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挂扣注塑模具,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一工作平台;内模板,内模板包括下部的内模板底座和上部的内模板本体,内模板底座固定于工作平台上,工作平台上方设有推动板,内模板本体贯穿推动板,工作平台下方设有与推动板连接的推动机构,内模板本体在推动板上方的两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凹槽;外模板,外模板套设于内模板本体上,并与推动板抵接,外模板与内模板本体之间形成挂扣的注塑腔体;注塑头,所述注塑头通过注塑管道与注塑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推动机构推动推动板,来对注塑后的挂扣实施强脱,方便注塑脱模,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同时,塑料具有一定的形变,在强脱过程中,也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也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也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挂扣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挂扣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的注塑成型工艺越来越好,特别是在证件卡的运用中。证件卡用于存放证件作为上岗证或临时出入证,在传统的证件卡中,需要用到挂扣来将证件卡和挂绳连接固定在一起。
[0003]在现有技术中,挂扣为了增加连接的稳定性,通常是将证件卡和挂扣设计成一个凹槽和一个凸块,通过凹凸匹配来达到连接的稳定性。但在这种设计中,针对凹槽和凸块的注塑成型后进行脱模较为不便。例如在挂扣上需要设计成凸块,那么挂扣的注塑模具上就需要对应设置成凹槽,在最终注塑成型需要脱模后,需要先撑开挂扣再进行脱模,其整个脱模过程繁琐,不便于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挂扣注塑模具,通过改变脱模方式,来解决现有技术中脱模不便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挂扣注塑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一工作平台;内模板,所述内模板包括下部的内模板底座和上部的内模板本体,所述内模板底座固定于工作平台上,所述工作平台上方设有推动板,所述内模板本体贯穿推动板,所述工作平台下方设有与推动板连接的推动机构,所述内模板本体在推动板上方的两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凹槽;外模板,所述外模板套设于内模板本体上,并与推动板抵接,所述外模板与内模板本体之间形成挂扣的注塑腔体;注塑头,所述注塑头通过注塑管道与注塑腔体连通。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推动机构推动推动板,来对注塑后的挂扣实施强脱,方便注塑脱模,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同时,塑料具有一定的形变,在强脱过程中,也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
[0007]优选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液压油缸和第一推动杆,所述推动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推动杆一侧与液压油缸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另一侧卡接于第一通孔内。这样,液压油缸一方面可以便于控制注塑头注塑,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第一推动杆推动,两则可以共用一套推动机构,减少整体布设。
[0008]优选的,所述内模板还包括用于连接内模板底座和内模板本体的连接件,所述推动板套设于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与内模板底座之间设有第一台阶面,所述连接件与内模板本体之间设有第二台阶面,所述推动板下底面与第一台阶面抵接,所述推动板的上表面与第二台阶面平齐。这样,通过第一台阶面来承接推动板,方便推动板的安装;同时设置第二台阶面一方面在挂扣注塑成型的下端面形成一个固定的注塑圈线,也保证在推动板推动挂扣后不会形成新的注塑圈线,只保留一个注塑圈线,保证整体的美观性。
[0009]优选的,所述外模板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下模板贯穿内模板本体与推动板抵接,所述上模板设置于下模板上方,所述上模板与内模板本体的上端部抵接。这样,分成上模板和下模板,在脱模时将上模板和下模板脱离,再对下模板进行推动,方便挂扣脱离下模板,便于脱模。
[0010]优选的,所述上模板上设有与注塑腔体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沿远离下模板一侧依次降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内设有与内模板本体的上端部抵接的凸块。这样,设置第二凹槽,在注塑挂扣的上端面逐步降低,保证整体的美观,同时设置凸块,来保证挂扣中心贯通。
[0011]优选的,所述下模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上模板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定位孔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所述推动板上设有多个贯穿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定位柱。这样,通过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块和定位柱保证上模板和下模板能够准确的安装在推动板上。
[0012]优选的,所述注塑管道设置于推动板上,所述注塑头贯穿上模板和下模板与注塑管道一侧连通,所述注塑管道另一侧贯穿下模板与注塑腔体连通。这样,注塑管道能够直接安装在推动板上,方便与注塑腔体连通,便于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下模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上模板上设有与第二通孔相匹配的第三凹槽,所述推动板上设有贯穿第二通孔并穿插进入第三凹槽的第二推动杆。这样,通过第二推动杆在推动注塑挂扣的时候,也能够推动上模板和下模板,便于将注塑挂扣从内模板上强脱。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呈倒圆台形。这样,通过倒圆台形,方便推动板推动挂扣,降低挂扣上凸块的损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挂扣注塑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挂扣注塑模具的去除内模板和外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挂扣注塑模具的内模板和工作平台连接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种挂扣注塑模具的内模板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一种挂扣注塑模具的内模板、下模板和推动板的剖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一种挂扣注塑模具的下模板俯视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一种挂扣注塑模具的上模板俯视图;
[0022]图8为本技术一种挂扣注塑模具的上模板仰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工作平台,3、内模板,31、内模板底座, 32、内模板本体,321、第一凹槽,33、连接件,331、第一台阶面,332、第二台阶面,4、推动板,41、第一通孔,42、定位柱,43、第二推动杆,5、外模板,51、上模板,511、第二凹槽,512、凸块,513、第二定位孔, 514、第三凹槽,52、下模板,521、第一定位孔,522、第二通孔,6、注塑腔体,7、注塑头,8、注塑管道,9、第一推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5]如图1
‑
8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挂扣注塑模具,包括:
[0026]底座1,底座1上设有一工作平台2;
[0027]内模板3,所述内模板3包括下部的内模板底座31和上部的内模板本体32,所述内模板底座31固定于工作平台2上,工作平台2上方设有推动板4,内模板本体32贯穿推动板4,工作平台2下方设有与推动板4连接的推动机构,内模板本体32在推动板4上方的两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凹槽 321;
[0028]外模板5,外模板5套设于内模板本体32上,并与推动板4抵接,外模板5与内模板本体32之间形成挂扣的注塑腔体6;
[0029]注塑头7,注塑头7通过注塑管道8与注塑腔体6连通。
[0030]其中,第一凹槽321呈倒圆台形。通过倒圆台形,方便推动板4推动挂扣,降低挂扣上凸块的损坏。
[0031]在本实施例中,推动机构包括液压油缸和第一推动杆9,推动板4上设有第一通孔41,第一推动杆9一侧与液压油缸连接,第一推动杆9另一侧卡接于第一通孔41内。液压油缸一方面可以便于控制注塑头7注塑,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第一推动杆9推动,两则可以共用一套推动机构,减少整体布设。
[0032]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挂扣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有一工作平台(2);内模板(3),所述内模板(3)包括下部的内模板底座(31)和上部的内模板本体(32),所述内模板底座(31)固定于工作平台(2)上,所述工作平台(2)上方设有推动板(4),所述内模板本体(32)贯穿推动板(4),所述工作平台(2)下方设有与推动板(4)连接的推动机构,所述内模板本体(32)在推动板(4)上方的两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凹槽(321);外模板(5),所述外模板(5)套设于内模板本体(32)上,并与推动板(4)抵接,所述外模板(5)与内模板本体(32)之间形成挂扣的注塑腔体(6);注塑头(7),所述注塑头(7)通过注塑管道(8)与注塑腔体(6)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扣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液压油缸和第一推动杆(9),所述推动板(4)上设有第一通孔(41),所述第一推动杆(9)一侧与液压油缸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9)另一侧卡接于第一通孔(41)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扣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板(3)还包括用于连接内模板底座(31)和内模板本体(32)的连接件(33),所述推动板(4)套设于连接件(33)上,所述连接件(33)与内模板底座(31)之间设有第一台阶面(331),所述连接件(33)与内模板本体(32)之间设有第二台阶面(332),所述推动板(4)下底面与第一台阶面(331)抵接,所述推动板(4)的上表面与第二台阶面(332)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扣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新连,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优和办公文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