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及移动小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9766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转向装置及移动小车,该转向装置包括车架、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转向横拉杆、连杆机构和舵机,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与车架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车架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舵机的输出轴和转向横拉杆连接,舵机、连杆机构、转向横拉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在平面内进行力矩传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向装置的力矩传递在同一平面内进行,输出扭矩效率高,故可采用体积小的舵机,并且无体积较大的鱼眼轴承关节的设置,减小了整体结构的体积,空间占用小。空间占用小。空间占用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装置及移动小车


[0001]本技术涉及移动小车
,特别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及移动小车。

技术介绍

[0002]现如今,大部分的玩具车或教育模拟类的小车上均设置有前轮转向机构,前轮转向通常采用基于阿克曼转向原理设计的梯形结构,并通过舵机提供驱动梯形连杆结构变形的动力。
[0003]目前,舵机通常在移动小车的中部位置水平安装,舵机的输出轴在竖直面内旋转产生的力矩,通过鱼眼轴承关节转换为水平面内的力矩以输出至梯形结构,其输出扭矩效率低。其中,所设置的鱼眼轴承关节体积大,并且,为达到高输出扭矩效率,也需用到体积较大的舵机,从而导致转向结构整体占用较大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转向装置,旨在解决目前移动小车的转向结构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车架、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转向横拉杆、连杆机构和舵机,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与车架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车架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0006]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舵机的输出轴和转向横拉杆连接,舵机、连杆机构、转向横拉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在平面内进行力矩传递。
[0007]其中,舵机位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
[0008]其中,连杆机构包括摆杆和传动杆,摆杆的一端与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摆杆的另一端与传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传动杆的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转动连接。
[0009]其中,舵机的输出轴竖直朝下设置,传动杆位于转向横拉杆的下方。
[0010]其中,摆杆位于传动杆的下方。
[0011]其中,摆杆上与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一端具有朝下延伸设置的凸出部,车架上对应构造有避让凸出部的通孔。
[0012]其中,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转向横拉杆、摆杆、传动杆的长度比为1∶1∶3∶1∶(0.4~0.5)。
[0013]其中,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与车架之间分别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车架上的第一轴套,第一轴套位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下方,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与第一轴套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0014]其中,连接组件还包括转动的第二轴套,第二轴套位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上方,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与第二轴套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第二轴套与第一轴套上下相对设置。
[0015]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移动小车,该移动小车包括前述记载的转向装置。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技术转向装置中的舵机、连杆机构、转向横拉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在平面内进行力矩传递,输出扭矩效率高,故可采用体积小的舵机,并且无体积较大的鱼眼轴承关节的设置,减小了整体结构的体积,空间占用小。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转向装置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中转向装置的爆炸图;
[0021]图4为图1中转向装置的各部件长度设置的示意图;
[0022]图5为图1中转向装置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5]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6]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本技术提出一种转向装置,参照图1,该转向装置包括车架100、第一连接臂200、第二连接臂300、转向横拉杆400、连杆机构500和舵机600,第一连接臂200的一端与车架10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200的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40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300的一端与车架10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300的另一端与转向横拉杆40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0028]连杆机构500的两端分别与舵机600的输出轴和转向横拉杆400连接,舵机600、连杆机构500、转向横拉杆400、第一连接臂200和第二连接臂300在平面内进行力矩传递。
[0029]本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可用于实现移动小车的前轮转向,该移动小车可为教育模拟类的小车或玩具车。具体地,转向装置由车架100、第一连接臂200、第二连接臂300、转向横
拉杆400、连杆机构500和舵机600组成,车架100可采用板体或架体的构造形式,并且其可为属于或不属于移动小车底盘的结构部分,当其不作为移动小车底盘的结构部分,在具体设置时则可安装于移动小车底盘上。第一连接臂200、第二连接臂300、转向横拉杆400与车架100的局部构成基于阿克曼转向原理的等腰梯形结构,第一连接臂200、第二连接臂300在车架100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且二者与车架100转动连接的一端连接车轮的车轮轴。并且,上述所提出的部件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可通过采用铜轴套实现。
[0030]其中,舵机600、连杆机构500、转向横拉杆400、第一连接臂200和第二连接臂300在平面内进行力矩传递,该平面可理解为一水平面;结合上述所提出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当舵机600的输出轴转动时,舵机600输出的力矩依次传递,连杆机构500带动转向横拉杆400移动,转向横拉杆400带动第一连接臂200和第二连接臂300分别绕其与车架100的转动连接点转动,从而相应带动左右前车轮转向。容易理解的是,当舵机600的输出轴正向或反向转动时,左右前车轮对应左转或右转。
[0031]本转向装置中的舵机600、连杆机构500、转向横拉杆400、第一连接臂200和第二连接臂300在平面内进行力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转向横拉杆、连杆机构和舵机,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横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横拉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转向横拉杆连接,所述舵机、所述连杆机构、所述转向横拉杆、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在平面内进行力矩传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舵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摆杆和传动杆,所述摆杆的一端与所述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摆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横拉杆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舵机的输出轴竖直朝下设置,所述传动杆位于所述转向横拉杆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位于所述传动杆的下方。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谦彬郝计军解俊杰刘培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