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5537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包括加压组件、组合梁、测量组件、固定支座、中部支撑组件;所述加压组件位于所述组合梁上方,且所述加压组件与所述组合梁连接,所述测量组件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测量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组合梁两端底部,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测量组件底部连接,所述中部支撑组件一端支撑于所述组合梁中部,且所述中部支撑组件另一端与地面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均匀作用力于所述组合梁上,且能够对所述组合梁上的力进行实时检测;可以准确测量出所述组合梁两端部的位移变化量,且能够对所述组合梁进行支撑;可以防止所述测量组件在工作时发生偏移或侧翻,大大加强了设备的稳定性。加强了设备的稳定性。加强了设备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钢

混凝土组合梁是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型式;它主要通过在钢梁和混凝土翼缘板之间设置剪力连接件(栓钉、槽钢、弯筋等),抵抗两者在交界面处的掀起及相对滑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工作;钢

混凝土组合梁同钢筋混凝土梁相比,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减小地震作用,减小截面尺寸,增加有效使用空间,节省支模工序和模板,缩短施工周期,增加梁的延性等,同钢梁相比,可以减小用钢量,增大刚度,增加稳定性和整体性,增强结构抗火性和耐久性等。
[0003]近年来,钢

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城市立交桥梁及建筑结构中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正朝着大跨方向发展;钢

混凝土组合梁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我国基本建设的国情,是未来结构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0004]目前,由于钢

混凝土组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会发生畸变屈曲的破化模式,而现有的用于检测钢

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的设备,在检测时,不方便操作,因此,需要对钢

混凝土组合梁的负弯矩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包括加压组件、组合梁、测量组件、固定支座、中部支撑组件;所述加压组件位于所述组合梁上方,且所述加压组件与所述组合梁连接,所述测量组件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测量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组合梁两端底部,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测量组件底部连接,所述中部支撑组件一端支撑于所述组合梁中部,且所述中部支撑组件另一端与地面连接。
[000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还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限位杆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组合梁两侧,且所述限位杆一端与地面连接。
[000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四组所述限位杆接近于所述组合梁两侧,但与所述组合梁并不接触,以防止所述组合梁由于其副板截面较窄,在受到压力时侧翻的风险,大大增加了整体设备的安全性。
[00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压组件包括工字梁、压力传感器、压力架,所述压力架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压力架分别与所述组合梁两端顶部抵接,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压力架上方,且所述压力传感器一端与所述压力架抵接,所述压力传感器另一端与所述工字梁底部抵接。
[00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通过在所述工字梁上方施加压力,可以使施加的力作用于所述组合梁两端部,进而,通过两组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出所述组合梁两端部受到的压力。
[00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套筒、第二固定板、第二套筒、弹簧片,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支座顶部,所述第一套筒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部,且所述弹簧片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内部底面抵接,所述弹簧片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底面抵接,所述第二套筒插设于所述弹簧片内部,且所述第二套筒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顶部与所述组合梁底部抵接。
[00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感应件,所述感应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的距离。
[001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当所述测量组件上产生作用力时,所述第二固定板下压所述弹簧片,可使所述弹簧片在所述第一套筒内产生形变,进而,当所述弹簧片的形变达到一定程度后,所述第二套筒可与所述第一套筒内部底面抵接,以实现对所述组合梁进行支撑;同时,通过所述感应件实时检测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以实时获取所述弹簧片的形变量。
[001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支座上设置有固定螺栓,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固定螺栓穿设于所述通孔,以通过所述固定螺栓与所述通孔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固定螺栓的固定。
[001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中部支撑组件包括中部底座、中部支撑柱、圆形放置槽、圆形支撑件;所述中部底座位于所述组合梁中部下方,且所述中部底座与地面抵接,所述中部支撑柱底部与所述中部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圆形放置槽开设于所述中部支撑柱顶部,所述圆形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圆形放置槽内,且所述圆形支撑件与所述组合梁中部底面抵接,优选的,所述圆形支撑件采用圆形钢筋。
[001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通过所述圆形支撑件与所述组合梁中部底面抵接,可以使对所述组合梁中部底面的支撑面积最小化,实现线面连接,能够增加对所述组合梁的测量精确度。
[001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首先通过所述固定螺栓和所述通孔之间的配合,使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支座上,以防止在工作中,所述测量组件发生偏移;进而施加力于所述工字梁上,通过两组所述压力架使力作用于所述组合梁两端部,进而通过所述中部支撑组件对所述组合梁中部进行支撑,在对所述组合梁两端施加压力的同时,通过所述弹簧片的形变量和所述弹簧片的弹性系数,计算所述组合梁两端部所受到的力。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通过所述加压组件可以均匀作用力于所述组合梁上,且能够对所述组合梁上的力进行实时检测;通过所述测量组件可以准确测量出所述组合梁两端部的位移变化量,且能够对所述组合梁进行支撑;通过所述固定支座和所述限位杆可以防止所述测量组件在工作时发生偏移或侧翻,大大加强了设备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附图用于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图1是本技术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的测量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的固定支座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的圆形支撑件与组合梁的连接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的中部支撑柱正视图。
[0027]图中标号说明:
[0028]1、加压组件;2、组合梁;3、测量组件;4、固定支座;5、中部支撑组件;6、限位杆;7、感应件;11、工字梁;12、压力传感器;13、压力架;31、第一固定板;32、第一套筒;33、第二固定板;34、第二套筒;35、弹簧片;311、通孔;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压组件(1)、组合梁(2)、测量组件(3)、固定支座(4)和中部支撑组件(5),所述加压组件(1)位于所述组合梁(2)上方,且所述加压组件(1)与所述组合梁(2)连接,所述组合梁(2)下方与所述测量组件(3)顶部连接,所述固定支座(4)与所述测量组件(3)底部连接,所述中部支撑组件(5)一端支撑于所述组合梁(2)中部,且所述中部支撑组件(5)另一端与地面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组件(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测量组件(3)分别设置于所述组合梁(2)两端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杆(6),所述限位杆(6)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限位杆(6)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组合梁(2)两侧,且所述限位杆(6)一端与地面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1)包括工字梁(11)、压力传感器(12)、压力架(13),所述压力架(1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压力架(13)分别与所述组合梁(2)两端顶部抵接,所述压力传感器(12)位于所述压力架(13)上方,且所述压力传感器(12)一端与所述压力架(13)抵接,所述压力传感器(12)另一端与所述工字梁(11)底部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梁负弯矩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组件(3)包括第一固定板(31)、第一套筒(32)、第二固定板(33)、第二套筒(34)和弹簧片(35),所述第一固定板(31)固定于所述固定支座(4)顶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胜斌杨洋胡胜来毛洪强唐国喜陈亮邱体军夏飞龙毛攀何玉柱田帅帅窦巍李夫凯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