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及双头铣床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3122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属于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包括:定子外壳,所述定子外壳为空心结构,其空心处为第一容置腔;转轴,所述转轴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且所述转轴为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空心结构;冷却腔,所述转轴的空心结构为冷却腔;导液管,所述导液管的一端通入所述冷却腔中,用于向所述容置腔中通入冷却液以对转轴进行冷却降温;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开设于所述转轴上并将所述冷却腔与第一容置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电机发热导致电机加工精度和稳定性低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电机转子和定子进行循环冷却以提高电机在工作时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电机在工作时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电机在工作时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及双头铣床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及双头铣床。

技术介绍

[0002]电机是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但随着电机性能的提升,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高,若不及时地将电机内部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将导致电机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电机内部温度升高将有可能会造成电机的主轴发生热变形,导致以电机作为动力源的设备在工作时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较低。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对电机的定子进行降温冷却,但若只是对电机的定子进行降温,其冷却效果不够彻底,还是会导致电机主轴的温度升高,甚至导致电机主轴发生热变形,影响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定子外壳,所述定子外壳为空心结构,其空心处为第一容置腔;转轴,所述转轴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且所述转轴为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空心结构;冷却腔,所述转轴的空心结构为冷却腔;导液管,所述导液管的一端通入所述冷却腔中,用于向所述容置腔中通入冷却液以对转轴进行冷却降温;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开设于所述转轴上并将所述冷却腔与第一容置腔相连通。
[0005]优选地,所述电机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为空心结构,其空心处为第二容置腔,其中,所述定子外壳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且所述定子外壳两端端部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定子外壳与所述箱体之间存在间隙。
[0006]优选地,所述定子外壳的底部开设有冷却液排出孔,所述冷却液排出孔将所述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相连通;所述定子外壳的外周上还设有环形的冷却液导流槽。
[0007]优选地,所述电机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却液补充装置,所述冷却液补充装置与所述导液管远离通入冷却腔中的一端相连;冷却液回收装置,所述冷却液回收装置设于所述转轴具有开口一端的正下方。
[0008]优选地,所述冷却液补充装置为方形具有空心结构的容器,其空心处为第三容置腔;所述冷却液回收装置为方形具有空心结构的无盖容器,其空心处为第四容置腔。
[0009]优选地,所述冷却液补充装置的侧壁上开设有冷却液注入口,所述冷却液注入口将第三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相连通;所述冷却液回收装置的侧壁上开设有冷却液回收孔,所述冷却液回收孔将第四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相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电机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与冷却液回收装置相连。
[0011]优选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抽取泵,所述抽取泵将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冷却液补
充装置相连。
[0012]优选地,所述电机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定子,所述定子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以及缠绕于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所述出液口包括第一喷液口和第二喷液口,其中,所述第一喷液口和第二喷液口分别正对所述定子绕组的两个端部。
[0013]还提供了一种双头铣床,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铣刀,所述铣刀与所述转轴封闭的一端相连。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5]通过将转轴设置为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空心结构,通过在转轴中设置冷却腔,通过在冷却腔中设置导液管,通过导液管向容置腔中通入冷却液,通过在转轴上设置出液口,通过设置冷却装置将冷却液回收装置与冷却液补充装置相连,解决了电机发热导致电机加工精度和稳定性低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电机转子和定子进行循环冷却以提高电机在工作时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中箱体与定子外壳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0020]1、定子外壳;11、第一容置腔;12、冷却液排出孔;13、冷却液导流槽;
[0021]2、转轴;21、冷却腔;
[0022]3、导液管;
[0023]4、出液口;41、第一喷液口;42、第二喷液口;
[0024]5、定子;51、定子铁芯;52、定子绕组;
[0025]6、箱体;61、第二容置腔;
[0026]7、冷却液补充装置;71、第三容置腔;72、冷却液注入口;
[0027]8、冷却液回收装置;81、第四容置腔;82、冷却液回收孔;
[0028]9、冷却装置;91、抽取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0031]实施例一
[0032]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所述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为应用于电机中,对电机进行散热和冷却。其包括定子外壳1,设置于所述定子外壳1中的转轴2,设置于所述转轴2中的冷却腔21,与所述冷却腔21相连的导液管3,以及开设于所述转轴2上的出液口4。
[0033]所述定子外壳1为圆柱形空心结构,其空心处为第一容置腔11,所述转轴2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中。其中,所述转轴2为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空心结构,其空心处为冷却腔21,所述冷却腔21设置于转轴2中,且沿所述转轴2的轴向方向设置;所述导液管3为L形结构,且所述导液管3的一端通入所述冷却腔21中,用于将冷却液导入转轴2的空心结构中,利用冷却液吸收转轴2上的热量,从而对转轴2进行冷却降温。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冷却液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冷却油,也可以是润滑油等其他具有冷却效果的液态冷却媒介,当然,作为本技术优选地实施例,所述冷却液为冷却油,冷却油具有局部不导磁、不易燃、不导电以及导热好的特性,使用冷却油作为冷却液对电机磁路无影响,散热效率更高。
[0034]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口4设于所述转轴2上,并将所述冷却腔21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1相连通。电机在工作过程中,转轴2将进行高速旋转,在转轴2高速旋转的效果下,冷却腔21中的冷却液将因离心作用而从所述出液口4被甩出至第一容置腔11中。
[0035]公知地,电机包括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外壳,所述定子外壳为空心结构,其空心处为第一容置腔;转轴,所述转轴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且所述转轴为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空心结构;冷却腔,所述转轴的空心结构为冷却腔;导液管,所述导液管的一端通入所述冷却腔中,用于向所述容置腔中通入冷却液以对转轴进行冷却降温;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开设于所述转轴上并将所述冷却腔与第一容置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为空心结构,其空心处为第二容置腔,其中,所述定子外壳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且所述定子外壳两端端部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定子外壳与所述箱体之间存在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外壳的底部开设有冷却液排出孔,所述冷却液排出孔将所述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相连通;所述定子外壳的外周上还设有环形的冷却液导流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液补充装置,所述冷却液补充装置与所述导液管远离通入冷却腔中的一端相连;冷却液回收装置,所述冷却液回收装置设于所述转轴具有开口一端的正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建民李玉琴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埃姆克伺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