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6244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12
热交换器(1)包括:内管(2);形成于内管(2)的内部的第1流路(3);在内管(2)的径向外侧同轴状地配置的外管(4);形成于内管(2)与外管(4)之间的第2流路(5);在外管(4)的轴向上将第2流路(5)分隔成多个空间(S1)~(S5)的环状的分隔壁(P1)~(P4);以及形成于分隔壁(P1)~(P4)的周向的一个部位的空间出口(E),空间(S1)~(S5)构成为使第2流体绕第2轴(Y)旋转,该第2轴(Y)与位于外管(4)的中心的第1轴(X)正交。交。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及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热交换器及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热交换器,具备内管和外管的双重管结构的热交换器是公知的。在该热交换器中,在内管的内部形成有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第2流路,在各流路中流动的流体彼此进行热交换。
[0003]另一方面,在内燃机中,将从活塞与气缸的间隙漏出到曲轴箱内的窜缸混合气向大气排放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是公知的。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9092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在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中,考虑利用由压缩机生成的压缩空气,从窜缸混合气中分离机油的油分离器。在这样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中,通过使用上述的热交换器,例如能够将被导入油分离器的压缩空气与从EGR冷却器排出的引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抑制因压缩空气的热导致的油分离器的损伤。
[0009]另外,在使用上述热交换器的情况下,通过在外管的轴向上使外管的长度增长而较长地形成第2流路,能够增加热交换面积。
[0010]但是,即使在增加热交换面积的情况下,如果第2流路中的流体的滞留时间短,则有可能无法充分促进与在第1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热交换。
[0011]因此,本公开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内管和外管的双重管结构的热交换器中,能够充分促进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
[0012]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3]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第1流路,其形成于所述内管的内部,供第1流体流动;外管,其在所述内管的径向外侧同轴状地配置;第2流路,其形成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供第2流体流动;环状的分隔壁,其在所述外管的轴向上将所述第2流路分隔成多个空间;以及空间出口,其形成于所述分隔壁的周向的一个部位,用于使所述第2流体从上游侧的所述空间向下游侧的所述空间流动,所述空间构成为使所述第2流体绕第2轴旋转,该第2轴与位于所述外管的中心的第1轴正交。
[0014]优选的是,所述分隔壁形成为C字状。
[0015]优选的是,还包括入口部,其形成于所述外管的外周面,用于向所述第2流路内导入所述第2流体,位于所述入口部的中心的第3轴与所述第1轴和所述第2轴正交。
[0016]优选的是,所述第1轴的轴向上的所述空间的长度被设定为与所述外管的内径相同的长度。
[0017]优选的是,所述分隔壁设有多个,相邻的所述分隔壁的空间出口彼此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第1轴相互轴对称的位置。
[0018]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案,提供一种内燃气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具备所述热交换器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包括:进气通路;设于所述进气通路的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以及供作为所述第1流体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通路,所述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窜缸混合气通路,其供窜缸混合气流动;油分离器,其设于所述窜缸混合气通路,利用由所述压缩机生成的作为所述第2流体的压缩空气从窜缸混合气中分离机油;以及空气通路,其用于从比所述压缩机靠下游侧的所述进气通路取出压缩空气,并将其导入所述油分离器,从所述制冷剂通路向所述热交换器的第1流路导入制冷剂,所述热交换器的第2流路构成所述空气通路的一部分。
[0019]优选的是,所述内燃机包括:EGR通路,其用于使EGR气体在所述进气通路内回流;以及EGR冷却器,其设于所述EGR通路,使所述EGR气体与从所述制冷剂通路导入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所述EGR冷却器排出的制冷剂被导入到所述热交换器的第1流路。
[0020]专利技术效果
[0021]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在具备内管和外管的双重管结构的热交换器中,能够充分促进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包括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内燃机的整体构成图。
[0023]图2是表示油分离器的概略构成的局部剖视图。
[0024]图3是表示热交换器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剖视图。
[0025]图4是图3的IV

IV剖视图。
[0026]图5是图3的V

V剖视图。
[0027]图6是图3的VI

VI剖视图。
[0028]图7是示出了热交换器内的第2流体(压缩空气)的流动的俯视图。
[0029]图8是示出了热交换器内的第2流体(压缩空气)的流动的左视图。
[0030]图9是示出了第1变形例的热交换器内的第2流体(压缩空气)的流动的俯视图。
[0031]图10是包括第2变形例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的内燃机的整体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此外,需注意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图中所示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各方向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决定的,与搭载内燃机10的车辆(未图示)的各方向一致。
[0033]图1是包含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100的内燃机10的整体构成图。在图中,箭头A表示进气或压缩空气的流动,箭头B表示窜缸混合气的流动,箭头G表示排气或EGR气体的流动,箭头W表示作为制冷剂的引擎冷却水的流动。
[0034]如图1所示,内燃机10是搭载于车辆的多气缸的压缩点火式内燃机即柴油引擎。车
辆是货车等大型车辆。但是,车辆和内燃机10的种类、形式、用途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车辆也可以是乘用车等小型车辆,内燃机10也可以是火花点火式内燃机即汽油引擎。此外,内燃机10也可以是车辆以外的移动体,例如是船舶、建筑机械或工业机械所搭载的内燃机。另外,内燃机10也可以并非搭载于移动体,也可以是固定式的内燃机。
[0035]内燃机10包括:引擎主体11;连接于引擎主体11的进气通路20和排气通路21;以及设于进气通路20的涡轮增压器30的压缩机31。另外,内燃机10包括:作为EGR通路的EGR管40;设于EGR管40的EGR冷却器41;以及作为供引擎冷却水流动的制冷剂通路的冷却水通路50。
[0036]虽然未图示,但引擎主体11包括:气缸盖、气缸体、曲轴箱等结构部件;以及收纳于其内部的活塞、曲轴、阀等可动部件。此外,附图标记12是与气缸盖的上部连接的气缸盖罩。
[0037]进气通路20主要由与引擎主体11(特别是气缸盖)连接的进气歧管22、以及与进气歧管22的上游端连接的进气管23界定。进气歧管22将从进气管23送来的进气分配供给到各气缸的进气口。在进气管23上从上游侧起依次设有空气滤清器24、涡轮增压器30的压缩机31、以及中冷器32。
[0038]排气通路21主要由与引擎主体11(特别是气缸盖)连接的排气歧管26、以及被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第1流路,其形成于所述内管的内部,供第1流体流动,外管,其在所述内管的径向外侧同轴状地配置,第2流路,其形成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供第2流体流动,环状的分隔壁,其在所述外管的轴向上将所述第2流路分隔成多个空间,以及空间出口,其形成于所述分隔壁的周向的一个部位,用于使所述第2流体从上游侧的所述空间向下游侧的所述空间流动;所述空间构成为使所述第2流体绕第2轴旋转,该第2轴与位于所述外管的中心的第1轴正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隔壁形成为C字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还包括入口部,其形成于所述外管的外周面,用于向所述第2流路内导入所述第2流体;位于所述入口部的中心的第3轴与所述第1轴及所述第2轴正交。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1轴的轴向上的所述空间的长度被设定为与所述外管的内径相同的长度。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隔壁设有多个;相邻的所述分隔壁的空间出口彼此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冰室佑树木村康太郎渡边博之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