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6963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内锅组件包括内锅和蒸格。蒸格可取出地设置在内锅中。蒸格与内锅贴设。蒸格底壁径向从内到外依次包括上水部、上引导部、中间部、下引导部和下水部,上水部高于中间部,中间部高于下水部,米可容置在整个蒸格底壁上。上水部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下水部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中间部设置有多个附加通孔。上引导部和下引导部为非透水区域。第一通孔中的任一者与附加通孔中的任一者具有高度差H6,第二通孔中的任一者与附加通孔中的任一者具有高度差H7。其中,H6≤4mm或者H7≤4mm;或者,H6>4mm,H7>4mm,附加通孔的总面积小于1200mm2。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锅组件,可以有效降低米饭中的糖分含量,并保证米饭口感均匀。并保证米饭口感均匀。并保证米饭口感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0001]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已有的低糖电饭煲中,蒸笼的底壁和蒸笼的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内锅中的沸腾的米汤从蒸笼的侧壁上的通孔进入蒸笼内,并从蒸笼的底壁上的通孔流出;或者蒸笼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孔,蒸笼的侧壁与内锅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内锅中的沸腾的米汤从间隙进入蒸笼内,并从蒸笼的底壁上的通孔流出。沸腾的米汤可从蒸笼侧壁上开设的通孔处或者从蒸笼侧壁与内锅侧壁之间的问隙处进入蒸笼内,米饭中的淀粉、糖分等洛解在米汤中,然后米汤从蒸笼底壁的通孔处流出,将溶解在米汤中的淀粉、糖分等带走,以使得到低糖的米饭。然而,这种结构的蒸笼,其上水位置高于蒸笼底壁上的通孔,部分水从底壁进入蒸笼,导致上水部位上水不足,表层的米难以被浸润和冲洗,因此降糖效果不理想,表层的米饭还会夹生。
[0003]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5]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内锅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内锅组件包括:
[0006]内锅;以及
[0007]蒸格,所述蒸格可取出地设置在所述内锅中,所述蒸格包括蒸格底壁和与所述蒸格底壁连接的蒸格侧壁,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蒸格侧壁围设成用于容纳米的盛放腔,所述蒸格与所述内锅贴设,使得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内锅之间或者所述蒸格底壁、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0008]所述蒸格底壁包括上水部、上引导部、中间部、下引导部和下水部,所述上引导部从所述上水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中间部从所述上引导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下引导部从所述中间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下水部从所述下引导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上水部高于所述中间部,所述中间部高于所述下水部,米可容置在所述上水部、所述上引导部、所述中间部、所述下引导部和所述下水部上,其中,
[0009]所述上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第一通孔,
[0010]所述下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
通过的第二通孔,
[0011]所述中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附加通孔,
[0012]所述上引导部为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外周边缘延伸至所述附加通孔的最内周边缘的非透水区域,
[0013]所述下引导部为从所述附加通孔的最外周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内周边缘的非透水区域,
[0014]所述第一通孔中的任一者与所述附加通孔中的任一者之间具有高度差H6,
[0015]所述第二通孔中的任一者与所述附加通孔中的任一者之间具有高度差H7,
[0016]其中,H6和H7满足下述条件之一,以使加热过程中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沸腾的水可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盛放腔:
[0017](1)H6≤4mm或者H7≤4mm;
[0018](2)H6>4mm并且H7>4mm,所述附加通孔的总面积小于1200mm2。
[0019]根据本技术的内锅组件,当容纳空间中的水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能够产生气体和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并且随着气体的增加在容纳空间形成压力。当水被加热至沸腾时,在压力的作用下沸腾的气泡会带着水一起冲出水面,并且能够聚集在上引导部、中间部和下引导部的底部内侧。因第一通孔高于第二通孔,当米放置在蒸格的盛放腔内时,放置在第一通孔处的米的厚度会小于放置在第二通孔处的米的厚度,使得在第一通孔处受到的米的阻力小于在第二通孔处受到米的阻力。容纳空间中的水和气泡在第一通孔受到的米粒的阻力以及其本身的重力势能之和小于水和气泡在第二通孔处受到的米粒的阻力以及其本身的重力势能之和,因此,在压力的作用下容纳空间中的水和气泡能够通过设置在上水部上的第一通孔上升到蒸格的盛放腔中,并且在盛放腔中浸泡和冲洗蒸格内的米,然后蒸格内的米中的淀粉和糖分能够通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回落到容纳空间中,从而实现米饭降糖的目的并且避免米饭夹生。可以理解的,不排除有少量沸腾的水从第二通孔进入到蒸格中,即便有其通过的水量也较小,对第一通孔的上水效果影响也较小。
[0020]通过限定附加通孔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高差以及附加通孔的总面积,从而限定了附加通孔的具体功能,使得附加通孔处提供的水循环通路能够辅助而不破坏上水部与下水部之间的水循环通路,使得水沸腾后所产生的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在上引导部、中间部和下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中形成适宜的压力,该压力使得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可以从第一通孔进入蒸格并突破米的上表面,然后水从中间向四周扩散,最后从第二通孔或者第一通孔落回内锅中,水可以浸润和冲洗全部的米,从而有效保证米饭的降糖效果和口感。
[0021]通过蒸格与内锅贴设使得蒸格的底壁和内锅之间或者蒸格底壁、蒸格侧壁和内锅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即在蒸格与内锅之间形成封闭或近似封闭的腔体。容纳空间存在三处可泄压区域,即蒸格与内锅的贴设位置、第一通孔处和第二通孔处。由于蒸格和内锅在贴设位置处无间隙或即便有间隙该间隙也较小,导致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在该区域的阻力大于在第一通孔处和第二通孔处受到的阻力,因此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不易从贴设位置通过,而且即便有沸腾的水从贴设位置通过其通过的水量也较小,对第一通孔处的上水效果影响也较小。
[0022]通过在蒸格底壁上设上水部、上引导部、中间部、下引导部和下水部,且米可容置
在所述上水部、所述上引导部、所述中间部、所述下引导部和所述下水部上,即仅通过承载米的蒸格底壁就可以直接实现蒸格的进水和出水,该结构非常简单,且省成本。而且,水从蒸格底壁冲入蒸格,即水从米粒的下方冲入蒸格,可以对米粒从下方形成一个搅动的力,使米粒翻滚效果好,进而可以对米粒产生更好的冲洗效果。
[0023]可选地,所述上引导部、所述中间部和所述下引导部组成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蒸格的轴截面的交线的两端的连线与所述蒸格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为[30
°
,85
°
]。
[0024]根据本技术的内锅组件,通过限定引导部的引导角度,使得水沸腾后引导部具有更好的导向力度,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和聚拢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并在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中形成适宜的压力,使得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可以从第一通孔进入蒸格并突破米的上表面,然后水从中间向四周扩散,最后从第二通孔或者第一通孔落回内锅中,水可以浸润和冲洗全部的米,从而有效保证米饭的降糖效果和口感。
[0025]可选地,所述附加通孔的总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锅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锅;以及蒸格,所述蒸格可取出地设置在所述内锅中,所述蒸格包括蒸格底壁和与所述蒸格底壁连接的蒸格侧壁,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蒸格侧壁围设成用于容纳米的盛放腔,所述蒸格与所述内锅贴设,使得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内锅之间或者所述蒸格底壁、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蒸格底壁包括上水部、上引导部、中间部、下引导部和下水部,所述上引导部从所述上水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中间部从所述上引导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下引导部从所述中间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下水部从所述下引导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上水部高于所述中间部,所述中间部高于所述下水部,米可容置在所述上水部、所述上引导部、所述中间部、所述下引导部和所述下水部上,其中,所述上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下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中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附加通孔,所述上引导部为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外周边缘延伸至所述附加通孔的最内周边缘的非透水区域,所述下引导部为从所述附加通孔的最外周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内周边缘的非透水区域,所述第一通孔中的任一者与所述附加通孔中的任一者之间具有高度差H6,所述第二通孔中的任一者与所述附加通孔中的任一者之间具有高度差H7,其中,H6和H7满足下述条件之一,以使加热过程中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沸腾的水可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盛放腔:(1)H6≤4mm或者H7≤4mm;(2)H6>4mm并且H7>4mm,所述附加通孔的总面积小于1200mm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引导部、所述中间部和所述下引导部组成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蒸格的轴截面的交线的两端的连线与所述蒸格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为[30
°
,8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通孔的总面积S3与所述第一通孔的总面积S1的比值满足:0<S3/S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通孔的总面积S3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总面积S2的比值满足:0<S3/S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华李泽涌曹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