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043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包括:格栅单元,U形安装框,承力单元,左侧接触条和右侧接触条;格栅单元包括格栅框架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格栅框架内部的格栅本体;所述U形安装框开设有与所述格栅框架相接触的安装槽,所述格栅框架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承力单元通过连接套筒滑动套于U形安装框的套杆上,并通过接触条固定。该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具有能够使格栅本体不会因水的冲击而发生弯曲凹陷的功能。功能。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利工程中,常常会通过整流栅对较大动能和紊动强度的水流拦截,而格栅一般安装在水流通道内设置的承力框架内,以防止格栅在通道内发生移动,因此需要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
[0003]现有的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存在以下不足: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会将格栅周边焊接有一个刚性框,然后将刚性框安装在承力框架内,这样虽然能够防止格栅发生移动,但是格栅一般面积较大,受到的水流冲击力也较大,长时间使用后很可能会使格栅沿着水流动的方向发生弯曲凹陷,进而造成格栅与刚性框的连接处发生断裂,影响格栅对悬浮物和漂浮物的拦截,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包括:格栅单元(1),U形安装框(2),承力单元(3),左侧接触条(4)和右侧接触条(5);
[0007]所述格栅单元(1)包括格栅框架(101)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格栅框架(101)内部的格栅本体(102);
[0008]所述U形安装框(2)开设有与所述格栅框架(101)相接触的安装槽(201),所述格栅框架(101)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201)内;
[0009]所述U形安装框(2)的正面左侧,固定安装至少一个左侧套杆(202)和至少一个左侧螺纹杆(203);所述U形安装框(2)的正面右侧,固定安装至少一个右侧套杆(204)和至少一个右侧螺纹杆(205);
[0010]所述承力单元(3)设置于所述U形安装框(2)的外侧,所述承力单元(3)包括由至少一个承力环连接形成的承力主体(301);所述承力主体(301)位于所述格栅本体(102)的外侧;所述承力主体(301)的左侧通过左连接套筒(302)滑动套于所述左侧套杆(202)上;所述承力主体(301)的右侧通过右连接套筒(303)滑动套于所述右侧套杆(204)上;
[0011]所述左侧接触条(4)通过所述左侧螺纹杆(203),实现与所述U形安装框(2)左侧的连接固定,并且,所述左侧接触条(4)的端部压于所述左连接套筒(302)的外面;所述右侧接触条(5)通过所述右侧螺纹杆(205),实现与所述U形安装框(2)右侧的连接固定,并且,所述右侧接触条(5)的端部压于所述右连接套筒(303)的外面。
[0012]优选的,所述左侧套杆(202)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左侧螺纹杆(203)位于两个
所述左侧套杆(202)的中间位置;
[0013]所述右侧套杆(204)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右侧螺纹杆(205)位于两个所述右侧套杆(204)的中间位置。
[0014]优选的,所述承力主体(301)包括位于中心位置的第一承力环(3011),所述第一承力环(3011)的左上角位置、左下角位置、右上角位置和右下角位置,各设置有一个第二承力环(3012),所述第一承力环(3011)通过斜连杆(3013)与各个所述第二承力环(3012)相连;各个所述第二承力环(3012)之间通过直连杆(3014)连接形成矩形结构。
[0015]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二承力环(3012)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04),所述连接杆(304)远离所述第二承力环(301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套筒(302)或所述右连接套筒(303)。
[0016]优选的,所述左侧接触条(4)和所述右侧接触条(5)的结构相同,左右对称设置。
[0017]优选的,所述左侧接触条(4)包括接触条本体(401),所述接触条本体(401)开设有滑动套孔(402)和穿孔(403);
[0018]所述滑动套孔(402)滑动套于所述左侧套杆(202)上,并与所述左侧套杆(202)相接触;
[0019]所述穿孔(403)套于所述左侧螺纹杆(203)上,并采用螺母(6)锁紧。
[0020]优选的,所述左侧套杆(202)活动套接左侧弹簧(7);所述左侧弹簧(7)的一端与所述U形安装框(2)的正面相抵,所述左侧弹簧(7)的另一端与所述左连接套筒(302)的背面相抵;
[0021]所述右侧套杆(204)对称安装右侧弹簧(8)。
[002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具有以下优点:
[0023]1、该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通过设置U形安装框、承力单元和接触条,格栅框架滑动连接在U形安装框的安装槽内,通过套杆与连接套筒的配合将承力单元与U形安装框滑动连接,使承力单元与格栅本体相抵,之后将接触条滑动连接在套杆上,并使接触条通过螺纹杆的螺纹连接在U形安装框,从而将承力单元固定在U形安装框上,通过承力单元能够使格栅本体不会因为水的冲击而发生弯曲凹陷,装置具有能够使格栅本体不会因水的冲击而发生弯曲凹陷的功能。
[0024]2、该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通过设置弹簧,弹簧活动套接在套杆上且处于U形安装框和承力单元的连接套筒之间,当承力单元与格栅本体相抵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拆卸格栅框架时,取下螺纹杆上连接的螺母,通过弹簧的弹性作用,能够使承力单元自动向远离格栅本体的方向移动,便于对格栅框架进行拆卸,装置具有能够便于对格栅框架进行拆卸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的爆炸图;
[0027]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U形安装框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承力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接触条的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
[0031]1、格栅单元;101、格栅框架;102、格栅本体;
[0032]2、U形安装框;201、安装槽;202、左侧套杆;203、左侧螺纹杆;204、右侧套杆;205、右侧螺纹杆;
[0033]3、承力单元;301、承力主体;3011、第一承力环;3012、第二承力环;3013、斜连杆;3014、直连杆;302、左连接套筒;303、右连接套筒;304、连接杆;
[0034]4、左侧接触条;401、接触条本体;402、滑动套孔;403、穿孔;
[0035]5、右侧接触条;
[0036]6、螺母;
[0037]7、左侧弹簧;
[0038]8、右侧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单元(1),U形安装框(2),承力单元(3),左侧接触条(4)和右侧接触条(5);所述格栅单元(1)包括格栅框架(101)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格栅框架(101)内部的格栅本体(102);所述U形安装框(2)开设有与所述格栅框架(101)相接触的安装槽(201),所述格栅框架(101)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201)内;所述U形安装框(2)的正面左侧,固定安装至少一个左侧套杆(202)和至少一个左侧螺纹杆(203);所述U形安装框(2)的正面右侧,固定安装至少一个右侧套杆(204)和至少一个右侧螺纹杆(205);所述承力单元(3)设置于所述U形安装框(2)的外侧,所述承力单元(3)包括由至少一个承力环连接形成的承力主体(301);所述承力主体(301)位于所述格栅本体(102)的外侧;所述承力主体(301)的左侧通过左连接套筒(302)滑动套于所述左侧套杆(202)上;所述承力主体(301)的右侧通过右连接套筒(303)滑动套于所述右侧套杆(204)上;所述左侧接触条(4)通过所述左侧螺纹杆(203),实现与所述U形安装框(2)左侧的连接固定,并且,所述左侧接触条(4)的端部压于所述左连接套筒(302)的外面;所述右侧接触条(5)通过所述右侧螺纹杆(205),实现与所述U形安装框(2)右侧的连接固定,并且,所述右侧接触条(5)的端部压于所述右连接套筒(303)的外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整流栅用的承力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套杆(202)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左侧螺纹杆(203)位于两个所述左侧套杆(202)的中间位置;所述右侧套杆(204)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右侧螺纹杆(205)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冷雪松郭建涛邢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