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耐久混凝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7063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耐久混凝土,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每立方所述混凝土的原料配比包括:水泥273~293kg/m3、胶凝材料总量为340~450kg/m3、砂703~710kg/m3、石1064~1099kg/m3、外加剂9.66~10.35kg/m3、聚丙烯纤维0.9~1.2kg/m3和余量水;所述胶凝材料包括粉煤灰105~113kg/m3、S95矿粉42~45kg/m3和防水剂29~32kg/m3;采用本方案,通过制备混凝土组合配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早期抗裂缝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增强了自身耐久性。了自身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耐久混凝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高耐久混凝土。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川地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的附存条件,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附存与填土层的上层滞水,二是基岩裂隙水;其中上层滞水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地表,赋存与地表填土层,大气降水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变化大,且不稳定。而基岩裂隙水为地下水,地下水的流动,将所含石膏溶蚀,并顺溶蚀孔或裂隙形成网络状的风化带溶蚀孔和溶隙,为地下水的补给、储集、径流创造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形成风化带含水层;但由于泥岩质软,裂隙多为微张或闭合状,且溶孔溶隙的发育深度受地下水动力条件的限制,当深度较大时,溶蚀孔洞减少,溶隙也减少,含水量下降;该含水层地下水富集规律性较差。而地下水埋藏较浅,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灌溉入渗和沟渠入渗是区内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山前台地区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地形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大多流向地势低洼地带或沿裂隙下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大气蒸发,其次向附近河谷或者地势低洼处排泄。
[0003]由于地下水中存在硫酸盐和其流向的不规律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地下水中的硫酸盐对混凝土有着很强的侵蚀力,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提高抗地下水硫酸盐侵蚀、早期抗裂缝的耐久性更高的混凝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耐久混凝土,采用本方案,通过制备混凝土组合配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早期抗裂缝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增强了自身耐久性。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高耐久混凝土,每立方所述混凝土的原料配比包括:水泥273~293kg/m3、胶凝材料总量为340~450kg/m3、砂703~710kg/m3、石1064~1099kg/m3、外加剂9.66~10.35kg/m3、聚丙烯纤维0.9~1.2kg/m3和余量水;所述胶凝材料包括粉煤灰105~113kg/m3、S95矿粉42~ 45kg/m3和防水剂29~32kg/m3。
[0007]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由于地下水中存在硫酸盐和其流向的不规律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地下水中的硫酸盐对混凝土有着很强的侵蚀力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高耐久混凝土,采用本方案,通过制备混凝土的组合配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裂缝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增强了自身耐久性;具体的,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的原则是在保证抗压强度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抗拉、抗折强度,同时从减小水泥用量与用水量两个方面减小混凝土的温度收缩与干燥收缩,并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当地原材料性能、施工时外界环境条件,确定施工所需的混凝土工作性能,主要是混凝土的坍落度、扩展度等方面,以此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早期抗裂缝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0008]进一步优化,每立方所述混凝土中的最大水胶比为0.4;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为340kg/m3,用于减小水的用量,以此使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等级达到L

V级要求;抗硫酸盐结晶破坏性能等级达到KS90;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Q
‑Ⅲ
;抗碳化性能等级T
‑Ⅳ

[0009]进一步优化,所述外加剂为减水剂,所述减水剂采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按照《混凝土外加剂》GB8076进行检验,与水泥适应性好。
[0010]进一步优化,每立方所述混凝土中总碱量不大于3kg/m3;用于减少混凝土中的碱性,如 Na2O等的含量,防止自身的碱性过多产生侵蚀性能,提高了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0011]进一步优化,每立方所述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含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三氧化硫的含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本方案中,降低了混凝土自身氯离子和三氧化硫的含量,用于防止钢筋锈蚀与混凝土开裂。
[0012]进一步优化,所述水泥采用42.5级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本方案中,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号;所选用水泥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且质量稳定、与外加剂适应性好;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经试验确定,大体积浇筑的混凝土避免采用高水化热水泥。
[0013]进一步优化,所述粉煤灰采用II级以上粉煤灰;本方案中,粉煤灰掺到混凝土中后,能降低水化热,减少干缩,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但早期强度较低。故粉煤灰采用II级以上粉煤灰,技术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0014]进一步优化,所述砂采用Ⅱ区中砂,所述石采用5~31.5mm碎石;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粒径较大、级配良好、弹性模量较大的坚硬粗骨料,石子采用破碎卵石,其含泥量应控制在1%以内;配制大体积混凝土的粗骨料的连续级配为5~40mm;细骨料采用中、粗砂,其含泥量应控制1%~1.5%,平均粒径大于0.5mm。因此,机制砂选用Ⅱ区中砂,级配合理,含泥量低;碎石选用5~31.5mm碎石,碎石级配合理,压碎值小,硬度高,含泥量低。
[0015]进一步优化,所述混凝土入泵坍落度为160~200mm;具有良好的和易度。
[0016]进一步优化,养护所述混凝土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差小于25℃,所述混凝土表面和大气温差小于20℃;由于混凝土的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步骤之一;对于高耐久混凝土,由于水胶比小,浇筑以后泌水量很少。当混凝土表面蒸发失去的水分得不到充分补充时,使混凝土塑性收缩加剧,而此时混凝土尚不具有抵抗变形所需的强度,就容易导致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影响耐久性和强度。另外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大,水化温升高,由此导致的自收缩和温度应力也在加大,对于流动性很大的高性能混凝土,由于胶凝材料量大,在大型竖向构件成型时,会造成混凝土表面浆体所占比例较大,而混凝土的耐久性受近表层影响最大,所以加强表层的养护对高性能混凝土显得尤为重要。
[0017]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耐久混凝土,采用本方案,通过制备混凝土组合配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早期抗裂缝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增强了自身耐久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0]实施例1
[0021]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高耐久混凝土,每立方所述混凝土的原料配比包括:水泥273~ 293kg/m3、胶凝材料总量为340~450kg/m3、砂703~710kg/m3、石1064~1099kg/m3、外加剂 9.66~10.35kg/m3、聚丙烯纤维0.9~1.2kg/m3和余量水;所述胶凝材料包括粉煤灰105~ 113kg/m3、S95矿粉42~45kg/m3和防水剂29~32kg/m3。
[0022]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由于地下水中存在硫酸盐和其流向的不规律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地下水中的硫酸盐对混凝土有着很强的侵蚀力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耐久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每立方所述混凝土的原料配比包括:水泥273~293kg/m3、胶凝材料总量为340~450kg/m3、砂703~710kg/m3、石1064~1099kg/m3、外加剂9.66~10.35kg/m3、聚丙烯纤维0.9~1.2kg/m3和余量水;所述胶凝材料包括粉煤灰105~113kg/m3、S95矿粉42~45kg/m3和防水剂29~32kg/m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耐久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每立方所述混凝土中的最大水胶比为0.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耐久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剂为减水剂,所述减水剂采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耐久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每立方所述混凝土中总碱量不大于3kg/m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崇贤谢勇邹明君辛朝刚周俊叶光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