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防撞梁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086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3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装置及车辆,所述前防撞梁装置包括包括防撞梁结构、吸能盒和连接件,防撞梁结构通过连接件与吸能盒固定连接;防撞梁结构内设有沿水平方向贯穿防撞梁结构的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第一腔体包括顶面、底面、前侧壁和后侧壁,后侧壁设置在靠近吸能盒的一侧;所述隔板为波浪形结构;本申请通过将防撞梁结构采用前后侧壁厚度不同的设置,有效提高防撞梁结构的抗弯能力,设置的隔板可以满足正面中心柱碰撞性能要求,本申请不仅满足轻量化的要求,结构安装简单,吸能效果好,使得防撞梁结构在正面碰撞时不易发生断裂,从而保持乘员舱结构的完整性,有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有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有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防撞梁装置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整车碰撞安全
,尤其涉及一种前防撞梁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受到广泛关注,汽车碰撞通常分为正面/侧面/后面碰撞以及翻滚和行人碰撞等情况;正面碰撞事故发生比例最高且伤亡率最高,因此,如何保证提升乘员在正面碰撞事故特别是极端碰撞事故中乘员安全性是摆在各大车企前的难题,具体的,保证乘员舱的结构完整性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基础。
[0003]在正面碰撞事故中,中心柱碰的情况是不可忽视的,它模拟日常生活中撞树或者电线杆之类的圆柱体,前防撞梁总成是整个前部碰撞安全的基础,低速碰撞时,防撞梁总成损坏保证车身焊接结构的完整,以降低维修成本;高速碰撞时,防撞梁总成压溃吸能并保证车身结构按照预设模式折弯,以降低乘员伤害;碰撞法规及新车评价规程要求日趋严格,更贴近实际交通事故,车对车等工况也引入到评价体系,一种性能稳定的防撞梁总成不但决定整车碰撞性能的高低,更关系到车内外乘员的安危。
[0004]目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在车辆出现正面碰撞时,存在以下问题:1)中心柱碰前防撞断裂问题;2)正面工况结构变形不稳定问题;
[0005]在汽车前端有限的布置空间内,综合考虑低速碰撞法规要求,正面1OO%碰撞、正面中心柱碰、偏置碰撞、移动壁障对车碰撞及保险协会要求,拖车强度要求,需要寻找一个达到各个要求的平衡点,以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的前防撞梁装置,通过防撞梁结构采用前后侧壁厚度不同的设置能有效提高防撞梁结构的抗弯能力,且设置的隔板可以更好的满足正面中心柱碰撞性能要求,防撞梁结构、连接件以及吸能盒的设置方式不仅满足轻量化的要求,结构安装简单,吸能效果好,使得防撞梁结构在正面碰撞时不易发生断裂,从而保持乘员舱结构的完整性,有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0007]为了达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装置,包括防撞梁结构、吸能盒和连接件,所述防撞梁结构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
[0008]所述防撞梁结构内设有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防撞梁结构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
[0009]所述第一腔体包括顶面、底面、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后侧壁设置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
[0010]所述隔板为波浪形结构。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一端与所述腔体的前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腔体的所述后侧壁固定连接;
[0012]所述隔板设有两个。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面、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后侧壁的厚度均不相同。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体的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厚度相同;
[0015]所述腔体的所述前侧壁的厚度小于所述后侧壁的厚度。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
[0017]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分别与所述防撞梁结构和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与所述防撞梁结构和所述吸能盒分别采用三个连接面进行连接;
[0018]所述第二连接接头一端与所述防撞梁结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包括“U”字型卡套和三个弯折部,每个所述弯折部分别与所述“U”字型卡套的三个边固定连接;
[0020]所述“U”字型卡套套设在所述吸能盒上,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
[0021]三个所述弯折部分别与所述防撞梁结构的顶面、底面和后侧壁固定连接。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U”字型卡套通过拉铆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
[0023]所述弯折部通过螺栓与所述防撞梁结构固定连接。
[00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能盒内设有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吸能盒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
[0025]所述吸能盒沿所述第二腔体的侧截面与所述防撞梁结构沿所述第一腔体腔体的侧截面结构相同。
[00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撞梁结构和所述吸能盒均采用铝合金材料挤压成型;
[0027]所述连接件采用钢材料制成。
[0028]本申请还描述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前防撞梁装置,所述前防撞梁装置为上述所述的前防撞梁装置;
[0029]所述前防撞梁装置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前端,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0030]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1]本申请公开的前防撞梁装置,通过防撞梁结构采用前后侧壁厚度不同的设置能有效提高防撞梁结构的抗弯能力,且设置的隔板可以更好的满足正面中心柱碰撞性能要求,防撞梁结构、连接件以及吸能盒的设置方式不仅满足轻量化的要求,结构安装简单,吸能效果好,使得防撞梁结构在正面碰撞时不易发生断裂,从而保持乘员舱结构的完整性,有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3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防撞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防撞梁装置第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防撞梁装置第二视角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6]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

防撞梁结构,101

第一腔体,102

顶面,103

底面,104

前侧壁,105

后侧壁,2

吸能盒,3

连接件,301

第一连接件,3011
‑“
U”字型卡套,3012

弯折部,302

第二连接件,4

拉铆,5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38]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在不同的实施变型中,相同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0039]实施例1
[0040]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装置,包括防撞梁结构1、吸能盒2和连接件3,所述防撞梁结构1通过所述连接件3与所述吸能盒2固定连接;
[00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结构(1)、吸能盒(2)和连接件(3),所述防撞梁结构(1)通过所述连接件(3)与所述吸能盒(2)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梁结构(1)内设有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防撞梁结构(1)的第一腔体(101),所述第一腔体(101)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6);所述第一腔体(101)包括顶面(102)、底面(103)、前侧壁(104)和后侧壁(105),所述后侧壁(105)设置在靠近所述吸能盒(2)的一侧;所述隔板(6)为波浪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一端与所述腔体的前侧壁(10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腔体的所述后侧壁(105)固定连接;所述隔板(6)设有两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102)、所述前侧壁(104)和所述后侧壁(105)的厚度均不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101)的所述顶面(102)和所述底面(103)的厚度相同;所述腔体的所述前侧壁(104)的厚度小于所述后侧壁(105)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接头(301)和第二连接接头(302);所述第一连接接头(301)分别与所述防撞梁结构(1)和所述吸能盒(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接头(301)与所述防撞梁结构(1)和所述吸能盒(2)分别采用三个连接面进行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接头(302)一端与所述防撞梁结构(1)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苗莉李昕王鹏翔鲁慧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