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5918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第一储料槽和第二储料槽结构相同,其下端均设有多个下料槽,且第一储料槽通过下料槽连有第一下料管,第二储料槽通过下料槽连有第二下料管,下料槽内部设有均分下料块,均分下料块呈环形,其环形外表面设有多个扇形卡槽,第一驱动轴与第一储料槽下端的均分下料块同心连接,且外端依次固定套设有齿轮a和飞轮a,第二驱动轴与第二储料槽下端的均分下料块同心固定连接,且外端固定套设有飞轮b,飞轮a与飞轮b之间通过传动带连接,变频调速电机通过齿轮b与齿轮a啮合;第一下料管呈倾斜状,其下端与第二下料管连通,且第二下料管的右侧设有开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且省时高效的优点。时高效的优点。时高效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


[0001]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大部分粮食主产区都种植小麦,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小麦在播种时普遍采用机械播种,同时,播种机因其降低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提高种子的出芽率,并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广受种植户的欢迎;然而,由于现有的播种机的功能都比较单一,仅具备播种的作用,在播种的过程中,必须配合人工撒施肥料对小麦种子进行施肥,比较费工费时;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发一种结构合理且省时高效的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且省时高效的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包括支架、第一储料槽、第二储料槽、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和变频调速电机,所述支架的右端与驱动机械连接,左端的下方通过支撑杆连接有整平辊,所述第一储料槽和所述第二储料槽的结构相同,其下端均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连通有多个下料槽,其中第一储料槽固定设置于支架内部的左侧,其下端通过下料槽连接有第一下料管,第二储料槽固定设置于支架内部的右侧,其下端通过下料槽连接有第二下料管,所述下料槽的内部设置有均分下料块,所述均分下料块整体呈环形,其环形的外表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扇形的卡槽,所述第一驱动轴依次穿过第一储料槽下端的下料槽,并与均分下料块同心固定连接,且第一驱动轴的外端依次固定套设有齿轮a和飞轮a,所述第二驱动轴依次穿过第二储料槽下端的下料槽,并与均分下料块同心固定连接,且第二驱动轴的外端固定套设有飞轮b,飞轮a与飞轮b之间通过传动带连接,所述变频调速电机位于第一储料槽和第二储料槽之间,并与支架固定连接,其输出端通过减速器连接有齿轮b,齿轮b的直径小于齿轮a的直径,且齿轮b与齿轮a相啮合;所述第二下料管整体呈竖直状,其右侧固定设置有开沟器,所述第一下料管整体呈倾斜状,其下端第二下料管的中部固定连通。
[0005]所述齿轮a的直径是齿轮b直径的三倍。
[0006]所述整平辊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下料管下端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二下料管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开沟器下端的水平高度。
[0007]所述第一储料槽和所述第二储料槽的下端均呈等腰梯形状,其长度不变,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变频调速电机、齿轮a、齿轮b、飞轮a、飞轮b、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和均分下料块,使用时,利用齿轮b与齿轮a的啮合、飞轮a
和飞轮b之间通过传动带的连接,可通过变频调速电机的转动,带动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的转动,与此同时,利用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与下料槽内均分下料块的同心连接,可通过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的转动,带动均分下料块的转动,进而利用均分下料块外表面的扇形卡槽,将第一储料槽内部的肥料运送至第一下料管内以及将第二储料槽内部的种子运送至第二下料管内,之后,进入至第一下料管内部的肥料沿倾斜状的第一下料管流入至第二下料管内,并与第二下料管内的种子混合后,向下排出第二下料管的外部,并进入至开沟器开设的沟槽内,从而实现种肥同播,本技术采用此结构,省时省力且提高了种子播种以及施肥的效率;同时,本技术在使用时,可通过对变频调速电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从而对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以及均分下料块在单位时间内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进而在驱动机械匀速行驶的过程中,对种子的播种以及施肥量进行调节(变频调速电机的转速越快,驱动机械匀速行驶的过程中,种子的播种以及施肥量越大);总的,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且省时高效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0]图2是本技术中第一储料槽、第一驱动轴和下料槽之间连接的侧视图。
[0011]图3是本技术中第一储料槽、下料槽和均分下料块之间连接的正视图的剖视图。
[0012]图中:1、支架2、第一储料槽21、第一下料管3、第二储料槽31、第二下料管4、第一驱动轴41、齿轮a42、飞轮a5、第二驱动轴51、飞轮b6、变频调速电机61、齿轮b7、整平辊8、下料槽81、均分下料块82、卡槽9、开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4]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包括支架1、第一储料槽2、第二储料槽3、第一驱动轴4、第二驱动轴5和变频调速电机6,所述支架1的右端与驱动机械连接,左端的下方通过支撑杆连接有整平辊7,所述第一储料槽2和所述第二储料槽3的结构相同,其下端均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连通有多个下料槽8,其中第一储料槽2固定设置于支架1内部的左侧,其下端通过下料槽8连接有第一下料管21,第二储料槽3固定设置于支架1内部的右侧,其下端通过下料槽8连接有第二下料管31,所述下料槽8的内部设置有均分下料块81,所述均分下料块81整体呈环形,其环形的外表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扇形的卡槽82,所述第一驱动轴4依次穿过第一储料槽2下端的下料槽8,并与均分下料块81同心固定连接,且第一驱动轴4的外端依次固定套设有齿轮a41和飞轮a42,所述第二驱动轴5依次穿过第二储料槽3下端的下料槽8,并与均分下料块81同心固定连接,且第二驱动轴5的外端固定套设有飞轮b51,飞轮a42与飞轮b51之间通过传动带连接,所述变频调速电机6位于第一储料槽2和第二储料槽3之间,并与支架1固定连接,其输出端通过减速器连接有齿轮b61,齿轮b61的直径小于齿轮a41的直径,且齿轮b61与齿轮a41相啮合;所述第二下料管31整体呈竖直状,其右侧固定设置有开沟器9,所述第一下料管21整体呈倾斜状,其下端第二下料管31的中部固定连通。
[0015]所述齿轮a41的直径是齿轮b61直径的三倍,所述整平辊7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下料管31下端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二下料管31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开沟器9下端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一储料槽2和所述第二储料槽3的下端均呈等腰梯形状,其长度不变,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0016]本技术在使用前,需向第一储料槽2内加入肥料,向第二储料槽3内加入小麦种子;本技术在驱动机械的带动下匀速向前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开启变频调速电机6,利用变频调速电机6带动齿轮b61的转动,以及齿轮b61与齿轮a41的啮合、飞轮a42和飞轮b51之间通过传动带的连接,可通过变频调速电机6的转动,带动第一驱动轴4和第二驱动轴5的转动,随着第一驱动轴4和第二驱动轴5的转动,利用第一驱动轴4和第二驱动轴5与下料槽8内均分下料块81的同心连接,可带动均分下料块81的转动,进而利用均分下料块81外表面的扇形卡槽82,将第一储料槽2内部的肥料运送至第一下料管21内以及将第二储料槽3内部的种子运送至第二下料管31内,之后,进入至第一下料管21内部的肥料沿倾斜状的第一下料管21流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麦智能调节播幅种肥同播一体机,包括支架、第一储料槽、第二储料槽、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和变频调速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右端与驱动机械连接,左端的下方通过支撑杆连接有整平辊,所述第一储料槽和所述第二储料槽的结构相同,其下端均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连通有多个下料槽,其中第一储料槽固定设置于支架内部的左侧,其下端通过下料槽连接有第一下料管,第二储料槽固定设置于支架内部的右侧,其下端通过下料槽连接有第二下料管,所述下料槽的内部设置有均分下料块,所述均分下料块整体呈环形,其环形的外表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扇形的卡槽,所述第一驱动轴依次穿过第一储料槽下端的下料槽,并与均分下料块同心固定连接,且第一驱动轴的外端依次固定套设有齿轮a和飞轮a,所述第二驱动轴依次穿过第二储料槽下端的下料槽,并与均分下料块同心固定连接,且第二驱动轴的外端固定套设有飞轮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建生申占保李毓珍陈丰年马庆霞张凯远徐绍峰尚晓丽李惠娟袁建永吕永利王永刚马红平代晓娅蔡庆霞
申请(专利权)人: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