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氧传感器静态响应过程机理建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2674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氮氧传感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氮氧传感器静态响应过程机理建模方法,本申请对氮氧传感器的第一测试腔室、第二测试腔室、第三测试腔室分别建立机理模型,所述机理模型包含气体扩散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电化学模型描述泵单元在向外界泵氧过程,气体扩散模型描述气体通过扩散障碍层的过程。通过机理模型可以计算各测试腔维持内部的氧气浓度所需的泵电压Vp0、Vp1和Vp2,从而优化控制控制过程,快速精准地控制各测试腔室的泵电压Vp0、Vp1和Vp2,提高传感器响应速度和测量精度。提高传感器响应速度和测量精度。提高传感器响应速度和测量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氮氧传感器静态响应过程机理建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氮氧传感器控制
,尤其是一种氮氧传感器静态响应过程机理建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用汽车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是燃油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比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记为NOx)、硫化物、细小颗粒物等。这些有害成分都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其中汽车尾气的排放是一项重要内容。
[0003]氮氧传感器对于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有着重要意义。第六代氮氧传感器需要测量尾气中氧气和氮氧化物(NOx)的浓度。氮氧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复杂,有三个测量腔室,工作过程中需要实时调控每个腔室泵电压的大小,确保能够将腔室内的O2全部泵出,同时保证NOx全部分解为NO,但是NO又不能提前分解,最重要的是保证能够对尾气的变化快速做出响应,所以对控制系统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由于对氮氧传感器动静态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够充分,所以在设计控制算法时,一般采用经验试凑的方式,不断改变控制参数并对比控制效果,难以找到最佳控制参数,使得氮氧传感器响应速度慢,不能快速反馈尾气中空燃比和氮氧化物浓度变化。所以为了能够深入理解传感器工作时涉及的物理过程,就需要构建相应的机理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氮氧传感器静态响应过程机理建模方法,根据氮氧传感器的工作机理涉及到的反应原理,构建了静态响应过程的机理模型,能够有助于氮氧传感器控制算法的研究,根据机理模型能够充分理解对静态输出的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方便量化控制指标,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控制算法。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氮氧传感器静态响应过程机理建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氮氧传感器内依次包含有第一测试腔室、第二测试腔室、第三测试腔室和空气参考腔室,第一测试腔室与外界间有第一扩散通道,第一测试腔室和第二测试腔室间有第二扩散通道,第二测试腔室和第三测试腔室间有第三扩散通道,所述氮氧传感器内还设置有加热层;
[0006]所述第一测试腔室设置有第一泵单元,且第一测试腔室与空气参考腔室之间形成第一能斯特感应单元,通过设置第一泵单元的泵电压Vp0,保持第一测试腔室氧气浓度;
[0007]所述第二测试腔室设置有第二泵单元,且第二测试腔室与空气参考腔室之间形成第二能斯特感应单元,通过设置第二泵单元的泵电压Vp1,保持第二测试腔室氧气浓度;
[0008]所述第三测试腔室设置有第三泵单元,且第三测试腔室与空气参考腔室之间形成第三能斯特感应单元,设置第三泵单元的泵电压为Vp2,保证第三测试腔室内NO全部分解;
[0009]在第一测试腔室、第二测试腔室和第三测试腔室分别建立机理模型,用以计算各
测试腔所需的泵电压Vp0、Vp1和Vp2,所述机理模型均包含气体扩散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电化学模型描述泵单元在向外界泵氧过程,即氧在两个电极上发生的还原氧化过程以及通过电解质传输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内外氧浓度差会产生能斯特电压、氧离子通过电解质会产生欧姆损失、电化学反应的激活活化会产生活化损失。气体扩散模型描述气体通过扩散障碍层的过程,主要有连续多组分扩散和克努森扩散两种扩散机制,因为传感器扩散狭缝的高度和分子自由程处于同一数量级,所以考虑两种扩散机制结合的混合扩散机制。
[0010]第一测试腔室气体扩散模型:
[0011]第一测试腔室电化学模型为:
[0012][0013]第二测试腔室气体扩散模型:
[0014]第二测试腔室电化学模型为:
[0015][0016]第三测试腔室气体扩散模型:
[0017]第三测试腔室电化学模型为:
[0018][0019]其中,F是法拉第常数,S
D0
为第一扩散通道的扩散障碍层的横截面积,p为绝对压力(单位是atm),D0为第一扩散障碍层气体扩散系数,是外界氧气摩尔分数,为第一测试腔室内氧气摩尔分数,为一般气体常数,T表示传感器温度(单位为K),L0为第一扩散通道的长度,n表示电化学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i
0,1c
为第一测试腔室泵单元的交换电流密度,表示第一测试腔的本底电动势,I
P0
和R
e0
为第一测试腔的泵电流和电解质电阻,i
p0
为第一测试腔室泵单元的电流密度,S
area1
为第一测试腔室泵单元电极表面积;
[0020]S
D1
为第二扩散通道的扩散障碍层的横截面积,D1为第二扩散障碍层气体扩散系数,是第二测试腔室内氧气摩尔分数,为第一测试腔室内氧气摩尔分数,L1为
第二扩散通道的长度,i
0,2c
为第二测试腔室泵单元的交换电流密度,表示第二测试腔的本底电动势,I
P1
和R
e1
为第二测试腔的泵电流和电解质电阻,i
p1
为第二测试腔室泵单元的电流密度,S
area2
为第二测试腔室泵单元电极表面积;
[0021]S
D2
为第三扩散通道的扩散障碍层的横截面积,D2为第三扩散障碍层气体扩散系数,x
NO,2c
是第二测试腔室内NO摩尔分数,x
NO,3c
为第三测试腔室内NO摩尔分数,L2为第三扩散通道的长度,i
0,3c
为第三测试腔室泵单元的交换电流密度,表示第三测试腔的本底电动势,I
P2
和R
e2
为第三测试腔的泵电流和电解质电阻,i
p2
为第三测试腔室泵单元的电流密度,S
area3
为第三测试腔室泵单元电极表面积。
[0022]优选的,所述氮氧传感器包含P+公共电极、REF参考电极、P

负电极、M1负电极和M2负电极,P

电极设置在第一测试腔室内,M1负电极设置在第二测试腔室内,M2负电极设置在第三测试腔室内,REF参考电极设置在空气参考腔室内,P+公共电极与P

负电极组成第一泵单元,P+公共电极与M1负电极组成第二泵单元,P+公共电极与M2负电极成第三泵单元,REF参考电极与P

负电极组成第一能斯特感应单元,REF参考电极与M1负电极组成第二能斯特感应单元,REF参考电极与M2负电极组成第三能斯特感应单元。
[0023]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1前有通过加热层将氮氧传感器预热的步骤,预热温度为800℃。
[0024]优选的,所述第一测试腔室内的氧气含量为50ppm。
[0025]优选的,所述第二测试腔室内的氧气含量为6
×
10
‑3ppm。
[0026]优选的,所述第一扩散通道、第二扩散通道和第三扩散通道均为扩散狭缝,所述扩散狭缝的高度为微米级,扩散狭缝的宽度为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氧传感器静态响应过程机理建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氮氧传感器内依次包含有第一测试腔室、第二测试腔室、第三测试腔室和空气参考腔室,第一测试腔室与外界间有第一扩散通道,第一测试腔室和第二测试腔室间有第二扩散通道,第二测试腔室和第三测试腔室间有第三扩散通道,所述氮氧传感器内还设置有加热层;所述第一测试腔室设置有第一泵单元,且第一测试腔室与空气参考腔室之间形成第一能斯特感应单元,通过设置第一泵单元的泵电压Vp0,保持第一测试腔室氧气浓度;所述第二测试腔室设置有第二泵单元,且第二测试腔室与空气参考腔室之间形成第二能斯特感应单元,通过设置第二泵单元的泵电压Vp1,保持第二测试腔室氧气浓度;所述第三测试腔室设置有第三泵单元,且第三测试腔室与空气参考腔室之间形成第三能斯特感应单元,设置第三泵单元的泵电压为Vp2,保证第三测试腔室内NO全部分解;在第一测试腔室、第二测试腔室和第三测试腔室分别建立机理模型,用以计算各测试腔所需的泵电压Vp0、Vp1和Vp2,所述机理模型均包含气体扩散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第一测试腔室气体扩散模型:第一测试腔室电化学模型为:第二测试腔室气体扩散模型:第二测试腔室电化学模型为:第三测试腔室气体扩散模型:第三测试腔室电化学模型为:其中,F是法拉第常数,S
D0
为第一扩散通道的扩散障碍层的横截面积,p为绝对压力(单位是atm),D0为第一扩散障碍层气体扩散系数,是外界氧气摩尔分数,为第一测试腔室内氧气摩尔分数,为一般气体常数,T表示传感器温度(单位为K),L0为第一扩散通道的长度,n表示电化学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l
0,1c
为第一测试腔室泵单元的交换电流密度,表示第一测试腔的本底电动势,I
P0
和R
e0
为第一测试腔的泵电流和电解质电阻,
i
p0
为第一测试腔室泵单元的电流密度,S
area1
为第一测试腔室泵单元电极表面积;S
D1
为第二扩散通道的扩散障碍层的横截面积,D1为第二扩散障碍层气体扩散系数,是第二测试腔室内氧气摩尔分数,为第一测试腔室内氧气摩尔分数,L1为第二扩散通道的长度,i
0,2c
为第二测试腔室泵单元的交换电流密度,表示第二测试腔的本底电动势,I
P1
和R
e1
为第二测试腔的泵电流和电解质电阻,i
p1
为第二测试腔室泵单元的电流密度,S
area2
为第二测试腔室泵单元电极表面积;S
D2
为第三扩散通道的扩散障碍层的横截面积,D2为第三扩散障碍层气体扩散系数,x
NO,2c
是第二测试腔室内NO摩尔分数,x...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曦汪振赵松林伟勋王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精瓷智能传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