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9332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工程便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包括填充结构、竹桩结构、管涵结构、回填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填充结构设置于河道内两侧;竹桩结构设置于河道中心线处,与河底固定连接;管涵结构固定安装于竹桩结构上;回填结构用于填补河道,回填结构上表面与填充结构上表面齐平;混凝土结构浇筑于填充结构和回填结构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不仅使地基加固方便,提高了地基的施工效率,而且不影响后期对河道的复原,尤其适用于农用地块软土区域。尤其适用于农用地块软土区域。尤其适用于农用地块软土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便道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工程建设领域,运输便道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便道虽是临建设施,但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主体工程建设的总进度和作业成本。在江浙沪市域水系复杂的农用地块中,多为软土地基,且河滨众多,河道宽度不大,水流平缓,变道跨河段常采用填河埋管的方式。然而,现有的埋管地基不会进行预先处理,直接开挖、埋管、回填,因地基土下部均为不均匀软土,力学性能极差,在施工过程中若没有进行可靠的软基处理,后期路基填筑过程中极易发生质量问题。故需在农用地块河床埋管管涵地基进行加固,常规的地基加固方式有搅拌桩、旋喷桩、施打预制管桩等,对于临时便道修筑来说,上述方法既不经济实用,增加施工成本,又给后期便道拆除河床修复等作业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不仅使地基加固方便,提高了地基的施工效率,而且不影响后期对河道的复原,尤其适用于农用地块软土区域。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包括:
[0006]填充结构,所述填充结构设置于河道内两侧;
[0007]竹桩结构,所述竹桩结构设置于所述河道中心线处,与河底固定连接;
[0008]管涵结构,所述管涵结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竹桩结构上;
[0009]回填结构,所述回填结构用于填补所述河道,所述回填结构上表面与所述填充结构上表面齐平;以及
[0010]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构浇筑于所述填充结构和所述回填结构的上表面。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填充结构的材料为片石或砖渣。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竹桩结构包括插竹和竹网,所述插竹设置有多个,所述插竹的一端插入所述河底,所述竹网铺设于所述河底,所述插竹的另一端与所述竹网固定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插竹的一端削尖插入所述河底,所述插竹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河底伸出9cm

11cm。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竹网包括多根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横竹片和多根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竖竹片,多根所述横竹片与多根所述竖竹片间通过铁丝绑扎固定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管涵结构包括垫层、管座和管涵,所述垫层浇筑于多个所述插竹和所述竹网上,所述管座与所述垫层固定连接,且沿所述河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管涵固定安装于所述管座上。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回填结构包括多个回填层,每层所述回填层厚度不超过50cm。
[00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垫层的厚度范围为15cm

20cm。
[00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垫层与所述管座一体浇筑成型。
[001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相邻两根所述插竹的间距范围为30cm

50cm。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包括填充结构、竹桩结构、管涵结构、回填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对河道开挖清表后,在河道进行填充,使得填充结构填充河道内两侧壁,将部分竹桩结构打入河底,管涵结构安装于竹桩结构上,回填结构用于回填河道,混凝土结构浇筑于填充结构和回填结构上,使用本技术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不仅使地基加固方便,提高了地基的施工效率,而且不影响后期对河道的复原,尤其适用于农用地块软土区域。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一;
[0022]图2是图1中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二;
[0024]图4是图3中沿B

B方向的剖视图;
[00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三;
[0026]图6是图5中沿C

C方向的剖视图;
[002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四;
[0028]图8是图7中沿D

D方向的剖视图;
[002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五;
[0030]图10是图9中沿E

E方向的剖视图;
[0031]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六;
[0032]图12是图11中沿F

F方向的剖视图;
[0033]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七;
[0034]图14是图13中沿G

G方向的剖视图;
[0035]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6是图15中沿H

H方向的剖视图。
[0037]图中:
[0038]1、填充结构;2、竹桩结构;21、插竹;22、竹网;3、管涵结构;31、垫层;32、管座;33、管涵;4、回填结构;41、回填层;5、混凝土结构;
[0039]100、河道;101、河底;102、淤泥。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3]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44]如图1

图16所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结构(1),所述填充结构(1)设置于河道(100)内两侧;竹桩结构(2),所述竹桩结构(2)设置于所述河道(100)中心线处,与河底(101)固定连接;管涵结构(3),所述管涵结构(3)固定安装于所述竹桩结构(2)上;回填结构(4),所述回填结构(4)用于填补所述河道(100),所述回填结构(4)上表面与所述填充结构(1)上表面齐平;以及混凝土结构(5),所述混凝土结构(5)浇筑于所述填充结构(1)和所述回填结构(4)的上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结构(1)的材料为片石或砖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竹桩结构(2)包括插竹(21)和竹网(22),所述插竹(21)设置有多个,所述插竹(21)的一端插入所述河底(101),所述竹网(22)铺设于所述河底(101),所述插竹(21)的另一端与所述竹网(22)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竹(21)的一端削尖插入所述河底(101),所述插竹(21)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河底(101)伸出9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加甜陈亮曹虹张伟兵
申请(专利权)人: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