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4968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船舶包括上建区域、主船体区域、舷侧外板以及多个贯穿主船体区域和上建区域的垂直梯道,位于上建区域下端处的两侧舷侧外板均向船舶内侧偏移形成外板开孔,两侧的外板开孔镜像对称设置;在每个上建甲板上围绕每个垂直梯道均设有一个过渡上建甲板区域,过渡上建甲板区域的宽度小于其所在上建甲板的宽度,上建甲板上位于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外的区域为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在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内的上建甲板横梁和上建甲板纵桁与相邻的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内的上建甲板横梁和上建甲板纵桁之间分别错位间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降低上建区域纵向构件参与总纵强度的程度,降低结构的重量和重心。心。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船舶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0002]客滚船、豪华邮轮等船舶的重量控制为重要的技术风险控制点,特别是重心,通常情况下余量比较小,经常会发生问题导致稳性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经统计分析,该类船型,结构重量约占空船重量的2/3,因此结构重量的过程控制及重量优化为控制的重点。为更好地控制重量及重心,降低上建区域参与总纵强度的程度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案。
[0003]上建区域的大型窗户区域,大型开口周界在参与总纵强度的情况下,构件尺寸需显著增加以满足总纵强度、总纵屈曲以及总纵疲劳的设计衡准,不仅导致重量的增加,对重心的影响很大。
[0004]基于上述原因,降低上建区域纵向构件,含外板及每层甲板,参与总纵强度的程度有利于控制上建的结构重量,从而可适度降低结构的重量和重心。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降低上建区域纵向构件,含外板及每层甲板,参与总纵强度的程度有利于控制上建的结构重量,从而可适度降低结构的重量和重心。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所述船舶包括上建区域、主船体区域、舷侧外板以及多个贯穿主船体区域和上建区域的垂直梯道,所述上建区域包括多层上建甲板,所述舷侧外板和垂直梯道将主船体区域和上建区域进行连接,位于上建区域下端处的两侧舷侧外板均向船舶内侧偏移形成外板开孔,两侧的外板开孔镜像对称设置;在每层上建甲板上围绕每个垂直梯道周界均设有一个过渡上建甲板区域,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在船舶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所在上建甲板的宽度,上建甲板上位于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外的区域为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在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建甲板横梁,在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建甲板横梁,第一上建甲板横梁与相邻第二上建甲板横梁之间错位间隔设置,在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建甲板纵桁,在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建甲板纵桁,所述第一上建甲板纵桁的一端或两端与相邻的第二上建甲板纵桁之间错位设置或间隔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上建区域沿船舶长度方向的连续长度大于船舶总长度的60%。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建甲板的层数大于等于2。
[0009]进一步的,在船舶高度方向上,所述上建区域每层的高度大于2.5m。
[0010]进一步的,所述垂直梯道的四周通过梯道侧壁与其周侧的舱室分隔,所述梯道侧壁贯穿主船体区域和上建区域;在每个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的船舶宽度方向上均间隔平行设有四个第一上建甲板纵桁垂直梯道位于中间两个第一上建甲板纵桁之间,中间两个第
一上建甲板纵桁分别位于垂直梯道的左右两侧面上,外侧两个上建甲板纵桁位于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左右两侧边所在的纵平面内。
[0011]进一步的,在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内的第一上建甲板横梁均位于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内两个相邻的第二上建甲板横梁的正中间。
[0012]进一步的,在所述垂直梯道前侧壁和与垂直梯道前侧面相邻的第二上建甲板横梁之间设有一第一上建甲板横梁。
[0013]进一步的,在所述垂直梯道后侧壁和与垂直梯道后侧壁相邻的第二上建甲板横梁设之间有一第一上建甲板横梁。
[0014]本专利技术的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上建区域与主船体区域连接端的两侧舷侧外板设有外板开孔,外板开孔由一定高度范围内的舷侧外板向船舶内侧内移而成,从而将上建区域的舷侧外板与主船体区域的舷侧外板设计为不连续形式,根据布置的要求尽可能地全长范围内无连续,实现降低上建区域参与总纵强度的目的;在上建甲板上设有围绕垂直梯道周侧的过渡上建甲板区域,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内的上建甲板横梁和上建甲板纵桁与外围上建甲板区域的上建甲板横梁和上建甲板纵桁错位设置或间隔设置,此结构形式可有效地减少梯道结构的受力传递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外,从而减弱上建甲板区域参与总纵强度的程度。本专利技术通过降低上建区域纵向构件,含外板及每层甲板,参与总纵强度的程度,有利于控制上建的结构重量,从而可适度降低结构的重量和重心。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船舶横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渡上建甲板区域与垂直梯道分布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垂直梯道分布的船舶长度范围内上建甲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船舶纵剖面图。
[0016]其中,1

上建区域,2

主船体区域,3

垂直梯道,4

上建甲板,5

舷侧外板,21

第一上建甲板横梁,22

第二上建甲板横梁,23

第一上建甲板纵桁,24

第二上建甲板纵桁,31

梯道侧壁,41

过渡上建甲板区域,42

外围上建甲板区域,51

外板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

图4所示的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所述船舶包括上建区域1、主船体区域2、舷侧外板5以及多个贯穿主船体区域2和上建区域1的垂直梯道3(如图4阴影部分所示),所述上建区域1包括四层上建甲板4,所述舷侧外板5和垂直梯道3将主船体区域2和上建区域1进行连接,位于上建区域1下端处的两侧舷侧外板5均向船舶内侧偏移形成外板开孔51,两侧的外板开孔51镜像对称设置;上建区域1沿船舶长度方向的连续长度大于船舶总长度的60%,在船舶高度方向上,上建区域1每层的高度大于2.5m;在每层上建甲板4上围绕每个垂直梯道3周界均设有一个过渡上建甲板区域41,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41在船舶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所在上建甲板4的宽度,上建甲板4上位于过渡上建甲板区域41外的区域为外围上建甲板区域42;在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41内设有第一上建甲板横梁21,在所述外围上建甲板区域42内设有第二上建甲板横梁22,所述第一上建甲板横梁21与相邻第
二上建甲板横梁22之间错位间隔设置,位于外围上建甲板区域42内两个相邻的第二上建甲板横梁22的正中间;在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41内设有第一上建甲板纵桁23,在外围上建甲板区域42内设有第二上建甲板纵桁24,所述第一上建甲板纵桁23的一端或两端与相邻的第二上建甲板纵桁24之间错位设置或间隔设置;所述垂直梯道3的四周通过梯道侧壁31与其周侧的舱室分隔,所述梯道侧壁31贯穿主船体区域2和上建区域1;在每个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41的船舶宽度方向上均间隔平行设有四个第一上建甲板纵桁23,垂直梯道3位于中间两个第一上建甲板纵桁23之间,中间两个第一上建甲板纵桁23分别位于垂直梯道3的左右两侧面上,外侧两个第一上建甲板纵桁23位于过渡上建甲板区域41左右两侧所在的纵平面内在所述垂直梯道3前侧面和与垂直梯道3前侧面相邻的第二上建甲板横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所述船舶包括上建区域、主船体区域、舷侧外板以及多个贯穿主船体区域和上建区域的垂直梯道,所述上建区域包括多层上建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舷侧外板和垂直梯道将主船体区域和上建区域进行连接,位于上建区域下端处的两侧舷侧外板均向船舶内侧偏移形成外板开孔,两侧的外板开孔镜像对称设置;在每层上建甲板上围绕每个垂直梯道周界均设有一个过渡上建甲板区域,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在船舶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所在上建甲板的宽度,上建甲板上位于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外的区域为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在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建甲板横梁,在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建甲板横梁,第一上建甲板横梁与相邻第二上建甲板横梁之间错位间隔设置,在所述过渡上建甲板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建甲板纵桁,在外围上建甲板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建甲板纵桁,所述第一上建甲板纵桁的一端或两端与相邻的第二上建甲板纵桁之间错位设置或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建区域沿船舶长度方向的连续长度大于船舶总长度的6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上建区域结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建甲板的层数大于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勇赵彤晖蒋永旭田正军吉春正罗良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友联修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