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介导的切昆贡亚热病毒的中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271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结合并中和切昆贡亚热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的抗体及其使用方法。方法。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体介导的切昆贡亚热病毒的中和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80034592.6(申请日:2016年4月14,专利技术名称: 抗体介导的切昆贡亚热病毒的中和)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4月1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系列No.62/147,354的 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在此通过引用并入。
[0003][0004][0005]专利技术背景
1.

[0006]本公开一般涉及医药、传染疾病和免疫学领域。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 中和切昆贡亚热病毒的抗体。政府对本专利技术享有特定的权益。
2.
技术介绍

[0007]切昆贡亚热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 甲病毒属(Alphavirus)中的包膜的正义RNA病毒,由伊蚊(Aedes)蚊子传播。成 熟的CHIKV病毒体含有两种糖蛋白,E1和E2,它们是由前体多聚蛋白p62

E1 通过蛋白水解切割产生的。E2在病毒附着中起作用,而E1介导膜融合以允许 病毒进入(Kielian等,2010)。在人类中,CHIKV感染引起发热和关节疼痛,这 可能是严重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持续多年(Schilte等,2013;Sissoko等,2009; Staples等,2009)。CHIKV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以及亚洲、欧洲、印 度洋和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引起爆发。2013年12月,在西半球发生了CHIKV 的第一次传播,在圣马丁(CDC 2013)鉴定了本地病例(autochthonous case)。 该病毒迅速蔓延到加勒比地区的所有岛屿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在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西半球就有超过一百万的CHIKV疑似病例被报道,包括 美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的流行传播被记录在案(CDC,2014)。目前,没有获 得许可的疫苗或抗病毒治疗来预防或治疗CHIKV感染。
[0008]尽管对人类CHIKV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体液应答控 制感染并限制组织损伤(Chu等,2013;Hallengard等,2014;Hawman等,2013; Kam等,2012b;Lum等,2013;Pal等,2013)。免疫人γ

球蛋白中和培养细胞 中的感染性,并当在病毒接种后24小时内施用时预防小鼠发病(Couderc等, 2009)。已经描述了几种中和CHIKV感染的鼠单克隆抗体(mAb)(Brehin等, 2008;Goh等,2013;Masrinoul等,2014;Pal等,2013;Pal等,2014),包括一 些当联合使用以治疗CHIKV攻击后的小鼠或非人灵长类动物时具有功效的 (Pal等,2013;Pal等,2014)。相比之下,已经报道了有限数量的人CHIKV mAb, 其中绝大多数显示出适度的中和活性(Fong等,2014;Fric等,2013;Lee等, 2011;Selvarajah等,2013;Warter等,2011)。

技术实现思路

[0009]因此,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检测受试者中的切昆贡亚热病毒感染的 方法,其
包括(a)使来自所述受试者的样品与具有分别来自表3和4的克隆配 对重链和轻链CDR序列的抗体或抗体片段接触;和(b)通过所述抗体或抗体 片段与所述样品中的E2的结合检测所述样品中的切昆贡亚热病毒糖蛋白E2。 所述样品可以是体液,如血液、痰液、眼泪、唾液、粘液或血清、尿液或粪 便。检测可包括ELISA、RIA或蛋白质印迹。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第二次 进行步骤(a)和(b),和确定与第一次测定相比E2水平的变化。所述抗体可以 通过如表1所示的克隆配对可变序列编码,或通过与如表1所示的克隆配对可 变序列具有70%、80%、90%或95%同一性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序列编码,或 具有由如表2所示的克隆配对序列表征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序列,或与来自表2 的克隆配对序列具有70%、80%、90%或95%同一性。所述抗体片段可以是 重组ScFv(单链片段可变)抗体、Fab片段、F(ab

)2片段或Fv片段。所述抗体 可以是IgG和/或嵌合抗体。
[0010]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感染有切昆贡亚热病毒的受试 者,或降低处于感染(contracting)切昆贡亚热病毒风险的受试者的感染可能性 的方法,其包括向所述受试者递送抗体或抗体片段,所述抗体或抗体片段具 有分别来自表3和4的克隆配对重链和轻链CDR序列。所述抗体可以通过如表1所示的克隆配对可变序列编码,或通过与如表1所示的克隆配对可变序列具 有70%、80%、90%或95%同一性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序列编码,或具有由如 表2所示的克隆配对序列表征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序列,或与来自表2的克隆配 对序列具有70%、80%、90%或95%同一性。所述抗体片段可以是重组ScFv(单 链片段可变)抗体、Fab片段、F(ab

)2片段或Fv片段。所述抗体可以是IgG和/ 或嵌合抗体。所述抗体和抗体片段可以在感染前或感染后施用。递送可包括 抗体或抗体片段施用,或使用编码所述抗体或抗体片段的RNA或DNA序列或 者载体进行遗传递送。
[0011]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单克隆抗体,其中,所述抗体或抗体 片段的特征在于分别来自表3和4的克隆配对重链和轻链CDR序列。所述抗体 可以通过如表1所示的克隆配对可变序列编码,或通过与如表1所示的克隆配 对可变序列具有70%、80%、90%或95%同一性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序列编码, 或具有由如表2所示的克隆配对序列表征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序列,或与来自 表2的克隆配对序列具有70%、80%、90%或95%同一性。所述抗体片段可以 是重组ScFv(单链片段可变)抗体、Fab片段、F(ab

)2片段或Fv片段。所述抗 体可以是嵌合抗体,或靶向除糖蛋白之外的切昆贡亚热病毒抗原的双特异性 抗体。所述抗体可以是IgG。所述抗体或抗体片段进一步包含细胞穿透肽和/ 或是内抗体。
[0012]还提供的是编码抗体或抗体片段的杂交瘤或工程细胞,其中所述抗体或 抗体片段的特征在于分别来自表3和4的克隆配对重链和轻链CDR序列。所述 抗体可以通过如表1所示的克隆配对可变序列编码,或通过与如表1所示的克 隆配对可变序列具有70%、80%、90%或95%同一性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序列 编码,或具有由如表2所示的克隆配对序列表征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序列,或 与来自表2的克隆配对序列具有70%、80%、90%或95%同一性。所述抗体片 段可以是重组ScFv(单链片段可变)抗体、Fab片段、F(ab

)2片段或Fv片段。 所述抗体可以是嵌合抗体和/或IgG。所述抗体或抗体片段可进一步包含细胞 穿透肽和/或是内抗体。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分离的特异性结合切昆贡亚热病毒糖蛋白E2的单克 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包含选自下组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序列对:SEQ IDNO:53/54、55/5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的和/或重组的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中所述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包含克隆配对重链和轻链CDR序列,其选自:i)分别为SEQ ID NO:106、107和108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190、191和192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ii)分别为SEQ ID NO:109、110和111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193、194和195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iii)分别为SEQ ID NO:112、113和114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196、197和198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iv)分别为SEQ ID NO:115、116和117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199、200和201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v)分别为SEQ ID NO:118、119和120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202、203和204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vi)分别为SEQ ID NO:121、122和123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205、206和207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vii)分别为SEQ ID NO:124、125和126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208、209和210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viii)分别为SEQ ID NO:130、131和132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211、212和213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ix)分别为SEQ ID NO:133、134和135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214、215和216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x)分别为SEQ ID NO:136、137和138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217、218和219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xi)分别为SEQ ID NO:139、140和141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220、221和222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xii)分别为SEQ ID NO:151、152和153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O:223、224和225的氨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和CDRL3;xiii)分别为SEQ ID NO:154、155和156的氨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和CDRH3,以及分别为SEQ ID 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
申请(专利权)人:范德比尔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