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9389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纵梁和下纵梁、与上纵梁和下纵梁连接的竖梁、上控制臂以及下控制臂,位于前方的上控制臂与上纵梁的连接点位于竖梁的前侧,从而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上控制臂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增加了全地形车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由于竖梁的前侧、上纵梁和下纵梁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间,该空间可以布置绞盘、保险杠等车辆结构件,使得全地形车的结构紧凑,充分利用了空间,提高了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用率。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在全地形车中,考虑到越野性能及通过性,其悬挂系统通常采用上下纵梁结构,还包含与上下纵梁均相连的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在上下纵梁的前部通常有一个用于增加车架结构稳定性的竖梁。一方面,若想使全地形车小型化或需要提高车架前部的空间,只能减小上下纵梁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但这样又会牺牲全地形车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若想提高全地形车的结构稳定性,只能通过延长上下纵梁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如此又会导致车架前部空间不足或增加了全地形车的整体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具有结构稳定性好、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竖梁、上纵梁以及位于所述上纵梁下方的下纵梁,所述前竖梁位于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上纵梁和下纵梁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竖梁的上端与所述上纵梁相连,所述前竖梁的下端与所述下纵梁相连;左上控制臂和右上控制臂,所述左上控制臂包括第一前控制子臂,所述右上控制臂包括第二前控制子臂,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和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均与所述上纵梁连接,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左下控制臂和右下控制臂,所述左下控制臂和所述右下控制臂均与所述下纵梁相连。
[000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通过将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设在所述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增加了上控制臂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增加了全地形车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由于竖梁的前侧、上纵梁和下纵梁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间,该空间可以布置绞盘、保险杠等车辆结构件,使得全地形车的结构紧凑,充分利用了空间,提高了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
[0006]由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具有结构稳定性好、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下控制臂包括第三前控制子臂,所述右下控制臂包括第四前控制子臂,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和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均与所述下纵梁连接,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上控制臂还包括与所述上纵梁相连的第一后控制子臂,所述第一后控制子臂位于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的后方,所述第一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
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所述右上控制臂还包括与所述上纵梁相连的第二后控制子臂,所述第二后控制子臂位于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的后方,所述第二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所述左下控制臂还包括与所述下纵梁相连的第三后控制子臂,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位于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的后方,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所述右下控制臂还包括与所述下纵梁相连的第四后控制子臂,所述第四后控制子臂位于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的后方,所述第四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对齐,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纵梁的前端位于所述下纵梁的前端的前侧,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前端相连,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前端相连,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对齐,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与所述第四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纵梁的后端位于所述下纵梁的后端的前侧,所述第一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前方。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纵梁包括左右设置的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左上纵梁相连,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右上纵梁相连;所述下纵梁包括左右设置的左下纵梁和右下纵梁,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左下纵梁相连,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右下纵梁相连;所述前竖梁包括左前竖梁和右前竖梁,所述左前竖梁与所述左上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中的每一者相连,所述右前竖梁与所述右上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中的每一者相连。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左上纵梁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右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左下纵梁的连接点与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右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左上纵梁的连接点、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右上纵梁的连接点、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左下纵梁的连接点、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与所述右下纵梁的连接点及所述左前竖梁、所述右前竖梁之间围成绞盘安装区域。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的正视图。
[0019]图3是图1的侧视图。
[0020]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全地形车100;前竖梁210;左前竖梁211;右前竖梁212;上纵梁220;左上纵梁221;右上纵梁222;下纵梁230;左下纵梁231;右下纵梁232;左转向节310;右转向节320;第一前控制子臂411;第一后控制子臂412;第二前控制子臂421;第二后控制子臂422;第三前控制子臂431;第三后控制子臂432;第四前控制子臂441;第四后控制子臂442;第一支撑杆450;第二支撑杆460;第一连接架470;倾斜斜边471;连接位472;第二连接架480;横梁500;连接杆600;左减震器710;右减震器720;左大灯730;右大灯740;差速器810;传动轴820;稳定杆830;安装座831;第一连接杆832;第二连接杆833;第二支架834;横杆835;第一纵杆836;第二纵杆837;方向机组件900;左转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竖梁、上纵梁以及位于所述上纵梁下方的下纵梁,所述前竖梁位于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上纵梁和下纵梁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竖梁的上端与所述上纵梁相连,所述前竖梁的下端与所述下纵梁相连;左上控制臂和右上控制臂,所述左上控制臂包括第一前控制子臂,所述右上控制臂包括第二前控制子臂,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和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均与所述上纵梁连接,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左下控制臂和右下控制臂,所述左下控制臂和所述右下控制臂均与所述下纵梁相连;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所述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中的每一者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相连,所述左减震器从与所述车架的连接点向左向下延伸并与所述左上控制臂相连,所述右减震器从与所述车架的连接点向右向下延伸并与所述右上控制臂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控制臂包括第三前控制子臂,所述右下控制臂包括第四前控制子臂,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和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均与所述下纵梁连接,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控制臂还包括与所述上纵梁相连的第一后控制子臂,所述第一后控制子臂位于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的后方,所述第一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所述右上控制臂还包括与所述上纵梁相连的第二后控制子臂,所述第二后控制子臂位于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的后方,所述第二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所述左下控制臂还包括与所述下纵梁相连的第三后控制子臂,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位于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的后方,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所述右下控制臂还包括与所述下纵梁相连的第四后控制子臂,所述第四后控制子臂位于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的后方,所述第四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下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