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储能系统和储能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5584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电储能系统和储能方法,发电储能系统包括:储能高台(10),基坑(20),输送井(30),传送装置(40)以及发电机(50),基坑(20)与储能高台(10)之间形成高度差,基坑(20)内能够储放配重(60);输送井(30)由储能高台(10)的顶部向下延伸,输送井(30)的底部与基坑(20)之间开设有通道(31);储能高台(10)上的配重(60)能够通过传送装置(40)在输送井(30)内自上至下移动,并驱动传送装置(40)运转,传送装置(40)的运转能够带动发电机(50)发电。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电储能系统通过制造高度差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易于实施,且储能成本较低,有利于广泛推广使用。有利于广泛推广使用。有利于广泛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电储能系统和储能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力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发电储能系统和储能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储能技术能够提升清洁能源利用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电网冲击,实现削峰填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当今能源枯竭日益加剧、能源消费供求不平衡的大环境下,储能能够突破传统能源模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发展储能技术,实现按需释放,能够解决发电产能过剩和发电不稳定的问题。现有储存能量的方法,包括蓄电池、磁悬浮、抽水蓄能等。但是,蓄电池能量密度低,成本较高。磁悬浮和抽水蓄能成本高,维护难度大。
[0003]而且,蓄电池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需要更深入研究,蓄电池的生产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蓄电池的成本较高。
[0004]因此,相关技术中的能源储存技术通常存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能力储存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在露天煤矿或者其它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深坑,以及为了临时存放泥土或矿渣在矿坑附近形成的堆积山。深坑和堆积山相邻时,上下形成了较好的落差。本方案采取就地取材方案,采用固态砖块或就近采用砂石作为工作介质,并利用已有的传送带系统进行改造,满足发电储能的需求。
[0006]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发电储能系统,包括:
[0007]储能高台,所述储能高台用于储放配重;
[0008]基坑,所述基坑位于所述储能高台一侧,并与所述储能高台之间形成高度差,所述基坑内能够储放所述配重;
[0009]输送井,所述输送井由所述储能高台的顶部向下延伸,所述输送井的底部与所述基坑之间开设有通道,所述输送井的深度大于30米;
[0010]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用于将所述基坑内的配重输送至所述储能高台;以及
[0011]发电机,所述储能高台上的配重能够通过所述传送装置在所述输送井内自上至下移动,并驱动所述传送装置运转,所述传送装置的运转能够带动所述发电机发电。
[00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电储能系统通过制造高度差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易于实施,且储能成本较低,有利于广泛推广使用。
[0013]可选地,所述传送装置闭合地设置于所述输送井、所述通道以及所述基坑和所述储能高台之间。
[0014]可选地,所述发电机具有驱动功能,并连接所述传送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传送装置
运转,以将所述基坑内的配重输送至所述储能高台。
[0015]可选地,所述传送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和第三传送带;
[0016]所述第一传送带设置于所述输送井内,用于承载所述配重下降,所述第一传送带运转能够带动所述发电机发电;
[0017]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所述通道内,用于输送所述输送井底部的配重至所述基坑内;
[0018]所述第三传送带设置于所述储能高台和所述基坑之间,用于将所述基坑内的配重输送至所述储能高台。
[0019]可选地,所述储能高台为堆山,所述基坑为废弃矿坑。
[0020]可选地,所述输送井竖直设置,所述通道水平设置。
[0021]可选地,所述输送井竖直设置,所述通道与所述输送井的夹角大于90
°

[0022]可选地,所述配重采用金属、砖石或混凝土材质。
[0023]可选地,所述传送装置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或固定所述配重的容纳部件。
[0024]可选地,所述基坑和所述储能高台之间的传送装置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
°‑
70
°

[002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方法,包括:
[0026]S1,选取或制造具有一定高度差且相邻的储能高台和基坑;
[0027]S2,在所述储能高台上开设输送井至指定深度;
[0028]S3,在所述输送井内设置能够驱动发电机发电的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上设置能够承载或固定配重的容纳部件;
[0029]S4,在所述输送井的底部和所述基坑之间开设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将所述输送井的底部的配重输送至所述基坑内;
[0030]在电网电量富余的情况下,将所述基坑内的配重输送至所述储能高台,在电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将所述储能高台上的配重通过所述输送井内的传送装置向下移动,并驱动所述传送装置运转,所述传送装置的运转能够带动所述发电机发电,并将电能并入电网。
[0031]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33]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电储能系统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
[0035]10

储能高台;
[0036]20

基坑;
[0037]30

输送井;31

通道;
[0038]40

传送装置;
[0039]50

发电机;
[0040]60

配重。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2]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发电储能系统包括:储能高台10、基坑20、输送井30、传送装置40、发电机50以及配重60。
[0043]其中,储能高台10用于储放配重60;基坑20位于储能高台10一侧,并与储能高台10之间形成高度差,基坑20内能够储放配重60;基坑20和储能高台10相邻,其目的是制造高度差。该高度差可以是人为制造也可以是选择现有的环境特征。
[0044]输送井30由储能高台10的顶部向下延伸,输送井30的底部与基坑20之间开设有通道31;传送装置40用于将基坑20内的配重60输送至储能高台10,储能高台10上的配重60能够通过传送装置40在输送井30内自上至下移动,并驱动传送装置40运转,传送装置40的运转能够带动发电机50发电。其中,输送井30的深度大于30米,例如可以是50m、80m、100m、150m等。输送井30的深度越大,则配重60的重力势能转化量越大,从而发电量越大。
[0045]该发电储能系统在电网电量富余的情况下,可利用电网的电能将位于基坑20内的配重60通过传送装置40输送至储能高台10的顶部,从而增加配重60的重力势能,并储存在储能高台10的顶部备用。传送装置40的运转动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发电,例如,可以通过驱动发电机50发电。传送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高台(10),所述储能高台(10)用于储放配重(60);基坑(20),所述基坑(20)位于所述储能高台(10)一侧,并与所述储能高台(10)之间形成高度差,所述基坑(20)内能够储放所述配重(60);输送井(30),所述输送井(30)由所述储能高台(10)的顶部向下延伸,所述输送井(30)的底部与所述基坑(20)之间开设有通道(31),所述输送井(30)的深度大于30米;传送装置(40),所述传送装置(40)用于将所述基坑(20)内的配重(60)输送至所述储能高台(10);以及发电机(50),所述储能高台(10)上的配重(60)能够通过所述传送装置(40)在所述输送井(30)内自上至下移动,并驱动所述传送装置(40)运转,所述传送装置(40)的运转能够带动所述发电机(50)发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装置(40)闭合地设置于所述输送井(30)、所述通道(31)以及所述基坑(20)和所述储能高台(10)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50)具有驱动功能,并连接所述传送装置(40),用于驱动所述传送装置(40)运转,以将所述基坑(20)内的配重(60)输送至所述储能高台(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装置(40)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和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设置于所述输送井(30)内,用于承载所述配重(60)下降,所述第一传送带运转能够带动所述发电机(50)发电;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所述通道(31)内,用于输送所述输送井(30)底部的配重(60)至所述基坑(20)内;所述第三传送带设置于所述储能高台(10)和所述基坑(20)之间,用于将所述基坑(20)内的配重(60)输送至所述储能高台(10)。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建成李梦媛申超张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风领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