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437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1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梁体钢筋骨架绑扎
,尤其是涉及一种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梁体钢筋骨架绑扎包括模内绑扎和模外绑扎两种方式,前者绑扎质量较好,但受限于狭小的操作空间,绑扎速度较慢;后者绑扎速度较快,但由于临空作业往往出现支撑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常在分段模板外槽垫木或垫板绑扎,然后通过撬杠等强力去除垫木或垫板使梁体钢筋骨架自然入模。上述传统的模外绑扎方法采用的分段工序流程繁琐,且钢筋骨架不能拼装成整体入槽,进行钢筋绑扎与钢筋入模钢筋调整等交叉作业时,相互影响,工效较低,难以满足大面积的施工及赶工条件下的工期所需;同时,采用撬杠等强力去除垫木或垫板梁体钢筋骨架自然入模方式,难以保证绑扎完成的梁钢筋的整体入模的稳定性、整体性及准确性,后期存在大量的人工二次调位,甚至局部返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施工方便、稳定快捷的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拼装楼层板模板及主次梁模板;第二步,在柱伸长筋上绑扎柱箍筋,并将柱箍筋固定在主次梁模板上方,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端部支撑平台;第三步,将主梁钢筋的两端分别绑扎在柱箍筋上,然后,将主梁箍筋穿设在主梁钢筋上,根据主梁箍筋的设计间距在主梁钢筋上进行标记,接着,先行绑扎端部的主梁箍筋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支撑骨架,之后,在主梁钢筋底部分段放置垫梁木,对其余主梁箍筋进行绑扎;第四步,将次梁钢筋的两端分别绑扎在主梁钢筋上,然后按照第三步所述的方法将次梁箍筋穿设在次梁钢筋上,先绑扎端部的次梁箍筋,之后,在次梁钢筋底部分段放置垫梁木,对其余次梁箍筋进行绑扎;第五步,按照上述步骤以先主梁后次梁的顺序将整层梁体钢筋骨架全部绑扎好后,将其连接在吊装装置上,取出垫梁木,解除柱箍筋和柱伸长筋的连接,之后使整层梁体钢筋骨架沿着柱伸长筋下落至主次梁模板内;第六步,整层梁体钢筋骨架就位后,校正梁体钢筋,对梁柱交接处的箍筋进行二次绑扎。
[0004]所述第二步中,所述柱箍筋按照设计间距在柱伸长筋上进行绑扎,并通过铁丝进行固定。
[0005]所述第三步中,先按照主梁箍筋的设计间距在主梁钢筋上进行标记,然后再对主
梁箍筋进行简易固定。
[0006]所述第三步中,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支撑骨架的端部主梁箍筋间距小于主梁钢筋中部的主梁箍筋间距。
[0007]所述第五步中,吊装装置采用杠杆车和吊带相结合的方式,所述杠杆车四台为一组,对称放置在主梁和柱的交接处,沿着次梁方向逐段推进,实现整层梁体钢筋骨架的分段下落。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解决了先支梁模板梁体钢筋模内绑扎操作空间狭小的问题和先绑扎梁体钢筋后支模板钢筋绑扎过程临空作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其能够快速方便地完成梁体钢筋骨架的绑扎,并且利用杠杆车进行梁体钢筋骨架的提升缓降,有效减轻了钢筋下落产生的动荷载,保证了梁体钢筋骨架的整体稳定及受力模板的稳定,保证了梁体钢筋骨架入模就位的精准度,减少了二次调整,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成本,大幅提高了梁体钢筋骨架的施工工效。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模板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图1的A

A剖面放大图。
[0011]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柱箍筋的绑扎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主梁箍筋的绑扎结构示意图。
[0013]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次梁箍筋的绑扎结构示意图。
[0014]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整层梁体钢筋骨架向主次梁模板的就位作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1

6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施工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001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拼装楼层板模板及主次梁模板,如图1、2所示,主梁模板a横向设置,次梁模板b纵向设置,每一主梁模板a的两端和次梁模板b交叉处为立柱c位置;第二步,根据设计要求准备合适数量的柱箍筋11,按照设计间距将其绑扎在主次梁模板上方的柱伸长筋12上(见图3),并通过铁丝进行固定,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端部支撑平台。通常情况下,最下层的柱箍筋11以高于梁模板5

10cm为宜,便于在梁底部钢筋下垫衬方木、以及后期杠杆车吊带的穿入;第三步,将主梁钢筋21的两端分别绑扎在柱箍筋11上,接着,按照设计方案准备合适数量的主梁箍筋22,将其穿设在主梁钢筋21上,然后,按照主梁箍筋22的设计间距在主梁钢筋21上进行标记,之后,开始固定主梁箍筋22。具体地,先行绑扎端部的主梁箍筋22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支撑骨架,之后,在主梁钢筋21底部分段放置垫梁木M,用于对主梁钢筋21进行支撑,方便其余主梁箍筋22的绑扎,同时能够避免主梁钢筋21直接与模板接触,防止发生污染。通常情况下,如图4所示,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支撑骨架的端部主梁箍筋21间距小于主梁钢筋21中部的主梁箍筋22间距,可以切实提高支撑性能。
[0017]上述以主梁箍筋22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支撑骨架的方式,减少了不必要产生的定位钢筋,节省了材料,能够使梁体钢筋骨架一次成型,减少钢筋绑扎工作量,提高了施工工效。
[0018]第四步,如图5所示,将次梁钢筋31的两端分别绑扎在主梁钢筋21上,然后按照第三步所述的方法将次梁箍筋32穿设在次梁钢筋31上,先绑扎端部的次梁箍筋32,之后,在次梁钢筋31底部分段放置垫梁木M,对其余次梁箍筋32进行绑扎;其中,次梁箍筋32在次梁钢筋31端部的密度大于在次梁钢筋31中部的密度。
[0019]第五步,按照上述步骤以先主梁后次梁的顺序将整层梁体钢筋骨架全部绑扎完毕,之后,如图6所示,将其连接在吊装装置上,取出垫梁木M,切断连接铁丝,解除柱箍筋11和柱伸长筋12的固定连接,从而使整层梁体钢筋骨架能够沿着柱伸长筋12下落至主次梁模板内。
[0020]上述吊装装置通常采用杠杆车4和吊带5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杠杆车4分别放置在主梁两侧,并位于主梁端部与柱的交接处,四个为一组,配合吊带5,对每根主梁及与其相连的柱、次梁进行承托。
[0021]落降就位时,首先将主梁稍稍向上抬升,方便取出垫梁木M和切断连接铁丝,之后,控制主梁的下降速度,使钢筋骨架缓慢下落,避免与模板发生硬性碰撞。
[0022]整层梁体钢筋骨架的下落就位以每根主梁为节点,沿着次梁方向分段进行即可。
[0023]第六步,整层梁体钢筋骨架就位后,校正梁体钢筋,对梁柱交接处的箍筋进行二次绑扎。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诸如“前”、“后”、“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体钢筋骨架模外绑扎及入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拼装楼层板模板及主次梁模板;第二步,在柱伸长筋上绑扎柱箍筋,并将柱箍筋固定在主次梁模板上方,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端部支撑平台;第三步,将主梁钢筋的两端分别绑扎在柱箍筋上,然后,将主梁箍筋穿设在主梁钢筋上,根据主梁箍筋的设计间距在主梁钢筋上进行标记,接着,先行绑扎端部的主梁箍筋作为梁受力钢筋绑扎的支撑骨架,之后,在主梁钢筋底部分段放置垫梁木,对其余主梁箍筋进行绑扎;第四步,将次梁钢筋的两端分别绑扎在主梁钢筋上,然后按照第三步所述的方法将次梁箍筋穿设在次梁钢筋上,先绑扎端部的次梁箍筋,之后,在次梁钢筋底部分段放置垫梁木,对其余次梁箍筋进行绑扎;第五步,按照上述步骤以先主梁后次梁的顺序将整层梁体钢筋骨架全部绑扎好后,将其连接在吊装装置上,取出垫梁木,解除柱箍筋和柱伸长筋的连接,之后使整层梁体钢筋骨架沿着柱伸长筋下落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建军邢红杰王世奇魏增龙赵亚鹏王文飞王军鹏耿爽王世伟边好强刘云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