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烯烃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34203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烯烃配位聚合领域,涉及一种聚烯烃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聚烯烃组合物具有以下特征:i)密度在0.85g/cm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烯烃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烯烃配位聚合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聚烯烃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更具体地,涉及两种单中心金属催化剂、溶剂、单体等连续进入反应器制备聚烯烃的方法及制得的聚烯烃组合物,以及该聚烯烃组合物在汽车制品领域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聚烯烃材料具有相对较小的密度,良好的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电绝缘性等特点,可用于薄膜、管材、板材、各种成型制品、电线电缆等,在农业、包装、汽车、电器等日用杂品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0003]聚烯烃产品主要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通常采用淤浆聚合法或气相聚合法进行生产,但该类方法无法生产一些粘度高密度低的产品,后一类产品的生产主要采用溶液聚合方法。由于每种生产方式的局限性,通过上述单一方法生产的产品性能不能满足全部产品需求。在一些最终用途的应用中,需要将粘度高密度低的产品与聚乙烯或聚丙烯产品共混形成热塑弹性体使用,以提高耐穿刺、抗冲击和撕裂抗性,应用流程长,并且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需要采用不同牌号产品共混才能满足要求。
[0004]EP3083819A1提供了一种方法,其公开了一种包含第一异相丙烯共聚物和第二异相丙烯共聚物的聚烯烃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一异相丙烯共聚物包含70-90wt%的、根据ISO 1133(2.16kg和230℃)测定的熔体流动指数为55-85g/10min的第一聚丙烯,10-30wt%的、根据ISO 1133(2.16kg和230℃)测定的熔体流动指数为2.5-5.0g/10min第一乙烯α-烯烃共聚物,所述第二异相丙烯共聚物包括60-85wt%的、根据ISO 1133(2.16kg,230℃)测定的熔体流动指数为50-100g/10min第二聚丙烯,15-40wt%的、ISO 1133(2.16kg,230℃)测定的熔体流动指数为0.050-0.30g/10min的第二乙烯α-烯烃共聚物;所述第一异相丙烯共聚物和第二异相丙烯的重量比为1至10。
[0005]本领域仍需要开发具有预期性能的聚烯烃组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烯烃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水杨醛亚胺类双金属催化剂前体和茂金属催化剂前体与助催化剂组成的催化剂在两级串联或并联反应器中有效地催化合成聚烯烃组合物。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聚烯烃组合物,该聚烯烃组合物具有以下特征:
[0008]i)密度在0.85g/cm
3-0.90g/cm3之间;
[0009]ii)190℃,2.16kg载荷下的熔融指数在0.1-100g/10min之间;
[0010]iii)至少包括5wt%衍生自C
3-C
12
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其余为衍生自乙烯的结构单元。
[0011]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聚烯烃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将工艺溶剂、一种或多种C
2-C
12
的烯烃单体、第一催化剂系统注入第一反应器,以
生产含有在第一反应器中制备的第一聚烯烃的第一出口物流;所述第一出口物流进入第二反应器或进入共混器;
[0013]使乙烯、任选的一种或多种C
3-C
12
的α-烯烃、任选的工艺溶剂、第二催化剂系统和可能存在的第一出口物流在第二反应器中接触,以生产含有在第二反应器中制备的第二聚烯烃的第二出口物流;所述第二聚烯烃至少包含5wt%衍生自一种或多种C
3-C
12
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
[0014]使所述第二出口物流进入共混器,以回收包括所述第一聚乙烯和所述第二聚乙烯的所述聚烯烃组合物;
[0015]其中,所述第一催化剂系统包括(i)第一主催化剂,所述第一主催化剂为式I所示的基于水杨醛亚胺配体的金属催化剂前体中的至少一种,和(ii)至少一种第一助催化剂;
[0016]A-L-A
ꢀꢀ
式I
[0017]式I中,A为氢原子或式II所示基团,且至少一个A为式II所示基团,L为化学键、C
1-C
20
的直链亚烷基或C
3-C
20
的支链亚烷基;优选地,L为化学键、C
1-C
12
的直链亚烷基或C
3-C
12
的支链亚烷基;更优选地,L为化学键、C
1-C6的直链亚烷基或C
3-C6的支链亚烷基;
[0018][0019]式II中,R1、R2、R4、R5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C
1-C
20
的直链烷基、C
3-C
20
的支链烷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芳烷基或C
7-C
20
的烷芳基,并且,R1和R2之间任选成环;R3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的基团为卤素、C
1-C
20
的烷基或C
1-C
20
的烷氧基;X取代基为卤素、C
1-C
20
的烷基或C
1-C
20
的烷氧基;M为钛、锆或铪;
[0020]所述第二催化剂系统包括(a)第二主催化剂,所述第二主催化剂为式III所示的桥联茂金属催化剂前体中的至少一种,和(b)至少一种第二助催化剂;
[0021][0022]式III中,R1-R4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C
1-C
20
的直链烷基、C
3-C
20
的支链烷基或C
6-C
20
的芳基;R5-R1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C
1-C
20
的直链烷基或C
3-C
20
的支链
烷基。
[0023]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聚烯烃组合物。
[0024]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上述聚烯烃组合物汽车制品领域中的应用。
[0025]本专利技术的聚烯烃组合物具有较高的粘度和较低的密度,并且该聚烯烃组合物可直接经聚合反应制备得到。
[0026]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烯烃组合物,该聚烯烃组合物具有以下特征:
[0029]i)密度在0.85g/cm
3-0.90g/cm3之间;
[0030]ii)190℃,2.16kg载荷下的熔融指数在0.1-100g/10min之间;
[0031]iii)至少包括5wt%衍生自C
3-C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烯烃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聚烯烃组合物具有以下特征:i)密度在0.85g/cm
3-0.90g/cm3之间;ii)190℃,2.16kg载荷下的熔融指数在0.1-100g/10min之间;iii)至少包括5wt%衍生自C
3-C
12
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其余为衍生自乙烯的结构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组合物,其中,所述聚烯烃组合物具有以下特征:i)密度在0.86g/cm
3-0.90g/cm3之间;ii)190℃,2.16kg载荷下的熔融指数在0.5-30g/10min之间,优选为1-10g/10min之间;iii)至少包括8wt%衍生自C
3-C
12
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其余为衍生自乙烯的结构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烯烃组合物,其中,所述聚烯烃组合物包括:60-95wt%的第一聚烯烃,所述第一聚烯烃为密度高于0.90g/cm3、重均分子量M
w
高于200000、熔融指数为0.1-100g/10min的C
2-C
12
的烯烃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5-40wt%的第二聚烯烃,所述第二聚烯烃为密度低于0.90g/cm3、重均分子量M
w
低于200000、熔融指数为0.1-100g/10min的乙烯与C
3-C
12
的α-烯烃的共聚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烃组合物,其中,所述C
2-C
12
的烯烃单体为C
2-C
12
的单烯烃或二烯烃。5.一种聚烯烃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工艺溶剂、一种或多种C
2-C
12
的烯烃单体、第一催化剂系统注入第一反应器,以生产含有在第一反应器中制备的第一聚烯烃的第一出口物流;所述第一出口物流进入第二反应器或进入共混器;使乙烯、任选的一种或多种C
3-C
12
的α-烯烃、任选的工艺溶剂、第二催化剂系统和可能存在的第一出口物流在第二反应器中接触,以生产含有在第二反应器中制备的第二聚烯烃的第二出口物流;所述第二聚烯烃至少包含5wt%衍生自一种或多种C
3-C
12
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使所述第二出口物流进入共混器,以回收包括所述第一聚乙烯和所述第二聚乙烯的所述聚烯烃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一催化剂系统包括(i)第一主催化剂,所述第一主催化剂为式I所示的基于水杨醛亚胺配体的金属催化剂前体中的至少一种,和(ii)至少一种第一助催化剂;A-L-A式I式I中,A为氢原子或式II所示基团,且至少一个A为式II所示基团,L为化学键、C
1-C
20
的直链亚烷基或C
3-C
20
的支链亚烷基;优选地,L为化学键、C
1-C
12
的直链亚烷基或C
3-C
12
的支链亚烷基;更优选地,L为化学键、C
1-C6的直链亚烷基或C
3-C6的支链亚烷基;
式II中,R1、R2、R4、R5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C
1-C
20
的直链烷基、C
3-C
20
的支链烷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芳烷基或C
7-C
20
的烷芳基,并且,R1和R2之间任选成环;R3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的基团为卤素、C
1-C
20
的烷基或C
1-C
20
的烷氧基;X取代基为卤素、C
1-C
20
的烷基或C
1-C
20
的烷氧基;M为钛、锆或铪;所述第二催化剂系统包括(a)第二主催化剂,所述第二主催化剂为式III所示的桥联茂金属催化剂前体中的至少一种,和(b)至少一种第二助催化剂;式III中,R1-R4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C
1-C
20
的直链烷基、C
3-C
20
的支链烷基或C
6-C
20
的芳基;R5-R1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C
1-C
20
的直链烷基或C
3-C
20
的支链烷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式II中,R1、R2、R4、R5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C
1-C
12
的直链烷基、C
3-C
12
的支链烷基、C
6-C
12
的芳基、C
7-C
12
的芳烷基或C
7-C
12
的烷芳基,并且,R1和R2之间任选成环;R3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的基团为卤素、C
1-C
12
的烷基或C
1-C
12
的烷氧基;X取代基为卤素、C
1-C
12
的烷基或C
1-C
12
的烷氧基;M为钛、锆或铪;优选地,式II中,R1、R2、R4、R5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书亮宋文波方园园吕静兰金钊王路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