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916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岸桥大梁设于岸桥支撑架上,岸桥大梁与码头前沿线垂直,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内侧铺设有上小车轨道,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外侧铺设有下小车轨道。上小车行走于上小车轨道上,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与上小车节能缠绕系统传动连接。下小车行走于下小车轨道上,且上小车和上小车吊具可由下小车框架内穿越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与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传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平衡重降低穿越式岸桥的能耗,提高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和下小车的运行速度,同时对传统单小车岸桥中的设备装置进行改进,提高穿越式岸桥的结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性。穿越式岸桥的结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性。穿越式岸桥的结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港口码头集装箱装卸设备
,特别是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

技术介绍

[0002]岸桥作为港口码头最重要的集装箱装卸设备,承担了港口码头绝大多数的集装箱船的装卸工作,因此岸桥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港口码头的集装箱船装卸效率。传统岸桥通过一台小车运送集装箱,已经无法满足港口码头逐年增高的集装箱吞吐量要求,由于岸桥小车运动极限和港口码头的空间限制,亟需开发更为高效的集装箱装卸设备。
[0003]穿越式岸桥利用多台小车同时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集装箱的装卸效率,但穿越式岸桥的结构与传统单小车岸桥存在较大区别,应用于传统单小车岸桥的设备装置无法直接应用于穿越式岸桥,为进一步提高穿越式岸桥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有必要对穿越式岸桥的结构设备进行改进,进而极高港口码头的集装箱装卸效率,促进海洋物流运输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降低穿越式岸桥的能耗,进一步提高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和下小车的运行效率,同时提高穿越式岸桥的结构稳定性和运行时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港口码头的集装箱装卸效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包括岸桥支撑架、两条平行岸桥大梁、上小车、下小车、上小车吊具、下小车吊具、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所述岸桥大梁设于岸桥支撑架上,岸桥大梁与码头前沿线垂直,岸桥大梁的截面为类梯形,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内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上小车轨道,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外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下小车轨道。
[0006]所述上小车下方设有上小车吊具,上小车行走于上小车轨道上。所述下小车下方设有下小车吊具,下小车行走于下小车轨道上,且上小车和上小车吊具可由下小车框架内穿越通过,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上小车起升滑轮组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所述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岸桥大梁的两端,上小车起升滑轮组固定设于上小车上,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上小车改向滑轮组和岸桥大梁另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再次绕过上小车改向滑轮组,最终缠绕于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上。
[0007]所述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
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所述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岸桥大梁的两端,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固定设于下小车上,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下小车改向滑轮组和岸桥大梁另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再次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组,最终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上。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上小车吊具和下小车吊具的上升和下降动作,进而实现集装箱的抓取和放置。
[0008]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所述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两个上小车平衡重和固定于上小车平衡重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所述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一个上小车平衡重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上小车平衡重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
[0009]所述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两个下小车平衡重和固定于下小车平衡重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所述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一个下小车平衡重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下小车平衡重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利用起升卷筒带动平衡重钢丝绳,进而实现平衡重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借助平衡重储存势能,达到降低穿越式岸桥能耗的目的。
[0010]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中还包括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所述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上小车行走滑轮组、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所述上小车行走滑轮组固定设于上小车上,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同一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由上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上小车行走滑轮组和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由上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上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
[0011]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下小车行走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固定设于下小车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同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和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中
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上。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用于完成上小车和下小车沿岸桥大梁方向上的运动,实现集装箱在陆侧和海侧之间的运输。
[0012]前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还包括下小车托绳架,所述下小车托绳架包括托辊、托辊架和托辊车轮,所述托辊水平固定设于托辊架上,托辊车轮固定设于托辊架靠近下小车轨道的一侧下方,托辊车轮可沿下小车轨道行走,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均位于托辊上。所述上小车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其特征在于:包括岸桥支撑架(1)、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上小车(3)、下小车(4)、上小车吊具(5)、下小车吊具(6)、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所述岸桥大梁(2)设于岸桥支撑架(1)上,岸桥大梁(2)与码头前沿线垂直,岸桥大梁(2)的截面为类梯形,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上小车轨道(7),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外侧铺设有两条平行布置的下小车轨道(8);所述上小车(3)下方设有上小车吊具(5),上小车(3)行走于上小车轨道(7)上;所述下小车(4)下方设有下小车吊具(6),下小车(4)行走于下小车轨道(8)上,且上小车(3)和上小车吊具(5)可由下小车(4)框架内穿越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所述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上小车起升滑轮组(315)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16)后,再次绕过上小车改向滑轮组(3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上;所述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所述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固定设于岸桥大梁(2)的两端,下小车起升滑轮组(41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顺次绕过岸桥大梁(2)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和岸桥大梁(2)另一端的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416)后,再次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组(415),最终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4)的缠绕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413)方向相反,最终缠绕于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两个上小车平衡重(324)和固定于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所述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由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上小车平衡重(324)上的上小车平衡重动滑轮(325)后向上延伸,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下小车节能起升缠绕系统还包括两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两个下小车平衡重(424)和固定于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所述一条下小车平
衡钢丝绳(423)由第一下小车起升卷筒(411)中引出,绕过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另一条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由第二下小车起升卷筒(412)中引出,绕过另一个下小车平衡重(424)上的下小车平衡重动滑轮(425)后向上延伸,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与岸桥支撑机构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所述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331)、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所述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固定设于上小车(3)上,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上小车行走滑轮组(334)和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5)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上小车行走滑轮(334)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336)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331)上;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固定设于下小车(4)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同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35)和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6)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由第一下小车行走卷筒(431)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下小车行走滑轮(435)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37)后缠绕于第二下小车行走卷筒(432)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小车托绳架(9),所述下小车托绳架(9)包括托辊(10)、托辊架(11)和托辊车轮(12),所述托辊(10)水平固定设于托辊架(11)上,托辊车轮(12)固定设于托辊架(11)靠近下小车轨道(8)的一侧下方,托辊车轮(12)可沿下小车轨道(8)行走,所述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均位于托辊(10)上;所述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2)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333)均布置于两条平行岸桥大梁(2)的内侧,与下小车平衡钢丝绳(423)、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3)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34)互不干扰。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托绳
架(9)还包括托绳架牵引轮(13),托绳架牵引轮(13)与托辊架(11)固定连接,下小车托绳架(9)共设有若干组,相邻下小车托绳架(9)经托绳架牵引钢丝绳连接,托绳架牵引钢丝绳缠绕于托绳架牵引轮(13)上。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小车平衡重(324)可在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上小车平衡重(324)的运动方向与上小车吊具(5)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相反,上小车平衡重(324)通过上小车平衡钢丝绳(323)作用于上小车平衡卷筒(321)上的扭矩与上小车吊具(5)和空集装箱通过上小车起升钢丝绳(313)作用于第一上小车起升卷筒(311)和第二上小车起升卷筒(312)上的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迎九郭树旺肖强郑雪峰王悦民童民慧高翔白建明刘江浩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蓝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