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1629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09
本申请提供一种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包括送风围阱、送风机、多个甲板通风通道、排风围阱和排风机。送风围阱包括有进风口、送风通道和多个送风口,进风口与隔离舱外部连通。送风机布置在进风口处并位于隔离舱的外部,用于将隔离舱外部的气体送入进风口。多个甲板通风通道的入口与送风围阱的出风口连通。排风围阱包括多个排风口、排风通道和一个出风口,每个甲板通风通道的出口经排风口与排风通道连通。排风机布置在出风口处并位于隔离舱的外部,用于在排风通道内形成负压以将隔离舱内气体排出。在该通风系统设计中,采用顶部送风和底部排风相结合的通风系统,确保整体气流场,利于将易沉积在隔离舱的底部区的油气完全排出隔离舱。积在隔离舱的底部区的油气完全排出隔离舱。积在隔离舱的底部区的油气完全排出隔离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船舶通风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船舶的油舱外围通常设置有隔离舱,在隔离舱内布置有大量与油舱相关的系统管路,而大量的系统管路易造成油气泄露及积聚,因此需要布置通风装置。
[0003]目前,常规的通风装置采用风管通风。但是由于隔离舱内的船体结构及大量的系统管路,隔离舱内能够布置风管管路的位置有限,风管管路通常排布不规则,这就导致通风阻力大且通风效果不佳。在隔离舱内再布置风管管路还面临着施工难度大,占用隔离舱检修通道增加检修难度的问题。而且整个风管管路及其附件重量大,增加整船重量而影响船舶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其利用隔离舱内现有的船体结构搭建送风围和排风围阱,通过送风围阱在顶部送风、送进隔离舱内的气体经侧部区流至底部区、通过在隔离舱底部区的排风围阱排风,实现了顶部送风和底部排风的通风系统。该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具备通风通道规则、通风效果佳、施工难度小且不增加整体船舶重量的特点。
[0005]本申请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的船舶。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隔离舱包括顶部区、底部区和连接顶部区和底部区的侧部区,包括:
[0007]送风围阱,位于隔离舱的顶部区,包括进风口、送风通道和多个送风口;进风口设置在顶部区的一侧,并与隔离舱的外部连通;
[0008]送风机,配置在进风口处并位于隔离舱外部,用于将隔离舱外部的气体送入进风口;
[0009]多个甲板通风通道,布置在侧部区,每个甲板通风通道的入口与送风围阱中的一个送风口连通,出口延伸至隔离舱的底部区;
[0010]排风围阱,包括多个排风口、排风通道和一个出风口;每个甲板通风通道的出口经排风口与排风通道连通,出风口与隔离舱的外部连通;
[0011]排风机,配置在出风口处并位于隔离舱外部,用于在排风通道内形成负压以将由送风围阱进入的气体经甲板通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排出。
[0012]在一种实施方案中,顶部区设置有交叉布置的第一横向结构和第一纵向结构,第一横向结构和第一纵向结构上布置有第一人员通道,第一人员通道构成所述送风通道;底部区设置有交叉布置的第二横向结构和第二纵向结构,第二横向结构和第二纵向结构上布置有第二人员通道,第二人员通道构成排风通道。
[0013]在一种实施方案中,第一人员通道的通道壁上布置有多个开孔,多个开孔构成多
个送风口;多个送风口沿气体流动方向均匀布置在所述送风通道上;
[0014]第二人员通道的通道壁上布置有多个开孔,多个开孔构成多个排风口;多个排风口沿气体流动方向均匀布置在排风通道上。
[0015]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排风围阱布置在底部区和侧部区,出风口随排风围阱连通并经侧部区延伸到顶部区之外。
[0016]在一种实施方案中,送风口处设有第一通风栅,用于控制送风口处的风量和风向;排风口处设有第二通风栅,用于控制排风口处的风量和风向。
[0017]在一种实施方案中,侧部区包括四个侧部空间,多个甲板通风通道均匀布置在每个侧部空间内;每个甲板通风通道设有多个甲板通风格栅,侧部区内自上到下布置有多层以分割侧部区的甲板,甲板通风格栅布置在每层甲板上,用于控制甲板之间的气体流速。
[0018]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每个甲板通风格栅包括框体和多个不同长度的档条;多个不同长度的档条按照预定间隔铺设在所述框体上,每个档条的两端与框体固定连接;框体的边缘布置有与甲板固定连接的焊接口;在框体固定连接后框体的上表面与甲板的表面平齐。
[0019]在一种实施方案中,送风机和排风机数量均设置为多台。
[0020]在一种实施方案中,还包括第一防火风阀和第二防火风阀,布置在隔离舱外部并分别位于送风机与隔离舱之间和排风机与隔离舱之间。
[0021]第二方面,本申请的还提供了一种船舶,包括第一方面内容中涉及的任一种实施方案中的所述的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
[0022]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本申请通过在隔离舱的顶部区布设送风围阱、侧部区设置甲板通风通道、底部区布设排风围阱,从而实现了隔离舱内顶部送风和底部排风的通风系统,有效地促进隔离舱内气体流动,提高通风效果,有利于将易沉积在隔离舱内的油气完全排出;
[0024]2.本申请通过利用在隔离舱顶部区和底部区已有的船体结构分别构建送风围阱和排风围阱,并将送风口和排风口布置在人员通道孔上,降低了整个通风系统的搭建难度,无需额外配置通风管路,不增加船体重量;
[0025]3.甲板通风通道布置甲板通风格栅,确保气体在每层甲板内能够流动至各个区域,保证了整个隔离舱的气流,避免了隔离舱内的通风死角,从而具有较佳的通风效果;
[0026]4.送风口和排风口采用通风栅,有效控制风向和风量的同时不影响后续的检修工作,在需要检修时可以将通风栅拆卸下来,便于人员进入检修。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8]图1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隔离舱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隔离舱内船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送风围阱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排风围阱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多个甲板通风通道的布局图;
[0034]图7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甲板通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8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甲板通风格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6]100、油舱200、隔离舱210、顶部区220、侧部区230、底部区240、隔离舱外围300、甲板400、送风围阱410、进风口411、送风机420、送风通道430、送风口431、第一通风栅412、第一防火风阀500、甲板通风通道510、甲板通风格栅600、排风围阱610、出风口611、排风机612、第二防火风阀620、排风通道630、排风口631、第二通风栅700、框体710、档条720、焊接口800、横向结构810、纵向结构820、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所述隔离舱包括顶部区、底部区和连接所述顶部区和所述底部区的侧部区,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围阱,位于所述隔离舱的顶部区,包括进风口、送风通道和多个送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顶部区的一侧,并与所述隔离舱的外部连通;送风机,配置在所述进风口处并位于所述隔离舱外部,用于将所述隔离舱外部的气体送入所述进风口;多个甲板通风通道,布置在所述侧部区,每个所述甲板通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送风围阱中的一个送风口连通,出口延伸至所述隔离舱的底部区;排风围阱,包括多个排风口、排风通道和一个出风口;每个所述甲板通风通道的出口经所述排风口与所述排风通道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隔离舱的外部连通;排风机,配置在所述出风口处并位于所述隔离舱外部,用于在所述排风通道内形成负压以将由所述送风围阱进入的气体经所述甲板通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区设置有交叉布置的第一横向结构和第一纵向结构,所述第一横向结构和第一纵向结构上布置有第一人员通道,所述第一人员通道构成所述送风通道;所述底部区设置有交叉布置的第二横向结构和第二纵向结构,所述第二横向结构和第二纵向结构上布置有第二人员通道,所述第二人员通道构成所述排风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隔离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人员通道的通道壁上布置有多个开孔,所述多个开孔构成所述多个送风口;所述多个送风口沿气体流动方向均匀布置在所述送风通道上;所述第二人员通道的通道壁上布置有多个开孔,所述多个开孔构成所述多个排风口;所述多个排风口沿气体流动方向均匀布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柳华呈新叶晨韵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