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及其相控阵天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784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相控阵天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及其相控阵天线组件,包括:散热单元,在所述散热单元内部设置有贯通的通风通道,通风通道两端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扇,风扇将冷却空气吹入通风通道的进风口;和翅片组,设置在部分通风通道内;在通风通道的前段内不设置翅片组,在通风通道的中段和后段内设置翅片组,且通风通道的中段的翅片组的换热面积小于后段内的翅片组的换热面积;在所述散热单元上铺设相控阵天线阵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整个相控阵天线阵面中各个TR组件温度均匀,实现相控阵天线阵面散热温差的有效调节。差的有效调节。差的有效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及其相控阵天线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相控阵天线
,尤其涉及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及其相控阵天线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相控阵天线指的是通过控制阵列天线中辐射单元的馈电相位来改变方向图形状的天线。控制相位可以改变天线方向图最大值的指向,以达到波束扫描的目的。相控阵天线克服了机械扫描惯性大、速度慢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雷达中。TR组件是收发组件,TR是Transmitter and Receiver的缩写。TR组件通常意义下是指一个无线收发系统中视频与天线之间的部分。TR组件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关键部件。由TR组件排列后构成了相控阵天线阵面。
[0003]相控阵天线常规散热有自然风冷、强迫风冷、液冷等方式,随着相控阵天线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控阵天线功率热密度不断提高,为满足散热需求,越来越多的结构设计采用强迫风冷或液冷散热方式。液冷散热,增加了TR组件盒体设计的复杂度;另外液体接头很多,防液体渗漏的设计非常困难,而且液体流阻较大,必须有足够能力的液体泵推动,因此整个天线的设计非常复杂庞大,可维修性较差。
[0004]而目传统强迫风冷散热方式,虽然结构简单,但是相控阵天线可利用的空间有限,所选择的风扇的风量有限,风程过长,相同散热翅片的情况下,整机的进风口与出风口的换热效率不同,导致相控阵天线阵面温差很大,从而影响整机的相位波动,恶化了指向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法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及其相控阵天线组件,能够使整个相控阵天线阵面中各个TR组件温度均匀,实现相控阵天线阵面散热温差的有效调节。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包括:
[0007]散热单元,在所述散热单元内部设置有贯通的通风通道,通风通道两端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所述散热单元上铺设相控阵天线阵面;
[0008]风扇,风扇将冷却空气吹入通风通道的进风口;
[0009]和翅片组,设置在部分通风通道内;在通风通道的前段内不设置翅片组,在通风通道的中段和后段内设置翅片组,且通风通道的中段的翅片组的换热面积小于后段内的翅片组的换热面积。
[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散热单元包括:
[0011]第一散热单元,第一散热单元内部设置有贯通的第一通风通道;第一散热单元的前端作为进风口;在第一通风通道后段内设置第一翅片组,在第一通风通道前段内不设置翅片组;
[0012]和第二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内部设置有贯通的第二通风通道;第二散热单元的前端连接第一散热单元的后端;第二散热单元的后端作为出风口;在第二通风通道内设置有第二翅片组;
[0013]所述第二翅片组包括第二翅片组A和第二翅片组B;在第二通风通道前段内设置第二翅片组A,在第二通风通道后段内设置第二翅片组B;
[0014]所述第二翅片组A和第一翅片组的换热面积相同,第二翅片组A的换热面积大于第二翅片组B的换热面积。
[0015]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翅片组包括多个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子翅片Ⅰ。
[0016]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翅片组A包括多个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子翅片Ⅱ。
[0017]进一步的是,所述子翅片Ⅰ和子翅片Ⅱ大小和形状相同。
[0018]进一步的是,所述子翅片Ⅰ和子翅片Ⅱ均采用方形板。
[0019]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翅片组B包括多个并列的子翅片Ⅲ,子翅片Ⅲ为波浪形翅片。
[0020]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相控阵天线组件,包括:
[0021]相控阵天线子阵,包括多个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上设置有相控阵天线阵面;
[0022]外框,置于相控阵天线子阵外围,承载至少一个相控阵天线子阵。
[0023]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0024]本技术,在风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各个部位散热翅片设置的相对位置、疏密程度和形状,使整个相控阵天线阵面中各个TR组件温度均匀,能够实现相控阵天线阵面温差的有效调节;在保证温度平衡的前提下,从而避免整机的相位波动,提高指向精度。
[0025]本技术,在通风通道的前段内不设置翅片组,在通风通道的中段和后段内翅片组,且通风通道的中段的翅片组的换热面积小于后段内的翅片组的换热面积;利用风扇将冷却空气吹入后,依次流经通风通道的前段、中段和后段。由于前端部分风量大,换热比较充分,导致整机阵面温度相对较低,所以前端部分设计为无散热翅片结构,减少风道翅片与冷空气的换热面积;由于冷却空气向后流动后温度会逐级升高,因此通过在中段设置换热面积小于后段内的翅片组的换热面积的翅片组,应对后段冷却空气温度高于中段冷却空气温度,使后段换热效率更高;从而,使整机的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阵面温度尽可能达到平衡,使整个相控阵天线阵面TR组件温度均匀,实现相控阵天线阵面温差的有效调节。
附图说明
[0026]图1 为本技术的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的前端结构示意图;
[0027]图2 为本技术的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的后端结构示意图;
[0028]图3 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单元的散热结构的前端结构示意图;
[0029]图4 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单元的散热结构的后端结构示意图;
[0030]图5 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单元的散热结构的前端结构示意图;
[0031]图6 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单元的散热结构的后端结构示意图;
[0032]图7 为本技术的一种相控阵天线组件的前端结构示意图;
[0033]图8 为本技术的一种相控阵天线组件的后端结构示意图;
[0034]其中,1是通风通道,2是进风口,3是出风口,4是翅片组,5是相控阵天线阵面,6是第一散热单元,7是第二散热单元,8是风扇,9是外框;
[0035]1‑
1是第一通风通道,1

2第二通风通道,4

1是第一翅片组,4

2是第二翅片组A,4

3是第二翅片组B。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使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0037]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

图2所示,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包括:
[0038]散热单元,在所述散热单元内部设置有贯通的通风通道1,通风通道1两端形成进风口2和出风口3;在所述散热单元上铺设相控阵天线阵面5;
[0039]风扇8,风扇8将冷却空气吹入通风通道1的进风口2;
[0040]和翅片组4,设置在部分通风通道1内;在通风通道1的前段内不设置翅片组4,在通风通道1的中段和后段内设置翅片组4,且通风通道1的中段的翅片组4的换热面积小于后段内的翅片组4的换热面积。...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单元,在所述散热单元内部设置有贯通的通风通道(1),通风通道(1)两端形成进风口(2)和出风口(3);在所述散热单元上铺设相控阵天线阵面(5);风扇(8),风扇(8)将冷却空气吹入通风通道(1)的进风口(2);和翅片组(4),设置在部分通风通道(1)内;在通风通道(1)的前段内不设置翅片组(4),在通风通道(1)的中段和后段内设置翅片组(4),且通风通道(1)的中段的翅片组(4)的换热面积小于后段内的翅片组(4)的换热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第一散热单元(6),第一散热单元(6)内部设置有贯通的第一通风通道(1

1);第一散热单元(6)的前端作为进风口(2);在第一通风通道(1

1)后段内设置第一翅片组(4

1),在第一通风通道(1

1)前段内不设置翅片组;和第二散热单元(7),第二散热单元(7)内部设置有贯通的第二通风通道(1

2);第二散热单元(7)的前端连接第一散热单元(6)的后端;第二散热单元(7)的后端作为出风口(3);在第二通风通道(1

2)内设置有第二翅片组;所述第二翅片组包括第二翅片组A(4

2)和第二翅片组B(4

3);在第二通风通道(1

2)前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科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智芯雷通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