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493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飞行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飞行器,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机翼、V尾、进气道;所述机身采用船形剖面,所述机翼采用折叠式结构布置于机身下侧,在飞行过程中向外展开,机翼上还布置有升降副翼;所述V尾布置于飞行器尾部,V尾上布置升降方向舵;所述进气道设置于机身上部。具有飞行速度范围宽、升阻比高、操稳特性好、雷达目标特征低等突出优点,隐身性能强。隐身性能强。隐身性能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飞行器


[0001]本技术属于飞行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飞行器,是低RCS、高升阻比飞行器气动布局的采用隐身外形设计、背负式进/排气系统、可折叠机翼的隐身飞行器。

技术介绍

[0002]飞行器采用隐身设计,是为了降低目标探测设备的发现距离,使敌方来不及组织有效的火力对抗,提高飞行器的生存能力,保证任务完成概率。所以隐身是飞行器必不可少的设计要求,隐身飞行器代表了未来飞行器的发展趋势。飞行器采用隐身设计,通常会以降低飞机的气动性能为代价。
[0003]本领域内,常规气动布局飞行器一般包括圆柱形机身、平直机翼、垂尾和平尾等多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都对飞行器的雷达散射截面(RCS)产生贡献,使飞行器具有较大的RCS,隐身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隐身效果好、升阻比高的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隐身飞行器。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飞行器,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机翼、V尾、进气道;所述机身采用船形剖面,所述机翼采用折叠式结构布置于机身下侧,在飞行过程中向外展开,机翼上还布置有升降副翼;所述V尾布置于飞行器尾部,V尾上布置升降方向舵;所述进气道设置于机身上部。
[0006]优选的,所述机翼采用超临界翼型、层流翼型或者超临界层流翼型。
[0007]优选的,所述机翼展弦比为2~10,有效提高升阻比,提升续航性能。
[0008]优选的,所述机身的机头外形设置为尖劈外形,减小机身雷达反射面积,提升隐身性能。
[0009]优选的,所述V尾前缘后掠角以及机翼后掠角为同一角度;可有效减小雷达反射面积,提升隐身性能。
[0010]优选的,所述进气道采用无隔道蚌式设计,减轻飞行器结构重量,提升隐身性能。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飞行器,相比与传统的飞行器布局,具有如下优点:
[0012](1)采用隐身布局的飞行器,将隐身机身布局与可折叠机翼结合,气动布局升阻比高,其适用飞行速度为亚音速范围;
[0013](2)采用隐身布局的飞行器,由采用船型机身截面、低雷达散射截面积尖劈外形、背负式进气道、V型尾翼布局,外形简洁,使得飞机具有很低的雷达散射截面;
[0014](3)采用船型机身截面与光滑过渡的尖劈机头为飞机的设备布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飞行器总体布局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飞行器外形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正视图;
[0018]图4是本技术飞行器侧视图;
[0019]其中,1

机身,2

机翼,3

进气道,4

V尾,5

升降副翼。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参见附图1,一种采用隐身布局的飞行器,飞行器总体布局上包括机身1、机翼2、进气道3和V尾4,机身1的截面形状采用船型,机翼2的可折叠,机翼2的展弦比为2~10,机翼2前缘后掠角、V尾4后掠角视飞行设计点及隐身设计要求选择;机翼2采用超临界翼型、层流翼型或者超临界层流翼型;机翼2上布置有升降副翼5,V尾4上布置升降方向舵。
[0022]整体布局上与传统飞行器结构类似,飞行器由机身1、机翼2、进气道3和V尾4组成(如图1、图2所示);所不同的是,机身1采用船形截面(如图3)。如图2所示,具体的某型飞行器设计时,机身1的机头部分采用尖劈隐身外形,与船形截面的机身高度融合,具有良好气动性能的同时兼具优良的隐身性能;特别是高空飞行过程中,探测雷达多位于飞行器的下方,机身1下部对雷达波的反射面积最小。
[0023]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机翼2翼面展弦比为2~10;机翼前缘后掠角视飞行设计点、隐身要求选择(图2),机翼2设置于机身下侧,在飞行过程中,机翼2通过机身上的折叠机构向外展开,停止飞行时,机翼2向内回收与机翼融为一体;可应对特殊场景的飞行需求。机翼2采用高升阻比超临界翼型、层流翼型或者超临界层流翼型。机翼2、V尾4视需要布置舵面,设计时,所述V尾前缘后掠角以及机翼后掠角为同一角度;可有效减小雷达反射面积,在满足飞机飞行控制要求的同时,提升隐身性能。
[0024]为了进一增强飞行器的隐身性能,进气道3设置于机身上部,进/排气系统采用背负式设计,进气道入口布置在机身的上表面,进气道和尾喷管的管道视发动机、隐身要求进行设计(图4)。
[0025]采用隐身布局的飞行器综合兼顾了飞行器气动、结构、控制和隐身方面的需求,具有飞行速度范围宽、升阻比高、操稳特性好、雷达目标特征低等突出优点,隐身性能强。
[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未详尽部分为常规技术。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机翼、V尾、进气道;所述机身采用船形剖面,所述机翼采用折叠式结构布置于机身下侧,在飞行过程中向外展开,机翼上还布置有升降副翼;所述V尾布置于飞行器尾部,V尾上布置升降方向舵;所述进气道设置于机身上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折叠翼V尾布局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采用超临界翼型、层流翼型或者超临界层流翼型。3.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松原祝中强李佳倩沈君彦王大勇尚仁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