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昌德专利>正文

一种带有照射电极的放电间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8431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放电间隙。在主放点电极上并联了辅助的具有尖端的照射电极。在主电极间电场强度尚未达到击穿场强时,利用辅助电极的尖端产生的局部强电场将周围空气电离,使主电极间产生电子,减小了放电形成时延,提高了放电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照射电极的放电间隙。放电间隙是高电压技术中常用的气体放电装置,一般用来控制高电压回路的通断。通常有两个电极组成,一个接高压端,另一个接低压端,两电极之间是绝缘状态,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达到击穿电压时,绝缘被击穿成导通状态。在续流消失后,由于绝缘的自恢复两电极间又变成绝缘状态,从而回路又处于断开状态。放电间隙使用中最常见的问题放电电压的分散性问题。放电分散性主要是由电场均匀程度与放电时延造成的。根据汤逊的气体放电理论,在均匀或稍不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的放电形成与发展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电极间电场强度要达到击穿场强,另一个是间隙中要出现有效电子。这两个因素中,电场强度主要由电极间电压决定,而有效电子的出现通常尊循统计规律。尤其是在小间隙时,由于第一个有效电子的出现有较大的统计时延,使得放电间隙的击穿有较大的分散性,受电压波形的影响很大。为解决这个问题,实验室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紫外线灯对间隙空间进行照射,这样有助于有效电子的出现,减小了第一个有效电子出现的统计时延,从而降低了放电的分散性。但这种方式通常不适用于生产中,因为外加紫外线照射会使得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实用的、带照射电极、放电电压分散性小的放电间隙。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两个主电极上分别并联一个辅助的前面是尖端的照射电极,由于照射电极尖端部分的曲率半径很小,其局部场强很大,在主电极间场强尚未达到击穿场强时,利用照射电极的局部强电场将其周围的空气电离,使得主电极空间内在未达到击穿场强时就出现了电子,只要主电极间的电场强度达到击穿场强,就会立即击穿放电,大大减小了放电的统计时延,从而降低了放电的分散性。由于本专利技术在普通放电间隙的电极上并联了带有尖端的照射电极,减小了主电极放电的形成时延,大大降低了放电分散性,提高了间隙性能。而照射电极只需要提供一个并联的能产生局部强电场的照射尖端,机构简单,非常易于实现。下面结合附图一和附图二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情况。实施例一如图一所示,图中1是电极支架,2是一对主放电电极,在主放电电极2上并联了带有尖端的照射电极3,利用照射电极3的尖端产生的强电场将空气电离,使主间隙空间内在较低的场强下就出现电子,一旦达到击穿场强,立即击穿放电。实施例二如图二所示,图中1是电极支架,2是一对主放电电极,在主电极2的中间有一个小孔,其中有一根针状的尖端照射电极。权利要求1一种放电间隙。其特征是在主放电电极上并联了辅助的带有尖端的照射电极。全文摘要一种放电间隙。在主放点电极上并联了辅助的具有尖端的照射电极。在主电极间电场强度尚未达到击穿场强时,利用辅助电极的尖端产生的局部强电场将周围空气电离,使主电极间产生电子,减小了放电形成时延,提高了放电稳定性。文档编号H01T2/00GK1437290SQ0210480公开日2003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7日专利技术者吴昌德 申请人:吴昌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电间隙。其特征是在主放电电极上并联了辅助的带有尖端的照射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昌德
申请(专利权)人:吴昌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