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护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8795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护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护手,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座,第一螺栓座朝向摩托车把手一面为第一转动平面,第一螺栓座相对摩托车把手与第一转动平面可转动;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第二连接凸台与第一连接凸台相互抵接,第二连接凸台与第一连接凸台的抵接面为第二转动平面,第二连接凸台相对第一连接凸台与第二转动平面可转动,第二转动平面垂直于第一转动平面。通过第一连接臂与摩托车把手的转动设置以及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设置,利用相互垂直的第一转动平面和第二转动平面,实现摩托车护手多角度的调整。手多角度的调整。手多角度的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护手


[0001]本技术涉及摩托车护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护手。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的护手一般安装于摩托车的把手侧面上,用于对骑乘人员的手部进行保护,可以在摩托车飞车、摔倒、碰地时对骑乘人员的手部进行保护。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护手多为固定式,不能根据使用者的手型以及外设如护手套等进行多角度的转动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多角度转动调整的摩托车护手。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摩托车护手,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座,所述第一螺栓座朝向摩托车把手一面为第一转动平面,所述第一螺栓座相对摩托车把手于第一转动平面可转动;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所述第二连接凸台与第一连接凸台相互抵接,所述第二连接凸台与第一连接凸台的抵接面为第二转动平面,所述第二连接凸台相对第一连接凸台于第二转动平面可转动,所述第二转动平面垂直于第一转动平面。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臂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的一端上设置有指针,所述第二连接臂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的一端上设置有角度标识,所述指针与角度标识配合用于指示当前第二连接凸台相对第一连接凸台的转动角度。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插槽,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U型臂,所述U型臂可移动地插设于插槽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插槽中部对应U型臂的开口设置有第二螺栓座和锁付于第二螺栓座上的螺栓,所述螺栓的螺头直径大于U型臂的开口宽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U型臂的侧面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长度标识。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另一端设置有延伸的护柄,所述护柄垂直于第一转动平面。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三连接臂上沿各自长度方向均设置有镂空部分。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侧向防护壳,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摩托车把手的一侧锁付有侧向防护壳,所述侧向防护壳凸出于第一连接臂。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连接臂与摩托车把手的转动设置以及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设置,利用相互垂直的第一转动平面和第二转动平面,实现摩托车护手多角度的调整。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摩托车护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摩托车护手的爆炸图。
[0015]标号说明:
[0016]1、第一连接臂;11、第一螺栓座;12、第一连接凸台;
[0017]2、第二连接臂;21、第二连接凸台;22、插槽;23、第二螺栓座;24、螺栓;
[0018]3、第三连接臂;31、U型臂;32、护柄;4、侧向防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0]请参照图1至图2,一种摩托车护手,包括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所述第一连接臂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座11,所述第一螺栓座11朝向摩托车把手一面为第一转动平面,所述第一螺栓座11相对摩托车把手于第一转动平面可转动;所述第一连接臂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12,所述第二连接臂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21,所述第二连接凸台21与第一连接凸台12相互抵接,所述第二连接凸台21与第一连接凸台12的抵接面为第二转动平面,所述第二连接凸台21相对第一连接凸台12于第二转动平面可转动,所述第二转动平面垂直于第一转动平面。
[0021]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连接臂1与摩托车把手的转动设置以及第一连接臂1与第二连接臂2的转动设置,利用相互垂直的第一转动平面和第二转动平面,实现摩托车护手多角度的调整。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臂1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12的一端上设置有指针,所述第二连接臂2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21的一端上设置有角度标识,所述指针与角度标识配合用于指示当前第二连接凸台21相对第一连接凸台12的转动角度。
[0023]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一连接臂1上的指针与第二连接臂2上的角度标识的配合,方便用户来对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之间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确认。
[0024]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连接臂3,所述第二连接臂2的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插槽22,所述第三连接臂3的一端设置有U型臂31,所述U型臂31可移动地插设于插槽22内。
[0025]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三连接臂3的U型臂31与第二连接臂2的插槽22的配合,实现装置本体长度的可调节。
[0026]进一步地,所述插槽22中部对应U型臂31的开口设置有第二螺栓座23和锁付于第二螺栓座23上的螺栓24,所述螺栓24的螺头直径大于U型臂31的开口宽度。
[0027]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二螺栓座23、螺栓24以及螺栓24的螺头与U型臂31开口之间的设置,在调整装置本体长度时可以先将第三连接臂3的U型臂31移动至合适的插槽22位置,而后将螺栓24压紧U型臂31并锁付于第二螺栓座23上。
[0028]进一步地,所述U型臂31的侧面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长度标识。
[0029]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U型臂31上的长度标识,方便用户对第三连接臂3移动长度的调整确认。
[00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臂3的另一端设置有延伸的护柄32,所述护柄32垂直于第
一转动平面。
[0031]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垂直于第一转动平面的护柄32,对摩托车把手前方进行防护。
[00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臂1、第二连接臂2和第三连接臂3上沿各自长度方向均设置有镂空部分。
[0033]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镂空部的设置来减少骑行时护手对空气的阻力,同时保证护手的轻量化。
[0034]进一步地,还包括侧向防护壳4,所述第一连接臂1远离摩托车把手的一侧锁付有侧向防护壳4,所述侧向防护壳4凸出于第一连接臂1。
[0035]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凸出于第一连接臂1的侧向防护壳4,进一步加强摩托车侧翻时对用户手部防护。
[0036]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
[0037]本技术的应用场景为:传统的摩托车护手多为固定式,不能方便地调节以适配用户的手型或外设。本技术通过第一连接臂1与摩托车把手,第一连接臂1与第二连接臂2两处的转动平面互相垂直的转动设置,拓展了护手的可调节范围,提高了其适用性。
[0038]本实施例的摩托车护手,包括第一连接臂1、第二连接臂2、第三连接臂3和侧向防护壳4。
[0039]所述第一连接臂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座11,所述第一螺栓座11朝向摩托车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护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座,所述第一螺栓座朝向摩托车把手一面为第一转动平面,所述第一螺栓座相对摩托车把手与第一转动平面可转动;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所述第二连接凸台与第一连接凸台相互抵接,所述第二连接凸台与第一连接凸台的抵接面为第二转动平面,所述第二连接凸台相对第一连接凸台与第二转动平面可转动,所述第二转动平面垂直于第一转动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护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的一端上设置有指针,所述第二连接臂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的一端上设置有角度标识,所述指针与角度标识配合用于指示当前第二连接凸台相对第一连接凸台的转动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护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接臂,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巍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福鼎市新龙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