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滚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266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清洁滚轮,主要包括:一主体,一上固定盖,一下固定盖,及一贯穿轴,贯穿下固定盖、主体及上固定盖,使各元件组合成一体。该清洁滚轮利用贯穿轴向上的推力或向下的拉力达到组合及拆卸清洁滚轮的目的。拆装过程简单及易于拆卸;由于各元件结构简单,在拆组过程中不会造成元件断裂的危险,提高了安全性。(*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关于一种清洁滚轮,特别是指一种用以沾黏编织品上毛发、细屑等小杂物的清洁滚轮。一般习用处理编织品上毛发、细屑等小杂物有下列几种方式1.吸尘器吸取,适于大面积处理,但体积大。2.胶带沾粘,适于小面积处理,但清理面积均受胶带宽度限制,而且手会酽碰到欲处理部分造成二次污染。3.清洁滚轮滚动沾粘杂物等处置方式。清洁滚轮因具可重覆使用、体积小易于收纳及携带方便等特性,目前已广泛被大众使用。如图4所示为习用清洁滚轮结构,其中包括一主体1,概呈中空管体,其外侧设有清洁用黏胶体;及一左固定盖2,设置于主体左端;及一右固定盖3,设置于主体右端;及一T型握把4,其前端延设左固定臂4A,右固定臂4B,以套持左固定盖2、本体1、右固定盖3,使各元件组合成一体。然而该清洁滚轮结构中,由于T型握把元件结构复杂,安装清洁滚轮时,需施力将两固定臂扳开,才能置入清洁滚轮。拆卸清洁滚轮时,需施力将两固定臂扳开,才能取出清洁滚轮。拆装过程繁琐且不易。其次,施力将两固定臂扳开,施力过大易导致左右二弯角4及4D断裂,毁损T型握把,而造成使用者受到伤害,安全性欠佳。再者,拆装过程中施力过大会毁损T型握把,施力过小则无法扳开两固定臂,进行拆装清洁滚轮的工作,使整组清洁滚轮拆装难度提高。由于以上原因,习用清洁滚轮结构实有拆装过程繁琐、不易拆装及安全性不佳的问题,本设计人有鉴于此,乃苦思细索,积极研究。加以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研发的经验,并经不断试验及改良,终于创作出本技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拆装过程简单的清洁滚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拆装的清洁滚轮。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佳的清洁滚轮。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下述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清洁滚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概呈中空管体,其外侧设有清洁用黏胶体;一上固定盖,设置于主体上端,由一中央设有孔的圆形板体及多个等间距隔开设于该圆形板体底部的凸出支脚所组成;一下固定盖,设置于主体下端,由一中央设有孔的圆形板体及多个等间距隔开设于该圆形板体顶部的凸出支脚所组成;一贯穿轴,概呈中空筒体,其中段设有一下定位部;其顶端设有一上定位部;其顶部设有多个沟槽;其末端至下定位部之间设为一握持部;上固定盖支脚摩擦地套入在主体上端内孔,下固定盖支脚摩擦地套入在主体下端内孔;贯穿轴贯穿下固定盖、主体及上固定盖,使各元件组合成一体。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可作进一步的发展所述的上、下固定盖直径小于主体外径,由多个凸出支脚所形成的外径略小于主体内孔;中央内孔小于上、下定位部的外径。所述的上定位部顶端设有倒角。所述的上定位部设有切边。所述的握持部设有渐大端。应用本技术的清洁滚轮,利用贯穿轴向上的推力或向下的拉力达到组合及拆卸清洁滚轮的目的。由此可知该技术的清洁滚轮可达拆装过程简单及易于拆卸的目的。其次,由于各元件结构简单,在拆组过程中不会造成元件断裂的危险,提高安全性。本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元件及其功效兹采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相关图式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为本技术清洁滚轮的组合剖面图。图2是为上固定盖、主体与下固定盖的组合关系剖面图。图2A为图2的Z-Z剖面图。图3是为贯穿轴正视图。图3A是为贯穿轴侧视图。图4是为习用清洁滚轮的立体组合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清洁滚轮,其中包括一主体20,概呈中空管体,其外侧设有清洁用黏胶体及一上固定盖10,设置于主体20上端;及一下固定盖30,设置于主体20下端;及一贯穿轴40,用于贯穿下固定盖30、主体20及上固定盖10,各元件组合成一体。如图2及2A所示,上固定盖10,设置于主体20上端,是由一中央设有孔12的圆形板体;及若干个等间距隔开设于该图形板体底部的凸出支脚11所组成。下固定盖30,设置于主体20下端,是由一中央设有孔32的圆形板体,及若干个等间距隔开设于该圆形板体顶部的凸出支脚31所组成。如图3所示,贯穿轴40,概呈一中空筒体,其末端设为一握持部46;其中段设有一下定位部41;其顶端设有一上定位部42;其顶部设有若干沟槽43,将上定位部42分成若干部分。如图1所示,上固定盖10的凸出支脚11摩擦地套入主体20上端的内孔,下固定盖30的凸出支脚31也摩擦地套入主体20下端的内孔再利用贯穿轴40贯穿。贯穿轴40,由沟槽43向内压缩作用,使顶部缩小通过孔12及孔32,继而将下定位部41撑住下固定盖30,上定位部42抵住上固定盖10,予以定位;所以孔12及孔32需小于下定位部41及上定位部42的外径;并且下定位部41及上定位部42之间的距离大于上固定盖10、主体20及下固定盖30组合后长度,才能容纳清洁滚轮;握持部46呈上小下大的圆锥状,是用于握持整组清洁滚轮进行工作。为使贯穿轴40易于拆装,其可增设如图3A所示,上定位部42设有切边44,用于使贯穿轴在无干涉状况下通过孔12及孔32。如图3所示,上定位部42顶端设有倒角45,是用于导引贯轴40通过孔12及孔32。拆卸清洁滚轮方法为向内压贯穿轴40顶端,使贯穿轴顶端缩小,向后退出孔11,使贯穿轴40与上固定盖10及主体20分离。综上所述,本技术利用贯穿轴向上的推力或向下的拉力达到组合及拆卸清洁滚轮的目的。由此可知该技术的清洁滚轮可达拆装过程简单及易于拆卸的目的。其次,由于各元件结构简单,在拆组过程中不会造成元件断裂的危险,提高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洁滚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概呈中空管体,其外侧设有清洁用黏胶体;一上固定盖,设置于主体上端,由一中央设有孔的圆形板体及多个等间距隔开设于该圆形板体底部的凸出支脚所组成;一下固定盖,设置于主体下端,由一中央设有孔的圆 形板体及多个等间距隔开设于该圆形板体顶部的凸出支脚所组成;一贯穿轴,概呈中空筒体,其中段设有一下定位部;其顶端设有一上定位部;其顶部设有多个沟槽;其末端至下定位部之间设为一握持部;上固定盖支脚摩擦地套入在主体上端内孔,下固定盖支脚摩 擦地套入在主体下端内孔;贯穿轴贯穿下固定盖、主体及上固定盖,使各元件组合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清洁滚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概呈中空管体,其外侧设有清洁用黏胶体;一上固定盖,设置于主体上端,由一中央设有孔的圆形板体及多个等间距隔开设于该圆形板体底部的凸出支脚所组成;一下固定盖,设置于主体下端,由一中央设有孔的圆形板体及多个等间距隔开设于该圆形板体顶部的凸出支脚所组成;一贯穿轴,概呈中空筒体,其中段设有一下定位部;其顶端设有一上定位部;其顶部设有多个沟槽;其末端至下定位部之间设为一握持部;上固定盖支脚摩擦地套入在主体上端内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义雄
申请(专利权)人:海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