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7515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和第一线圈。连接器壳体可连接到形成在电动车辆上的电源接收部分。第一线圈设置在连接器壳体内,并与第二线圈电磁耦合,第二线圈设置在电动车辆的电源接收部分。当连接器壳体连接到电源接收部分时,两个线圈电磁耦合在一起,通过电磁感应将电源从第一线圈输送到第二线圈,从而使蓄电池充电。并设有打开连接器壳体并连接到电源接收部分的活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电磁感应系统给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充电的充电连接器。最近已提出了采用电磁感应系统给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充电的方法。这种充电方法的一个例子示于附图说明图11-13。如图11所示,在电动车辆1的车体上设有一电能接收部分2,其与电池(未示出)相连。也参照图12,该电能接收部分2包括设置在电动车辆1上形成的凹口3附近的第二线圈4,并且充电连接器5插入该凹口3内。充电连接器5经电缆7连接到设置在车库等地方中的充电电源6。如图13所示,充电连接器5具有包容在连接器壳体9内的第一线圈8,该壳体9最好由合成树脂制成,当充电连接器5插入凹口3内时,第一线圈8与第二线圈4电磁耦合,从而将电能从充电电源6经充电连接器5和电能接收部分2输送到电池中,如图11所示。在电动车辆中,大量的电能输送到电池,以缩短充电时间,因此从第一线圈8传输给第二线圈4的电流强度很高,并且由两线圈8、4和芯部所产生的热量趋于很大。充电连接器5的结构设计应尽量紧凑以易于操纵,因此其散热能力就非常差,这样就会在线圈附近和芯部中产生高温。连接器壳体9具有一开口(未示出),它能使线圈和芯部连接到相配的线圈和芯部。连接器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壳体,它可连接到在电动车辆上形成的一电能接收部分;一第一线圈,它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内,并且可与设置在所述电动车辆的电能接收部分内的第二线圈电磁耦合,从而当所述连接器壳体连接到所述电能接收部分 时,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电磁地耦合在一起,由此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从所述第一线圈传输到所述第二线圈,以给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充电;和一活门,它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内的连接开口上,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经所述连接开口可连接到所述的电能接收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7-4-25 109416/971.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壳体,它可连接到在电动车辆上形成的一电能接收部分;一第一线圈,它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内,并且可与设置在所述电动车辆的电能接收部分内的第二线圈电磁耦合,从而当所述连接器壳体连接到所述电能接收部分时,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电磁地耦合在一起,由此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从所述第一线圈传输到所述第二线圈,以给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充电;和一活门,它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内的连接开口上,所述的连接器壳体经所述连接开口可连接到所述的电能接收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活门包括一联锁机构,随着所述连接器壳体连接到所述电动车辆的所述电能接收部分上,该联锁机构打开所述活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活门包括多个矩形部段,它们沿活门的宽度可转动地相连,每一所述部段的相对端,可滑动地支承在所述连接开口的周边部分的槽中,所述活门打开和关闭所述连接开口。4.一种电源输送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线圈,它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和一第一活门,其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开口处,可选择地提供经过所述开口到达所述第一线圈的通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活门是百叶型、铰链门型和可滚动叶片型中的至少一种。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输送装置,其中,当所述电源输送装置安放在电源接收器内时,所述第一活门适于移动。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活门包括销子,其适于安放在电源接收器壳体的槽内。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活门包括第一齿条,其适于与电源接收器壳体内的第二齿条啮合,并由第二齿条驱动。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包括一第一部分,它适于与第二线圈的第一部分感应耦合;和一第二部分,它适于与第二线圈的第二部分感应耦合;由此当它们感应耦合时,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构成一电磁回路。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圆筒形状,它带有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平面相接触的圆形平面;和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第二部分具有一平面,它可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九鬼平次近田一元田俊郎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