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585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属于土力学实验研究技术领域,将为内环供水的马氏瓶置于外环之外,方便了马氏瓶补水,并方便应用实时记录数据的电子秤,自动获取马氏瓶供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内环、外环均设置差压计与水位参考管相连,外接数据采集模块和电脑,可用于入渗量的准确计算,同时方便使用者判断内、外环实时水位情况,在水位补给不上时,可以通过打开马氏瓶瓶塞来补给迅速补给水位,避免了由马氏瓶初期补水量的不足造成水位下降的可能。蓄水箱设置于测试坑外原地面上,有利于利用高位置势能对马氏瓶实现快速供水。位置势能对马氏瓶实现快速供水。位置势能对马氏瓶实现快速供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


[0001]本技术属于土力学实验研究
,具体涉及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

技术介绍

[0002]土样的渗透系数反映土的渗透性能,是土的一个重要参数。双环入渗仪是现场测量土体渗透系数的一种常用仪器。与室内试验相比,现场土的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使渗透系数的原位测定优于室内试验,通常在非饱和土中存在的裂隙及根孔等都不可能在试验室用小试件得到其代表性。
[0003]当用双环入渗仪测量土体渗透系数时,需时刻注意内外环水位保持相同且恒定。目前大多数双环入渗仪供水方式为马氏瓶供水,但使用大尺寸双环入渗仪测量土壤渗透系数时,因其截面积较大,易出现渗透水量大于供水量的情况,这时需要人工加水量较大,导致加水频繁、工作量大,同时难以保持内外环水位相同及恒定,影响了试验的精确性。此外,目前大部分双环入渗仪并不能自动记录入渗量,不仅需要人工读取内环水位和供内环的马氏瓶水量读数,还需要手动记录数据,这往往需要多人操作完成,容易出现时间上读数的不同步,并且试验是否可以终止也不易准确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以解决双环入渗试验中供水操作频繁、人工观测读数和记录劳动强度大、精度低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包括内环、外环、第一马氏瓶、第二马氏瓶、第一记录电子秤、第二记录电子秤、参考管、数据采集设备、蓄水箱、若干个差压计和若干个阀门;
[0007]内环和外环相连接,第一马氏瓶和第二马氏瓶均设置在外环之外,第一马氏瓶与内环连接,第二马氏瓶与外环连接,内环和外环之间的腔体与内环腔体中均设置有差压计,差压计连接参考管,差压计与数据采集设备电连接;第一记录电子秤设置在第一马氏瓶下方与数据采集设备及电源电连接,第二纪录电子秤设置在第二马氏瓶下方与数据采集设备及电源电连接,蓄水箱设置在测试坑外原地面分别与第一马氏瓶和第二马氏瓶连接,蓄水箱与第一马氏瓶、第二马氏瓶连接的管路上均设置有若干个阀门。
[0008]优选地,第一橡胶软管和第二橡胶软管连接穿过外环开孔处接口将第一马氏瓶与内环连接;第二马氏瓶通过第三橡胶软管与外环相连。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橡胶软管和第三橡胶软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止水夹和第二止水夹。
[0010]优选地,所述内环和外环均设置若干用于连接第一马氏瓶、第二马氏瓶及差压计
的开孔及接口。
[0011]优选地,所述差压计包括第一差压计和第二差压计;第一差压计和第二差压计均设置在参照管上。
[0012]优选地,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第一阀门、第三阀门分别设置在蓄水箱第一出口处和第一马氏瓶入口处,第二阀门和第四阀门分别设置在蓄水箱第二出口处和第二马氏瓶入口处。
[0013]优选地,所述内环和外环上方设置有盖板。
[0014]优选地,所述盖板与外环的尺寸相契合。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记录电子秤、第二纪录电子秤和若干个差压计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数据采集设备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数据采集设备与用于实时显示并记录信息的电脑连接。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将为内环供水的马氏瓶置于外环之外,克服了传统马氏瓶放置于内外环之间,不易放置和固定的问题,方便了马氏瓶的补水,特别是可以应用实时记录数据的电子秤,自动获取马氏瓶供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内环、外环均设置差压计与水位参考管相连,外接数据采集模块和电脑,可用于入渗量的准确计算,同时方便使用者判断内、外环实时水位情况,在水位补给不上时,可以通过打开马氏瓶瓶塞来补给迅速补给水位,避免了由马氏瓶初期补水量的不足造成水位下降的可能。蓄水箱设置于测试坑外原地面上,有利于利用高位置势能对马氏瓶实现快速供水。
[0019]进一步地,内环和外环水位通过设置的差压计可以实时获得。
[0020]进一步地,盖板与外环的尺寸相契合,防止了环内水分蒸发并提供蓄水箱放置的平台。
[0021]进一步地,数据采集设备与用于实时显示并记录信息的电脑连接,便于使用者判断内环、外环实时水位情况,当补给不足时,可以通过打开第一马氏瓶或第二马氏瓶的瓶塞来加快补给水速度。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双环、水位参考管和差压计的相对位置图。
[0024]其中:1

内环;2

外环;3

第一马氏瓶;4

第二马氏瓶;5

第一记录电子秤;6

第二记录电子秤;7

第一橡胶软管;8

第二橡胶软管;9

第一止水夹;10

第三橡胶软管;11

第二止水夹;12

蓄水箱;13

第一阀门;14

第五橡胶软管;15

第三阀门;16

第四阀门;17

第四橡胶软管;18

第二阀门;19

第一差压计;20

第二差压计;21

参考管;22

数据线;23

数据采集设备;24

电脑;25

盖板;26

第六橡胶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
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环(1)、外环(2)、第一马氏瓶(3)、第二马氏瓶(4)、第一记录电子秤(5)、第二记录电子秤(6)、参考管(21)、数据采集设备(23)、蓄水箱(12)、若干个差压计和若干个阀门;内环(1)和外环(2)相连接,第一马氏瓶(3)和第二马氏瓶(4)均设置在外环之外,第一马氏瓶(3)与内环(1)连接,第二马氏瓶(4)与外环(2)连接,内环(1)和外环(2)之间的腔体与内环(1)腔体中均设置有差压计,差压计连接参考管(21),差压计与数据采集设备(23)电连接;第一记录电子秤(5)设置在第一马氏瓶(3)下方与数据采集设备(23)及电源电连接,第二记录电子秤(6)设置在第二马氏瓶(4)下方与数据采集设备(23)及电源电连接,蓄水箱(12)设置在测试坑外原地面分别与第一马氏瓶(3)和第二马氏瓶(4)连接,蓄水箱(12)与第一马氏瓶(3)、第二马氏瓶(4)连接的管路上均设置有若干个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其特征在于,第一橡胶软管(7)和第二橡胶软管(8)连接穿过外环(2)开孔处接口将第一马氏瓶(3)与内环(1)连接;第二马氏瓶(4)通过第三橡胶软管(10)与外环(2)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渗透系数的双环入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软管(7)和第三橡胶软管(1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止水夹(9)和第二止水夹(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于供水且自动记录入渗量和计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军陈铄蒋小虎黄跃廷汪慧李志军郭敏霞康顺祥刘宏泰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