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0851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轮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该轮胎包括胎面部、胎侧部、胎圈部、胎体帘线、补强片和外护胶,至少一层胎体帘线从胎圈部经过胎侧部延伸至胎面部;胎圈部设置有三角胶,胎侧部设置有胎侧胶,胎侧胶连接外护胶与胎面部;补强片位于胎体帘线和胎侧胶之间,其上端点在胎体帘线反包端点上方,下端点在三角胶端点下方;补强片厚度t5为胎体帘线厚度的0.6~0.8,补强片5的100%模量为3.12~12.5MPa;轮胎断面高度为H,三角胶的高度h7=H*(0.15~0.25),三角胶的100%模量为5.0MPa~20 MPa;外护胶与胎侧胶的界面距离d6tb=25~30mm,并且补强片的100%模量介于三角胶和外护胶之间。该轮胎提高了轮胎的侧偏刚度,并且保持了轮胎舒适性。轮胎舒适性。轮胎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轮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使用量迅速增加,主机厂和消费者对车辆的操控性都有更高的要求。驾驶者根据自己的意志操作方向盘实现直线行驶、加速、制动和转向,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即为操控性,比如转向时身体感受到的车辆的运动、手上感受到的方向盘的运动和方向盘的回馈感等。
[0003]驾驶者在转动方向盘后,轮辋的中心线与轮胎实际的行进方向会出现一个夹角,而接地面由于摩擦力还在向着行进方向,这时轮胎接地面就发生了弹性变形,产生成了横向力。轮胎行进方向与轮辋朝向之间的夹角称为侧偏角(SA),发生在轮胎上的横向力称为侧偏力(CF)。当侧偏角比较小时,发生的横向力基本上都集中在轮胎接地面的粘着摩擦区域,CF与SA基本成线性关系。一般用靠近0度角区域的CF/SA曲线斜率来表达轮胎的特性,这个斜率称为侧偏刚度(Cornering Power、CP)。通常情况下车辆行驶时的侧偏角都比较小,所以可以用侧偏刚度来表征轮胎的操控性,侧偏刚度越大操控性越好。
[0004]轮胎的舒适性体现为对震动(激励)的吸收和过滤,一般用轮胎垂向负荷与下沉量的比值表达轮胎特性,称为径向刚性,径向刚性越低舒适性越好。
[0005]轮胎作为车辆唯一接触地面的部件,对车辆的操控性有很大影响。已有的改善轮胎操控性的方法:1、提高胎冠的刚性,包括增大轮胎单个花纹块刚性、提高钢丝带束层模量、增加轮胎接地面积;2、提高胎侧的刚性,包括增加三角胶高度和模量、增强纤维补强(金属、人造丝)。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1163948A,公开日20200515)、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号CN213228212U,公开日20210518)和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8099507A,公开日20180601)。
[0006]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技术中通过提高轮胎胎冠刚性和提高轮胎胎侧刚性等方法,在提高轮胎的侧偏刚度以改善轮胎操控性的同时会增加轮胎的径向刚性,从而降低了轮胎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通过结构形式的优化与材料属性的匹配,在胎体帘线与胎侧胶之间设置补强片,其模量介于三角胶和外护胶之间;同时增加外护胶高度,以提高轮胎的侧偏刚度。并且,通过优化三角胶的材料属性与尺寸,以保持轮胎舒适性的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
[0008]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该轮胎包括胎面部、胎侧部、胎圈部、胎体帘线、补强片和外护胶,至少一层胎体帘线从胎圈部经过胎侧部延伸至胎面部;胎圈部设置有三角胶,胎侧部设置有胎侧胶,胎侧胶连接外护胶与胎面部;补强片位于胎体帘线和胎侧胶之间,其上端
点在胎体帘线反包端点上方,下端点在三角胶端点下方;补强片厚度t5为胎体帘线厚度的0.6~0.8,补强片5的100%模量为3.12~12.5MPa;轮胎断面高度为H,三角胶的高度h7=H*(0.15~0.25),三角胶的100%模量为5.0MPa~20MPa;外护胶与胎侧胶的界面距离d6tb=25~30mm,并且补强片的100%模量介于三角胶和外护胶之间。
[0010]作为优选,补强片的上端点和下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5mm。
[0011]作为优选,补强片的厚度t5为0.5~1.1mm。
[0012]作为优选,补强片与胎体帘线的距离d45=10~15mm;补强片与三角胶的距离d57=5~10mm。
[0013]作为优选,补强片、外护胶和三角胶的100%模量比值为5:3:8。
[0014]作为优选,补强片拉断伸长率为300%~500%。
[0015]作为优选,胎体帘线的反包端点高度h4=H*(0.35~0.55),并且胎体帘线两端点距离大于5mm。
[0016]作为优选,外护胶的高度h6b=18~20mm。
[0017]作为优选,外护胶与胎侧胶厚度t6:t4=1.1~1.2,并且外护胶厚度t6=2.2~3.5mm。
[0018]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的优点是:
[0019]通过结构形式的优化与材料属性的匹配,在胎体帘线与胎侧胶之间设置补强片,其模量介于三角胶和外护胶之间;同时增加外护胶高度,提高了轮胎的侧偏刚度。并且,通过优化三角胶的材料属性与尺寸,保持轮胎舒适性;从而使得此种轮胎在改善轮胎操控性的同时保持了轮胎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轮胎断面高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补强片与胎体帘线距离和补强片与三角胶的距离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胎体帘线的反包端点高度、三角胶的高度和外护胶的高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外护胶与胎侧胶的界面距离的结构示意图。
[0025]9‑
钢丝圈、10

钢丝带束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的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该轮胎包括胎面部1、胎侧部2、胎圈部3、胎体帘线4、补强片5和外护胶6,至少一层胎体帘线4从胎圈部3经过胎侧部2延伸至胎面部1;胎圈部3设置有三角胶7,胎侧部2设置有胎侧胶8,胎侧胶8连接外护胶6与胎面部1;补强片5位于胎体帘线4和胎侧胶8之间,其上端点在胎体帘线4反包端点上方,下端点在三角胶7端点下方;补强片5厚度t5为胎体帘线4厚度的0.6~0.8,试验结过表明,补强片5的厚度增加可以明显提高轮胎侧偏刚度,但是对轮胎的胎肩耐久有负面效应,优选的厚度为0.7mm;补强片5的100%模量为3.12~12.5MPa;试验结果表明,补强片5的100%模量的
增加可以有效提轮胎的侧偏刚度,但是轮胎的径向刚性也同时增加,这对轮胎的舒适性有恶化的趋势,优选的补强片100%模量为12MPa。轮胎断面高度为H,三角胶7的高度h7=H*(0.15~0.25),过高的三角胶不利于轮胎的径向刚性保持,造成舒适性的降低,优选地,h7=H*0.22;三角胶7的100%模量为5.0MPa~20MPa;优选地,其100%模量为16MPa;外护胶6与胎侧胶8的界面距离d6tb=25~30mm,并且补强片5的100%模量介于三角胶7和外护胶6之间。而此种方式中,通过结构形式的优化与材料属性的匹配,在胎体帘线4与胎侧胶8之间设置补强片5,其模量介于三角胶7和外护胶6之间;同时增加外护胶6高度,提高了轮胎的侧偏刚度。并且,通过优化三角胶7的材料属性与尺寸,保持轮胎舒适性;从而使得此种轮胎在改善轮胎操控性的同时保持了轮胎的舒适性。
[0029]补强片5的上端点和下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5mm。
[0030]补强片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该轮胎包括胎面部(1)、胎侧部(2)、胎圈部(3)、胎体帘线(4)、补强片(5)和外护胶(6),至少一层胎体帘线(4)从胎圈部(3)经过胎侧部(2)延伸至胎面部(1);胎圈部(3)设置有三角胶(7),胎侧部(2)设置有胎侧胶(8),胎侧胶(8)连接外护胶(6)与胎面部(1);补强片(5)位于胎体帘线(4)和胎侧胶(8)之间,其上端点在胎体帘线(4)反包端点上方,下端点在三角胶(7)端点下方;补强片(5)厚度t5为胎体帘线(4)厚度的0.6~0.8,补强片(5)的100%模量为3.12~12.5MPa;轮胎断面高度为H,三角胶(7)的高度h7=H*(0.15~0.25),三角胶(7)的100%模量为5.0MPa~20 MPa;外护胶(6)与胎侧胶(8)的界面距离d6tb=25~30mm,并且补强片(5)的100%模量介于三角胶(7)和外护胶(6)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改善操控性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补强片(5)的上端点和下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5mm。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剑波胡德斌张典
申请(专利权)人: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