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活性物质、负极以及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2381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通过抑制由芯材的膨胀收缩引起的覆膜的物理劣化,表现出充分优异的初期充放电效率以及循环特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负极活性物质,该负极活性物质是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10),具有:负极活性物质芯材(1);以及在该负极活性物质芯材(1)的表面形成的覆膜(2),所述覆膜(2)是由反应物构成的有机无机杂化覆膜,所述反应物至少包含:1分子中不包含金属原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负极活性物质、负极以及二次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负极活性物质、负极以及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使用二次电池作为各种电子设备的电源。二次电池一般具有在外装体(壳体)内收纳有电极组装体(电极体)以及电解质的结构,还具备用于实现二次电池的电连接的外部端子(或电极引线)。电极组装体具有正极和负极隔着隔膜配置的结构。
[0003]正极以及负极分别具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层以及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层。在二次电池中,由于“正极层中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负极层中包含的负极活性物质”,离子被引入到电解质中,该离子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移动,进行电子的转移,从而进行充放电。近年来,使用了锂离子作为离子的Li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这样的优异特性,因此作为电子设备的电源而广泛普及。最近,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不断发展,对于Li离子二次电池的进一步的高能量密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0004]目前的Li离子二次电池的主流是正极使用LiCoO2、负极使用石墨。负极的石墨虽然充放电的可逆性优异,但其放电容量已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负极活性物质,是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具有:负极活性物质芯材;以及覆膜,在该负极活性物质芯材的表面形成,所述覆膜是由反应物构成的有机无机杂化覆膜,所述反应物至少包含:1分子中不包含金属原子

碳原子键的第一金属醇盐;以及1分子中包含两个以上金属原子

碳原子键的第二金属醇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第一金属醇盐是由以下的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M1(OR1)
x
ꢀꢀꢀꢀ
(1)式(1)中,M1为Si、Ti、Al或Zr;x为M1的价数,为3或4的整数;R1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或

C(R2)=CH

CO

R3,式

C(R2)=CH

CO

R3中,R2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R3为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30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为1~30的烯氧基;R1中,邻接的两个R1为所述烷基时,可以相互键合,与该两个R1键合的氧原子以及该氧原子键合的M1原子一起形成一个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第二金属醇盐是在1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Si原子

碳原子键的化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第二金属醇盐是由以下的通式(2A)、(2B)、(2C)、(2D)、(2E)或(2F)表示的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R
211
O)3Si

R
31

Si(OR
212
)3ꢀꢀꢀꢀ
(2A)式(2A)中,R
211
以及R
212
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R
31
是碳原子数为1~20的2价烃基,式(2B)中,R
211
、R
212
、R
213
以及R
214
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R
32
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20的2价烃基;R
33
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10的1价烃基,(R
211
O)3Si

R
34

NH

R
3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田博信古池阳祐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