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及转移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5132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05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及转移方法,属于海上甲板设备技术领域。海上补给转移装置的安装部件中的补给舰连接架与接收舰连接架可以分别固定在补给舰与接收舰上,升降小车滑动设置在补给舰连接架的第一支撑杆上。将补给舰上补给舰连接绞车的补给品滑动绳绕过补给舰连接架上的升降小车再悬挂补给品,再将第一牵引绞车的第一牵引绳与补给品相连,将补给品滑动绳与接收舰连接架相连。第一牵引绞车收绳带动补给品移动至补给舰。第一牵引绳配合支撑滚轮以及补给品滑动绳,实现补给品的稳定转移。升降小车通过升降,来对补给品滑动绳及补给品起到位置补偿作用,减小晃动,提高补给品转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补给品转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补给品转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及转移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海上甲板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及转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海上补给是指利用各种补给设备在海上对舰船实施物资补充和人员换乘的一种海上作业活动。通常是利用补给舰向海上航行和海上活动的舰船进行补给,供应舰船正常执勤所需的各种补给品,接收补给品的船舰通常称为接收舰。
[0003]补给舰通常通过起重机将补给品转移至接收舰,或者在补给舰向与接收舰之间增加连接绳,在连接绳上悬挂补给品以实现补给品转移至接收舰上。但在这两种补给品转移的过程中,补给品的转移都不算稳定。尤其是在补给品受到较大风浪的影响时,补给品在转移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晃动,导致补给品的转移过程不够平稳且接受过程不够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及转移方法,能够提高补给品转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海上补给转移装置,所述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包括安装部件与牵引部件,
[0006]所述安装部件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包括安装部件(1)与牵引部件(2),所述安装部件(1)包括补给舰连接架(11)与接收舰连接架(12),所述补给舰连接架(11)用于与补给舰(100)相连,所述补给舰连接架(11)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杆(111)与第二支撑杆(112)以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12)的横梁(113),所述第一支撑杆(111)垂直于所述补给舰(100)的甲板,所述接收舰连接架(12)与所述补给舰连接架(11)间隔且用于与补给舰(100)连接,所述牵引部件(2)包括升降小车(21)、补给舰连接绞车(22)、支撑滚轮(23)与第一牵引绞车(24),所述升降小车(2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1)滑动连接,所述升降小车(21)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1)的长度方向,所述补给舰连接绞车(22)与所述补给舰连接架(11)间隔,所述补给舰连接绞车(22)的补给品滑动绳(221)的一端绕过所述升降小车(21)连接至所述接收舰连接架(12),所述支撑滚轮(23)与所述补给品滑动绳(221)靠近所述接收舰连接架(12)的一端滚动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绞车(24)与所述横梁(113)相连,所述第一牵引绞车(24)的第一牵引绳(241)绕过所述支撑滚轮(23)再用于与补给品(300)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部件(2)还包括补给品吊具(25),所述补给品吊具(25)包括支撑架(251)、补给品连接件(252)以及与所述支撑架(251)滚动连接的两个第一滑动轮(253),两个所述第一滑动轮(253)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两个所述第一滑动轮(253)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补给品滑动绳(221)夹设在两个所述第一滑动轮(253)之间,所述补给品连接件(252)与所述支撑架(251)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小车(21)包括齿轮齿条升降组件(211)与升降架(212),所述齿轮齿条升降组件(211)包括齿条(2111)、齿轮(2112)与驱动件(2113),所述齿条(211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1)相连且所述齿条(211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1)的长度方向,所述驱动件(2113)与所述齿轮(2112)同轴相连,所述齿轮(2112)与所述齿条(2111)啮合,所述升降架(212)与驱动件(2113)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上补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架(212)具有水平支撑凸起(2121),所述支撑架(251)具有与所述水平支撑凸起(2121)对应的插入槽(251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鹏洋明国军李艳春孙立坤石丽霞梁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