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1759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航空液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第一联旋板泵转子两端通过第一联旋板泵轴承和共用轴承支撑,第二联旋板泵转子两端通过共用轴承和第二联旋板泵轴承支撑,第一联旋板泵转子后端和第二联旋板泵转子前端通过花键传动,第一和第二联旋板泵定子、共用轴承固定角向关系,第一联旋板泵定子、第二联旋板泵定子进油窗口一侧以及共用轴承进油一侧均设置有流道,沟通第一联旋板泵定子、第二联旋板泵定子进油腔,第一联旋板泵定子、第二联旋板泵定子出油窗口一侧以及共用轴承出油一侧设置有流道,沟通第一联旋板泵定子、第二联旋板泵定子出油腔。降低了定子、转子、旋板的长度,能够承受较大负载,安全性高。全性高。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航空液压
,具体涉及一种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航空领域技术发展,越来越多航空油泵提出高转速、大流量的需求,为保证旋板泵的高空性,旋板线速度不易过高,受发动机转速过高限制,或空间限制,旋板泵直径不能太大的情况下大流量旋板泵只能设计的较长。由于旋板泵运行过程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增加旋板、定子、转子长度会增大零件加工难度,降低产品合格率。转子在工作过程中承受较大负载,转子太长,会导致转子工作过程中变形、断裂,不满足强度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受较大负载且安全性高的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
[0004]技术方案:
[0005]一种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包括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一联旋板泵旋板4、共用轴承5、第二联旋板泵旋板6、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第二联旋板泵轴承9、传动花键10,其中,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和共用轴承5支撑,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两端通过共用轴承5和第二联旋板泵轴承9支撑,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后端和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前端通过花键10传动,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共用轴承5固定角向关系,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进油窗口一侧以及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均设置有流道,沟通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进油腔,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出油窗口一侧以及共用轴承5出油一侧设置有流道,沟通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出油腔。
[0006]进一步地,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前端与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间隙配合,后端与共用轴承5间隙配合,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前端与共用轴承5间隙配合,后端与第二联旋板泵轴承9间隙配合。
[0007]进一步地,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共用轴承5通过定位销11固定角向关系,防止工作过程中相对旋转。
[0008]进一步地,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的流道截面积比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和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的进油窗口一侧的流道截面积大,且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的流道能够在与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接触端面位置形成第一进油孔12,和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的接触端面位置形成第二进油孔13。
[0009]进一步地,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进油窗口一侧流道径向角度范围小于等于进油窗口14的径向角度范围,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出油窗口一侧流道径向角度范围小于等于出油窗口15的径向角度范围。
[0010]进一步地,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的流道截面积大于出油一侧的流道截面积。
[0011]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够减短大流量较长旋板泵定子、转子、旋板零件的长度,降低零件加工难度,通过中间共用轴承为两联旋板泵提供支撑,改善转子受力情况,增加旋板泵的设计强度。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的轴侧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的的剖示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定子剖示图;
[0015]图4为本技术共用轴承示意图;
[0016]其中,1—第一联旋板泵转子、2—第一联旋板泵轴承、3—第一联旋板泵定子、5—第一联旋板泵旋板、5—共用轴承、6

第二联旋板泵旋板、7

第二联旋板泵定子、8—第二联旋板泵转子、9—第二联旋板泵轴承、10—传动花键、11—定位销、12

第一进油孔、13

第二进油孔、14

进油窗口、15

出油窗口、16

定子进油窗口一侧流道、17

定子出油窗口一侧流道、18

进油一侧流道、19

出油一侧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图2所示,图1中示例了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由两联旋板泵组成,其中第一联旋板泵由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一联旋板泵旋板4、共用轴承5组成,第二联旋板泵由共用轴承5、第二联旋板泵旋板6、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第二联旋板泵轴承9组成。
[0019]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前端与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间隙配合,后端与共用轴承5间隙配合,两端通过两个轴承支撑。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与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共用轴承5端面接触配合。第一联旋板泵工作时,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旋转,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的4个相互对称的旋板槽中装有四块第一联旋板泵旋板4,当转子带动旋板转动时,四块相互垂直的旋板所形成的四个容积腔逐渐发生变化,即有两部分容积由小变大形成真空而将油液从进口窗口吸入,同时另两部分容积不断减小,对容积腔内的油液产生挤压作用,使油液从出油窗口排出。
[0020]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前端与共用轴承5间隙配合,后端与第二联旋板泵轴承9间隙配合,两端通过两个轴承支撑。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与第二联旋板泵轴承9、共用轴承5端面接触配合。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后端和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前端通过花键10传动。第一联旋板泵工作时,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带动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旋转,第二联旋板泵轴承、定子、转子、旋板所形成的四个容积腔逐渐发生变化,不断吸油和排油。
[0021]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共用轴承5、通过定位销1固定角向关系,防止工作过程中相对旋转。
[0022]如图3所示,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进油窗口一侧设置有流道16,出油窗口一侧设置有流道17。进油窗口一侧流道16径向角度范围小于等于进油窗口14的径向角度范围,出油窗口一侧流道17径向角度范围小于等于出油窗口15的径向角度范
围。
[0023]如图4所示,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设置有流道18,出油一侧设置有流道19。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流道18可以沟通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进油窗口一侧流道16,实现第一联旋板泵和第二联旋板泵进油腔沟通。出油一侧流道19可以沟通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出油窗口一侧流道17,实现第一联旋板泵和第二联旋板泵出油腔沟通。为增大进油面积,提高产品高空效率,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流道18流道截面积大于出油一侧的流道截面积。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的流道截面积比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和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的进油窗口一侧的流道截面积大,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的流道能够在与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接触端面位置形成第一进油孔12,和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的接触端面位置形成第二进油孔13,增大了进油面积,提高产品高空效率。
[0024]本技术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采用将一个长的旋板泵设计为两个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一联旋板泵旋板(4)、共用轴承(5)、第二联旋板泵旋板(6)、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第二联旋板泵轴承(9)、传动花键(10),其中,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和共用轴承(5)支撑,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两端通过共用轴承(5)和第二联旋板泵轴承(9)支撑,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后端和第二联旋板泵转子(8)前端通过花键(10)传动,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共用轴承(5)固定角向关系,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进油窗口一侧以及共用轴承(5)进油一侧均设置有流道,沟通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进油腔,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出油窗口一侧以及共用轴承(5)出油一侧设置有流道,沟通第一联旋板泵定子(3)、第二联旋板泵定子(7)出油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联串联分体式旋板泵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联旋板泵转子(1)前端与第一联旋板泵轴承(2)间隙配合,后端与共用轴承(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明葛中伟陈彬郑鹏赵博齐鹏飞李一伦徐连奎孙慧龙栗煜轩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