所述机架上设有立式高温釜,在所述立式高温釜外部设有电炉,在所述立式高温釜顶部设有粉料过滤篮Ⅰ,在所述立式高温釜底部连接设有卧式冷却釜,在所述卧式冷却釜顶部设有粉料过滤篮Ⅱ,所述卧式冷却釜的底部和地面之间留有间距,在所述立式高温釜旁的机架上设有尾气冷却接收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降温处理缩短放料时间,可以及时有效清理滤筒,大大减少停机更换滤筒频率,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包覆造粒反应釜生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生产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包覆造粒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从2011年开始,国内动力电池同比增长超过50%,带动国内负极材料产量逐年放量,尤其是带动人造石墨的负极材料的快速增长。2016年国内负极材料的产量为12.25万吨,同比增长68%,负极材料产值为66.39亿,同比增长64%。2017全年产量达到了18.5万吨。在制造锂电池人造石墨的负极材料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包覆碳化的过程。
[0003]目前,负极材料生产需要的反应温度越来越高,这也成为了行业的趋势,釜内物料温度可达600℃以上,搅拌完成后需要等待釜内温度降至60℃左右才可以放料,降温等待时间长,生产效率一般。
[0004]另外,负极材料行业中产生的带有粉尘和沥青烟气、焦油等物质的排放物都是直接通过烟气综合处理装置(如焚烧炉、电捕焦油器、除尘器等)直接处理,上述处理方式给综合处理装置带来很大的压力,能耗和处理量居高不下,且环保处理不彻底,有残留。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降温处理缩短放料时间,可以及时有效清理滤筒,大大减少停机更换滤筒频率,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的包覆造粒反应釜生产系统。
[0006]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述的包覆造粒反应釜生产系统,它包括机架,在所述机架上设有立式高温釜,在所述立式高温釜外部设有电炉,在所述立式高温釜顶部设有粉料过滤篮Ⅰ,在所述立式高温釜底部连接设有卧式冷却釜,在所述卧式冷却釜顶部设有粉料过滤篮Ⅱ,所述卧式冷却釜的底部和地面之间留有间距,在所述立式高温釜旁的机架上设有尾气冷却接收罐。
[0007]进一步地,所述卧式冷却釜包括反应釜和驱动机构,在所述反应釜内设有主轴,在所述主轴上设有机械密封,所述机械密封通过安装台与反应釜相连,在所述主轴中部设有循环冷却水腔体,在所述主轴一端端部设有端盖Ⅰ、另一端端部设有端盖Ⅱ,在所述端盖Ⅰ上连接设有单向旋转接头Ⅰ,在所述端盖Ⅱ上连接设有单向旋转接头Ⅱ,在所述单向旋转接头Ⅰ端部设有进水口,在所述单向旋转接头Ⅱ端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循环冷却水腔体包括中间大直径腔体,在所述中间大直径腔体一端设有小直径腔体Ⅰ、另一端设有小直径腔体Ⅱ,所述中间大直径腔体设在反应釜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粉料过滤篮Ⅰ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内设有滤筒,在所述滤筒外部包设60目丝网,在所述滤筒顶部设有提手Ⅰ,所述壳体包括三开口本体,在所述三开口本体顶部设有翻盖,在所述三开口本体和翻盖之间设有石棉橡胶板,在所述翻盖顶部设有提手Ⅱ,所述三开口本体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底部设有进气口,在所述本体侧部设有出气口和清理口,在所述清理口处设有盖板,所述滤筒和壳体内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滤筒底端与壳
体内壁之间设有限位圈Ⅰ,所述滤筒顶端与壳体内壁之间设有限位圈Ⅱ,所述滤筒的顶面和底面都为水平面,并且该顶面的高度高于出气口的上端,所述出气口倾斜向下设置,所述清理口倾斜向上设置。
[0009]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技术整体结构设置合理,立式高温釜、卧式冷却釜、尾气冷却接收罐采用管道连接,使用可靠,在卧式冷却釜的主轴中部设置循环冷却水腔体,循环冷却水从单向旋转接头Ⅰ的进水口进入,经循环冷却水腔体,从单向旋转接头Ⅱ的出水口流出,反复循环,通过通入冷却水对釜内温度进行降温处理,有效缩短放料时间,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循环冷却水腔体包括中间大直径腔体,并且中间大直径腔体设在反应釜内,通过大流量冷却水迅速带走热量,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冷却水通过单向旋转接头接入,连接方便,通过在粉料过滤篮Ⅰ的壳体的本体上设置清理口,可以及时有效的清理滤筒,大大减少停机更换滤筒的频率,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滤筒的顶面和底面都为水平面,过滤量大,并且滤筒采用限位圈Ⅰ和限位圈Ⅱ限位设置,安装方便,清理口倾斜向上设置,清理方便,进气口通过法兰与包覆造粒反应釜烟气排放管道或真空管道连接,出气口通过法兰与连接烟气处理装置的总管连接,粉料过滤器可耐压1Mpa,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技术中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是本技术中粉料过滤篮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包覆造粒反应釜生产系统,它包括机架1,在所述机架1上设有立式高温釜2,在所述立式高温釜2外部设有电炉3,在所述立式高温釜2顶部设有粉料过滤篮Ⅰ4,所述粉料过滤篮Ⅰ4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内设有滤筒20,在所述滤筒20外部包设60目丝网,在所述滤筒20顶部设有提手Ⅰ21,所述壳体包括三开口本体,在所述三开口本体顶部设有翻盖22,在所述三开口本体和翻盖22之间设有石棉橡胶板,在所述翻盖22顶部设有提手Ⅱ23,所述三开口本体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底部设有进气口24,在所述本体侧部设有出气口25和清理口26,在所述清理口26处设有盖板27,所述滤筒20和壳体内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滤筒20底端与壳体内壁之间设有限位圈Ⅰ28,所述滤筒20顶端与壳体内壁之间设有限位圈Ⅱ29,所述滤筒20的顶面和底面都为水平面,并且该顶面的高度高于出气口25的上端,所述出气口25倾斜向下设置,所述清理口26倾斜向上设置,在所述立式高温釜2底部连接设有卧式冷却釜5,在所述卧式冷却釜5顶部设有粉料过滤篮Ⅱ6,所述卧式冷却釜5的底部和地面之间留有间距,所述卧式冷却釜5包括反应釜5.1和驱动机构5.2,在所述反应釜5.1内设有主轴8,在所述主轴8上设有机械密封9,所述机械密封9通过安装台10与反应釜5.1相连,在所述主轴8中部设有循环冷却水腔体,在所述主轴8一端端部设有端盖Ⅰ11、另一端端部设有端盖Ⅱ12,在所述端盖Ⅰ11上连接设有单向旋转接头Ⅰ13,在所述端盖Ⅱ12上连接设有单向旋转接头Ⅱ14,在所述单向旋转接头Ⅰ13端部设有进水口15,在
所述单向旋转接头Ⅱ14端部设有出水口16,所述循环冷却水腔体包括中间大直径腔体17,在所述中间大直径腔体17一端设有小直径腔体Ⅰ18、另一端设有小直径腔体Ⅱ19,所述中间大直径腔体17设在反应釜5.1内,在所述立式高温釜2旁的机架1上设有尾气冷却接收罐7。
[0015]本技术整体结构设置合理,立式高温釜、卧式冷却釜、尾气冷却接收罐采用管道连接,使用可靠,在卧式冷却釜的主轴中部设置循环冷却水腔体,循环冷却水从单向旋转接头Ⅰ的进水口进入,经循环冷却水腔体,从单向旋转接头Ⅱ的出水口流出,反复循环,通过通入冷却水对釜内温度进行降温处理,有效缩短放料时间,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循环冷却水腔体包括中间大直径腔体,并且中间大直径腔体设在反应釜内,通过大流量冷却水迅速带走热量,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冷却水通过单向旋转接头接入,连接方便,通过在粉料过滤篮Ⅰ的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包覆造粒反应釜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机架(1),在所述机架(1)上设有立式高温釜(2),在所述立式高温釜(2)外部设有电炉(3),在所述立式高温釜(2)顶部设有粉料过滤篮Ⅰ(4),在所述立式高温釜(2)底部连接设有卧式冷却釜(5),在所述卧式冷却釜(5)顶部设有粉料过滤篮Ⅱ(6),所述卧式冷却釜(5)的底部和地面之间留有间距,在所述立式高温釜(2)旁的机架(1)上设有尾气冷却接收罐(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造粒反应釜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冷却釜(5)包括反应釜(5.1)和驱动机构(5.2),在所述反应釜(5.1)内设有主轴(8),在所述主轴(8)上设有机械密封(9),所述机械密封(9)通过安装台(10)与反应釜(5.1)相连,在所述主轴(8)中部设有循环冷却水腔体,在所述主轴(8)一端端部设有端盖Ⅰ(11)、另一端端部设有端盖Ⅱ(12),在所述端盖Ⅰ(11)上连接设有单向旋转接头Ⅰ(13),在所述端盖Ⅱ(12)上连接设有单向旋转接头Ⅱ(14),在所述单向旋转接头Ⅰ(13)端部设有进水口(15),在所述单向旋转接头Ⅱ(14)端部设有出水口(16),所述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益峰虞燕伟周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洪流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