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861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涉及园林湿地水循环利用技术领域,主要解决现有的园林湿地景观池塘水体质量容易发生恶化、清理成本高昂的问题;该装置包括水体循环机构,所述水体循环机构包括设置在景观池塘底部的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上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所述第一循环水管埋设在过滤土壤中,所述第一循环水管上均匀设置有喷水器,所述喷水器均匀布设在灌木丛与草皮之间,所述过滤土壤下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设置在过滤土壤中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底部设置有防堵层,所述防堵层下方均匀铺设有收集器,所述收集器与回水管相连,所述回水管朝向景观池塘,所述景观池塘内还设置有水体增氧机构。氧机构。氧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园林湿地水循环利用
,具体是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景观池塘作为园林湿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池塘的理想特征是能够观察其中的鱼和植物,因此,景观池塘内的水足够清澈是理想的特征。但是,由于景观池塘内水生植物和鱼类的存在,会产生过量营养素(例如总氮和磷)和各种细菌,容易造成水质污染,甚至会产生异味,降低景观池塘的观赏性;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作用。
[0003]现有的园林景观湿地在一段时间后,水质急剧退化,出现富营养化和水体浑浊的问题,水中养殖的景观鱼类和植物容易死亡,没有合适的处理手段,一般只能更换整体的池水,更换周期短,处理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包括:
[0007]水体循环机构,所述水体循环机构包括设置在景观池塘底部的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上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所述第一循环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水阀,所述第一循环水管埋设在过滤土壤中,所述第一循环水管上均匀设置有喷水器,所述喷水器均匀布设在灌木丛与草皮之间,通过灌木丛与草皮的过滤吸收实现水体的净化,多余的水重新流回至景观池塘内;
[0008]所述过滤土壤下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设置在过滤土壤中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底部设置有防堵层,所述防堵层下方均匀铺设有收集器,所述收集器与回水管相连,所述回水管朝向景观池塘,所述景观池塘内还设置有水体增氧机构。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收集器为空心正六棱柱,所述收集器的侧边设置有过水孔,所述收集器的上侧设置有配合板,所述配合板上均匀设置有滤水孔,所述收集器内设置有放置槽,所述配合板与放置槽相互配合。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体增氧机构包括设置在景观池塘内的横向水管架以及纵向水管架,所述横向水管架与纵向水管架之间相互贯通,所述横向水管架与纵向水管架与第二循环水管相连,所述第二循环水管与循环水泵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水管上
设置有第二水阀,所述横向水管架上纵向水管架的交点上侧设置有增氧管,增氧管将所述景观池塘中的水向上喷出,提升水体含氧量。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向水管架与纵向水管架的边缘设置有漂浮球,所述漂浮球之间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充气机,所述漂浮球带动所述横向水管架以及纵向水管架漂浮,防止横向水管架以及纵向水管架下沉,同时调节所述水体增氧机构启动带来的方向作用力。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网内均匀设置有安装轴,所述过滤网为石棉网,所述石棉网均匀填充在塑料网内,所述安装轴为塑料杆。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漂浮球为橡皮球,所述充气管贯穿所述漂浮球,所述充气管位于所述漂浮球内部的部分开设有充气口,所述漂浮球的外侧与所述横向水管架以及所述纵向水管架之间粘接。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堵层为塑料泡沫板,所述防堵层上均匀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滤水孔。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园林湿地景观池塘中设置循环水泵,将景观池塘中的水通过第一循环水管送到过滤土壤的表面,用于对灌木丛以及草皮的灌溉,通过植物吸收以及土壤过滤实现对水体的净化过滤操作,多余的水渗入过滤土壤后通过过滤机构以及收集器进行过滤收集,收集器将过滤后的水通过滤水孔收集,收集器中的水通过收集器侧边的过水孔进行流动,同时侧边的过水孔设置有一定高度,可以储存一定含量的水,便于灌木丛与草皮在枯水期的水分吸收,收集的多余水通过回水管送回至景观池塘中,完成对水体的过滤净化;通过在景观池塘中设置水体增氧机构,结合水体增氧机构对水体进行增氧,保证水中景观鱼类的正常生存;通过上述结构有效提升景观池塘中的水体循环自净化能力。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中过滤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中水管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中收集器的组合示意图。
[0021]图5为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中收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循环水泵,2第一循环水管,3过滤土壤,4灌木丛,5草皮,6喷水器,7过滤网,70安装轴,8防堵层,9收集器,90配合板,91滤水孔,92放置槽,10过水孔,11回水管,12第一水阀,13第二循环水管,14第二水阀,15横向水管架,16漂浮球,17增氧管,18水生植物,19纵向水管架,20充气机,21充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7]如图1

5所示,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包括:
[0028]水体循环机构,所述水体循环机构包括设置在景观池塘底部的循环水泵1,所述循环水泵1上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2,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体循环机构,所述水体循环机构包括设置在景观池塘底部的循环水泵(1),所述循环水泵(1)上连接有第一循环水管(2),所述第一循环水管(2)上设置有第一水阀(12),所述第一循环水管(2)埋设在过滤土壤(3)中,所述第一循环水管(2)上均匀设置有喷水器(6),所述喷水器(6)均匀布设在灌木丛(4)与草皮(5)之间,通过灌木丛(4)与草皮(5)的过滤吸收实现水体的净化,多余的水重新流回至景观池塘内;所述过滤土壤(3)下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设置在过滤土壤(3)中的过滤网(7),所述过滤网(7)的底部设置有防堵层(8),所述防堵层(8)下方均匀铺设有收集器(9),所述收集器(9)与回水管(11)相连,所述回水管(11)朝向景观池塘,所述景观池塘内还设置有水体增氧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9)为空心正六棱柱,所述收集器(9)的侧边设置有过水孔(10),所述收集器(9)的上侧设置有配合板(90),所述配合板(90)上均匀设置有滤水孔(91),所述收集器(9)内设置有放置槽(92),所述配合板(90)与放置槽(92)相互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湿地潜流式过滤装置和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增氧机构包括设置在景观池塘内的横向水管架(15)以及纵向水管架(19),所述横向水管架(15)与纵向水管架(19)之间相互贯通,所述横向水管架(15)与纵向水管架(19)与第二循环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柯羽杨帆邵炜茜张荣何丽娜汪慧芳许小天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