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7012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包括5~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水土流失治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主要应用于南方红壤坡地防暴雨冲刷水土流失的治理。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南方红壤的土壤特点是酸、瘦、黏。南方红壤区域地处热带、亚热带,具有多样化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热、土地和生物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但高风化、强淋溶以及强烈的生物循环决定了红壤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一般来说,热带粘质红壤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较高,孔隙度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但在雨滴击溅侵蚀作用下,土壤细粒流失下移,表层土壤孔隙被堵塞,地表板结,土壤渗透性变差。加之南方红壤区降雨量大而集中、降雨冲刷地表力强,坡面缺少有序的蓄排水工程,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河道,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形式的土壤侵蚀十分严重,不仅产生水土流失,也容易产生面源污染、影响下游水体水质。目前南方红壤区的土壤退化程度位列第二,仅次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带。
[0003]目前对于南方红壤的水土流失的已有一定的治理措施,包括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植被措施是利用乔、灌、草合理配植并补植以秸秆、树枝覆盖等手段提高林地地表覆盖,促进植物生长,从而达到减水减沙、提高土壤质量、恢复林地生态功能的目的。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等,同时在坡面整地时,可在坡面修建排水沟等,起到分流排水的作用。化学措施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即在土壤中施加改良剂调节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以上措施均在水土流失治理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这些措施多单一使用或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组合施用,并且很多研究或专利多针对于某一固定坡度进行措施研究。然而,不同坡度的土壤条件和土壤侵蚀情况是很不相同的。随着坡度的增加,同一降雨条件下,坡地受雨滴击溅侵蚀作用和雨水冲刷作用会增强,土壤有机物流失会加剧,但土壤的pH值随坡度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
[0004]目前精准针对于不同坡度暴雨条件下的综合性治理措施研究相对较少。对于降雨集中期的雨水收集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于蓄积雨水的精准回用、喷施研究较少。如公告号为CN202020393883.8的专利一种水土流失的治理装置,利用三维植被网、集水箱、排水渠、布水组等措施并搭配植物种子,实现了多余雨水的收集和回用,但在坡地大面积铺设三维植物网及补水喷头的措施过于复杂和难以实施,大面积的进行坡地布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南方红壤坡地的水土流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首先针对不同坡度设置不同的工程措施和截留蓄水措施,同时设置回水布水系统,将储存的雨水精准喷施于植被种植区;其次根据不同坡度搭配不同比例的水土流失改良剂,将改良剂的比例根据坡度调整;最后搭配种植适用于不
同坡度不同工程措施的植被。三种措施合理搭配,缺一不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显著提高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包括5~15
°
坡面治理结构、15~25
°
坡面治理结构以及25~35
°
坡面治理结构。
[0007]所述5~1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轮流依次设置的坡耕地、第一截流沟、果树台田,所述坡耕地、第一截流沟、果树台田每间隔 25m设置一组,所述第一截流沟旁设有过滤储水系统,整个5~15
°
坡面上设有第一布水系统,所述果树台田的种植池中央种植有果树;
[0008]其中,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截流沟下方的沉沙池、依次设置在所述沉沙池后侧的过滤网与蓄水箱、设置在所述蓄水箱内部的储料室,所述蓄水箱上设有水泵;所述第一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与蓄水箱相连的布水管网、设置在所述果树台田的种植池上的环形布水支架、设置在所述坡耕地上的条形布水支架,所述布水管网延伸分布于坡面、环形布水支架及条形布水支架上部,所述布水管网上设有布水喷头;
[0009]所述15~2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种植系统、截排系统、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种植系统上的第二布水系统,所述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按品字型设置的水平沟以及种植在所述水平沟内的灌木胡枝子,所述截排系统包括沿等高线水平间隔设置的第二截流沟以及沿坡面纵向间隔设置的排水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左右交替设置在所述第二截流沟与排水沟交错位置下方;
[0010]所述25~3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鱼鳞坑种植系统、所述截排系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上的第三布水系统,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呈品字型设置的半圆型的鱼鳞坑以及种植在所述鱼鳞坑内的灌木或乔木。
[0011]优选地,所述果树台田设置在长度大于等于100米的长缓坡坡地上,且每间隔25米沿水平方向设置两行;所述果树台田相邻两池之间用池埂隔开,所述池埂纵截面为下宽上窄的梯形,所述池埂下部宽 0.4m、上部宽0.15m;
[0012]所述第一截流沟位于坡耕地与果树台田之间,所述第一截流沟底宽为40~60cm,所述第一截流沟深为40cm;
[0013]所述蓄水箱的体积为8m3,所述沉沙池长2m、宽1.8m、高2m,所述过滤网高1.8m。
[0014]优选地,所述环形布水支架环绕于每棵果树周围,半径为0.5m,高0.5m,所述布水喷头均匀分布于环形布水支架上,每个环形布水支架布设4个布水喷头,布水喷头的喷洒直径为0.01m;在坡耕地处,所述条形布水支架由上至下沿竖直方向布设,左右间距为2米,条形布水支架上每隔1米设置一个布水喷头。
[0015]优选地,所述果树周围铺设第一土壤改良剂层,所述坡耕地上铺设第二土壤改良剂层。
[0016]优选地,所述水平沟长3m,沟面宽50cm、沟深30cm、沟底宽40cm,相邻水平沟左右间距为1m、上下间距为1.5m;
[0017]所述第二截流沟每隔10m设置一条,所述第二截流沟底宽为40~ 60cm,深40cm;
[0018]所述排水沟每隔50m设置一条,所述排水沟底宽为60cm,深 40cm。
[0019]优选地,所述第二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与蓄水箱相连的布水管网、设置在
所述水平沟上的布水支架,所述布水管网延伸分布于坡面及布水支架上部,所述布水管网上设有布水喷头。
[0020]优选地,所述水平沟内铺设第三土壤改良剂层,在15~25
°
坡面上铺设第四土壤改良剂层。
[0021]优选地,所述鱼鳞坑的水平间距为1m、上下间距为1m,所述鱼鳞坑的半径为0.5m,深度为0.3m,所述鱼鳞坑设置中间高两边低的半月型外埂,所述外埂中间高0.2m,所述外埂两边高0.15m。
[0022]优选地,所述第三布水系统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5~15
°
坡面治理结构、15~25
°
坡面治理结构以及25~35
°
坡面治理结构;所述5~1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轮流依次设置的坡耕地(1)、第一截流沟(2)、果树台田(3),所述坡耕地(1)、第一截流沟(2)、果树台田(3)每间隔25m设置一组,所述第一截流沟(2)下方设有过滤储水系统,整个5~15
°
坡面上设有第一布水系统,所述果树台田(3)的种植池中央种植有果树;其中,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截流沟(2)下方的沉沙池(6)、依次设置在所述沉沙池(6)后侧的过滤网(7)与蓄水箱(5)、设置在所述蓄水箱(5)内部的储料室(9),所述蓄水箱(5)上设有水泵(8);所述第一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8)与蓄水箱(5)相连的布水管网(10)、设置在所述果树台田(3)的种植池上的环形布水支架(11)、设置在所述坡耕地(1)上的条形布水支架(12),所述布水管网(10)延伸分布于坡面、环形布水支架(11)及条形布水支架(12)上部,所述布水管网(10)上设有布水喷头(13);所述15~2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种植系统、截排系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种植系统上的第二布水系统,所述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按品字型设置的水平沟(14)以及种植在所述水平沟(14)内的灌木胡枝子,所述截排系统包括沿等高线间隔设置的第二截流沟(15)以及沿坡面纵向间隔设置的排水沟(16),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左右交替设置在所述第二截流沟(15)与排水沟(16)交错位置下方;所述25~3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鱼鳞坑种植系统、所述截排系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上的第三布水系统,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呈品字型设置的半圆型的鱼鳞坑(18)以及种植在所述鱼鳞坑(18)内的灌木或乔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果树台田(3)设置在长度大于等于100米的长缓坡坡地上,且每间隔25米的坡耕地(1)沿水平方向设置两行;所述果树台田(3)相邻两池之间用池埂(4)隔开,所述池埂(4)纵截面为下宽上窄的梯形,所述池埂(4)下部宽0.4m、上部宽0.15m;所述第一截流沟(2)位于坡耕地(1)与果树台田(3)之间,所述第一截流沟(2)底宽为40~60cm,所述第一截流沟(2)深为40cm;所述蓄水箱(5)的体积为8m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晴樊蓓莉张衢毛韦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